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套制”看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
——以行业首个“单套制”项目试点四川沿江高速宁攀段为例

2022-09-25 02:03:52四川沿江攀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刘文仇宁涛邹育麟
中国公路 2022年14期
关键词:管理系统资料档案管理

文/图 四川沿江攀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刘文 仇宁涛 邹育麟

2022年1月和3月,G4216沿江高速宁南至攀枝花段项目(以下简称“沿江高速宁攀段”)先后获批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单套制”试点、国家档案局第三批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成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交通、核电、水电、航空航天等)首个电子档案管理“双试点”项目,也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得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的“单套制”试点项目。工程档案仅以电子档案形式归档、保存,解决了工程资料滞后于实际进度、工程交工多年无法竣工的问题,真正实现了“随办随归档,交工即验收”。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是指允许项目内业资料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归档管理,但同时仍需保存纸质资料,即“双套制”。“单套制”则是指工程档案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将不再生产和保存纸质资料。“双套制”是实现“单套制”的过渡阶段,“单套制”则是对“双套制”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但无论“单套制”亦或“双套制”,归根结底都要归结到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

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是由四川沿江攀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基于“BIM+GIS”技术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目前已在沿江高速宁攀段全面应用两年,完成各类工程资料电子档案近1000万份,通过数字安全认证系统、BIM系统、自动归档系统等信息化应用,实现了工程内业资料全闭环管理。在沿江高速宁攀段现有全部文件中,电子文件占比高达99%。

通过构建工程建设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要素的电子文件,打破了既有工程建设各业务板块(质量、试验、计量等)多年未解决的技术壁垒,基本实现了工程建设期工程资料“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的目标。

总体思路

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为主线,以顺利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实现全线主体结构建设期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总体目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单位体,通过“BIM+GIS”展示平台搭建系统涵盖施工报验、质量检测、计量支付、变更管理、征地拆迁、安环管控、进度控制、交(竣)工组卷等功能板块,使各板块间的数据一经采集完成,便可实现有效分析、展示及溯源。通过构建贯穿于工程建设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要素的电子档案文件,可实现工程“先签后施”、办公“线上签认”、数据“互联互通”、资料“自动归档”。

系统研发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研发必要性

全周期数字化管理是指贯穿于建筑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养护各个阶段,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用数字化方法创建、管理、共享工程建造信息,聚合数据、集成信息、赋能监管,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数字化的过程。

研发目标主线及串联各模块的矢量关系

要实现建筑工程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就必须打通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脉络”,对分散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不同管理系统中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实行集成化管理,在“全要素、全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建筑业管理数字化,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针对工程文件的数字档案管理。

基于实现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目标,构建贯穿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并衔接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信息化平台推动全要素、全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工程文件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架构体系

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架构可分为一条主线、两个端口、三个系统。“一条主线”是指全线主体结构建设期全寿命周期管理;“两个端口”是指系统的两个端口,分别为网页端和手机端;“三个系统”是指建设管理系统、BIM展示系统和数字认证系统。

实施路径

设计大数据库(获取数据)

以融入施工图设计参数的“BIM+GIS”数据库为基础支撑平台,为质量检测、计量支付等模块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底层数据链,包括设计信息、分部分项信息、清单、工程量信息等,以确保工程建设期各业务数据的联通,避免出现“数据孤岛”效应。

工程建设大数据库(采集数据)

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分部项WBS库,以流程化的方式录入施工方案、质量检测、计量支付等业务板块的数据信息。

系统架构的实施路径及内置关系

数据交互及展示库(归集数据)

建筑信息模型(BIM)根据录入数据反向展示施工完成进度和投资进度等状态,同时实现资料自动归档和分类模糊查询等,以大大提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具体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五方面优势。

实操平台“可视化”

基于“BIM+GIS”构建的展示平台,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可将二维图纸内容以三维模型方式时时展现,再以分部项单位组件,实现与各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集成管控,改变以往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孤岛模型弊端。

BIM可视化与建设管理内业资料的有机融合

过程管控“精细化”

依据现行规范及标准,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的相互衔接及智能交互性能,构建基于大数据库的智能分析处理平台,既可完成各阶段工作的自动化推送,又能提升参建各方的建设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对参建各单位管理人员工作内容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数据信息“一次性录入”后的自动引用及自动抓取

办公流程“无纸化”

通过国家工信部授权机构进行电子认证服务(CA),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确保各项工作报表均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端完成,原则上不再产生纸质签批手续,且生成资料具有唯一性及可追溯性,避免了因流程线路长导致各单位疲于奔波签批的现状,在极大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了项目非生产性开支的产生。

资料归档“自动化”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高速公路在建成后都会受困于竣工资料完整性的缺失,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对过程信息数据的收集保存,可自动校核和组卷工程计量结束后的相关资料,为工程在交工之时即可进行竣工资料验收创造了条件。

经第三方合法认证的签名和电子证书

内业资料依据档案管理办法自动归档成册

系统软件“轻量化”

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集成了BIM、GIS、工程建设等各大板块的全部内容,模型单元数量巨大、涉及内容极其庞大。为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交互,考虑到使用人员的偏好,系统多次对程序建设底层数据编码、用户使用权限设置等进行优化,确保切换速率在网络通畅的情况下,可达到毫秒级。

PC端和手机端数据互联互通且切换自如

效益价值

过去,项目人员往往会为签字审批奔波两三天,资料收尾甚至会比建设周期长3年至5年。以沿江高速宁攀段为例,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纸质档案平均每页需4个手签名,整个项目周期预估会产生纸质档案约7万卷近1400吨,手签名总数可达5600万个。

应用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并采用“单套制”后,不仅彻底解决了建设项目内业传统的工作模式,使项目人员告别了数以吨计的纸质资料,减少了各方往返奔波签字、建设项目交工多年无法竣工等老大难问题,还可确保工程现场的实际进度与内业资料几乎完全同步,实现“交工即验收”,从根本上杜绝了“假资料”及“超计量”等既有工程建设顽疾。经估算,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已为沿江高速宁攀段各参建单位节约非生产性投入超2.5亿元,约占建安费用的1%。

未来方向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获得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的“单套制”试点项目,沿江高速宁攀段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为进一步推动公路建设项目良性发展、普及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四川沿江攀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未来的重点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打造公路工程电子档案标准体系

围绕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存储格式、元数据、电子签名、封装和备份等关键技术,研究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包括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评价等体系在内的公路工程电子档案标准体系。

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档案系统应用

在“数字建造”框架下,以“功能完善、交互高效、拓展便捷”为目标,结合以投资、建设、施工一体化为主的高速公路建设模式,按照“数字建造、信息融通、分级管控”的建设管理理念,建设高速公路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形成一套贯穿高速公路建设上下游多个产业链条和多级用户群体的数字档案系统平台,使其初步具备集团化和行业监管的建设管理功能,并具有横向项目级子系统的拓展能力。

解决电子档案应用问题

目前,“单套制”应用尚属行业内的空白领域,其实现路径、具体应用方式、归档范围和应用程序等标准均未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属国家重要资源,信息调用极其频繁,不仅是建设项目审计、计量、养护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依托试点,研究“单套制”相关验收、评估方案,打通应用环节,才能为推广建设项目信息化应用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管理系统资料档案管理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0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08
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前景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34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