杨玉梅 张秋芸
文献[1]指出,目前我国早产儿发生率4%~7%,而且随着我国生育政策改变,早产儿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早产儿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尚不完善,在喂养时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体重增长欠佳、胃潴留、腹胀及呕吐等,影响其生长发育[2]。非营养吮吸及抚触是近年来新生儿常见保健措施,能够刺激新生儿胃肠道发育[3]。非营养性吸吮指的是将无孔安抚奶嘴放于婴儿嘴中,以增加婴儿的吸吮动作,同时不摄入配方乳或者母乳等,有助于促进婴儿吸吮协调发育[4]。与传统抚触相比较,以抚触融合手法推拿为主的改良抚触能够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提高睡眠时间及奶量摄入量,且可促进胆红素排出[5]。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2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胎龄在34周以内;(2)出生体重在 1 000~2 500 g;(3)听力正常,且无须禁食;(4)出生后入住NICU;(5)早产儿父母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正常,均可有效沟通。排除标准:(1)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口腔发育不良、胃肠道畸形、颅脑损伤、遗传性疾病或者先天性疾病等患儿;(2)父母无法照护患儿;(3)患儿需要接受手术或者机械通气治疗;(4)住院期间患儿父母主动要求出院或者患儿死亡。200例早产儿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所有早产儿均入住NICU,其中常规组给予NICU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将早产儿安置于暖箱中,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体位干预、体温管理等,采用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辅以早产儿配方奶,热量不足辅以静脉营养,每2~3小时喂养1次,并根据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情况、体重等对奶量进行调整,下次喂养时如果早产儿胃部存在残留奶,则应当减量喂养;喂养结束之后取仰卧位,将早产儿头部偏向一侧,每隔2 h变换1次体位;做好早产儿感染预防干预;连续干预,直到早产儿转出NICU。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早产儿给予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非营养性吸吮 在喂养之前10~15 min,选取质地柔软、大小适宜的且无孔硅胶奶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即每次鼻饲喂养前、中、后刺激早产儿吸吮,15 min/次;奶瓶喂养的早产儿在两餐喂养中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干预,15 min/次;在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时要注意,以早产儿不疲劳为宜,注意观察早产儿反应情况。
1.2.2 改良抚触法 采取抚触融合手法推拿,室温控制在28 ℃~30 ℃,室温控制在50%~60%,环境要舒适安静;在进行改良抚触之前,参与抚触的护理人员要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包括抚触、穴位按摩、手法推拿等,以熟练掌握抚触能力;在抚触前护理人员双手涂抹均匀维生素E,以起到润滑的作用,且没有长指甲,双手必须要洁净;以顺时针方向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护理人员在早产儿腹部由左向右按摩,可以做亲情体验,如“I LOVE YOU”等字形抚触,护理人员用右手在早产儿左腹部由上往下画一个英文字母“I”,再由左向右画一个倒写的“L”,最后由左至右画一个倒写的“U”,传递爱和关护;每个动作 3~5次,2次 /d,10~15 min/次,共进行4 d,抚触为2次喂养中间进行,10:00-11:30,16:00-17:30。抚触完成之后进行手法推拿,补脾经200次,揉板门100次,顺运内八卦200次,揉中脘、天枢、足三里各100次,手法推拿1次/d,10:00-11:30进行,10 d为1个疗程,于早产儿清醒时进行;连续干预,直到早产儿转出NICU。在抚触时护理人员动作要轻揉,且指甲要磨平,并密切观察早产儿情况,如果早产儿出现肤色异常变红、肌紧张或者哭闹时,则应当立即停止抚触,并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相关喂养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1)喂养不耐受。参照文献[6]《实用新生儿学》中的标准进行判断,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及胃中咖啡样物等,且胃内残留奶量超过喂奶量的30%。(2)生长发育情况。包括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第14天时身长增长、头围增长、体重增长情况。(3)相关喂养指标。包括开奶时间、开奶量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4)并发症情况。记录两组早产儿入住NICU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呼吸暂停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通过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发生喂养不耐受17例,发生率为17.00%;常规组发生喂养不耐受31例,发生率为31.00%;试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8,P=0.012)。
试验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及开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喂养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相关喂养指标比较(±s)
组别 开奶时间(h)开奶量(ml/次)完全经口喂养时间(d)试验组(n=100) 15.58±2.61 3.83±0.97 11.54±3.63常规组(n=100) 16.04±2.78 3.65±0.89 14.29±3.74 t值 1.206 1.367 5.276 P值 0.229 0.173 0.000
试验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而且第14天时在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方面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s)
组别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 第14天时身长增长(cm) 第14天时头围增长(cm) 第14天时体重增长(g)试验组(n=100) 9.36±2.47 2.03±0.38 1.16±0.23 18.46±4.34常规组(n=100) 11.25±2.96 1.68±0.29 0.98±0.15 15.18±4.07 t值 4.902 7.322 6.555 5.51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入住NICU期间,试验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9.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由于早产儿器官功能尚未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极低体重新生儿,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缺血缺氧性脑病、肺出血、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等并发症[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加快经口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其原因为,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以对早产儿口腔内感觉神经纤维进行刺激,不仅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还可促进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及胃动素分泌,提高食管的推进速度,减少胃排空的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食物反流,进而降低呕吐发生率[8]。近年来,中医疗法在新生儿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袁晓云等[9]的研究显示,经络穴位按摩结合抚触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且可提高母乳喂养率。抚触能够对早产儿皮肤进行刺激,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速度,压力感受器及触觉感受器沿着脊髓不断传至大脑,刺激早产儿迷走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促进胰岛素、胃泌素及胃动素等胃肠道激素释放,进而加快食物消化;通过足三里、补脾经等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摩,可以加快早产儿胃肠蠕动,亦可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因此,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改善早产儿喂养情况。
在生后数天之内,新生儿会经历体重降低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由于水分及胎粪的排出所致,导致体重暂时性降低,多在1周后可恢复至出生体重,不过早产儿恢复较慢[10]。研究指出,对早产儿皮肤及穴位、经络给予抚触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胃肠蠕动、营养物质吸收及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11]。非营养性吸吮可以促进胃肠黏膜及胃肠动力生长发育,并促进吸吮及吞咽反射,提高喂养耐受的同时,有助于尽早实现肠道喂养。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而且第14天时在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方面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明显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本研究通过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措施,增强早产儿的胃肠道活动,促进胃肠道动力逐渐发育,并诱导其胃肠功能逐渐成熟,不仅可提高喂养的耐受性,还可较好完成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因而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同时,入住NICU期间,试验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9.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研究指出,免疫功能低是导致早产儿出现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12-13]。本研究中通过实施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改善早产儿喂养情况,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而且给予足三里等穴位按摩,促进神经肽及介质等释放,进而加快免疫球蛋白产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免疫能力,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改良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明显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缩短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