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菲
二酉山地处怀化沅陵,因酉水、酉溪交汇于此而得名。“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山在天下读书人心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
二酉山背靠青龙山,左对蟠龙山,右伴鳄龙山,三水环绕,三山拱卫,形成“三龙朝圣”的奇观。另一个说法是“三龙听读”,我更喜欢这种说法,在文化面前,龙也变得驯良和专注了。“三龙朝圣”脚下,酉溪南来,酉水西至。酉溪、酉水汇入沅江的一面,山势微倾,延展成斜坡。斜坡上生长着各色杂木,错落有致。山脚有一小块台地,据传当年屈原与渔父曾在这台地上长谈。后来人们在这块小小的台地上建立了启蒙广场。
从酉水码头登上启蒙广场,仰见一山门,上书黄永玉题写的“二酉名山”的横额,两边的楹联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进得山门,登上345级石阶,至万卷亭左拐,在千仞绝壁的栈道上行数百米,便来到古藏书处,亦即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二酉藏书洞”。
就这样一个小小山洞,却衍生了几个版本的“藏书说”。我最喜欢的说法是:秦始皇毁《诗》《礼》,焚书籍,坑儒生,朝廷博士官伏胜为保全诸子百家学说,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以五辆马车,偷运一千卷禁书,从咸阳运到沅陵,藏于二酉山。
历史上确有伏胜其人,西汉经学家,早年任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胜将《尚书》二十九篇藏于壁中,汉初时取出,以教齐鲁之民。前说有存疑之处:秦典法极严,伏胜何以能带着五车禁书,千里行走?然而此一说法中的美意是令人景仰的,其中有中国读书人的骨气与血性。置个人的际遇、性命于不顾,拼命也要藏起一洞书简,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襟怀!
二酉山,无疑是天下读书人文化乡愁的寄托处。“二酉藏书”,这一个“藏”字,更是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生机和希望。从竹简,到线装书,到纸本读物,再到电子书,如若没有一代代人的思想与精髓的典藏,我们与传统、历史,除了有时代的隔阂,必然更有文化上的断裂。有了这一山,这一藏,中国人的文化乡愁,就有了一处精神的原乡可以回望。
伏胜藏书数千年之前,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一位名叫善卷的人来到二酉山隐居。舜驾临二酉山,“欲以天下让善卷”,而善卷坚辞不受:“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伏胜藏书二酉后,来二酉山寻书求学者甚多。沅陵最早出现的书院是明朝时的崇正书院,之后是翠山书院和妙华书院。翠山书院的创办者董汉策,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他教授学生,不问亲疏贫富,对资质好、家里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二酉山下的才俊胡鳌和向淇,都是在翠山书院发蒙的。妙华书院创办者是王世隆,他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课余则带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
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在《庄子》中是太阳休息的地方,金乌每日巡毕周天就回来安眠,故名“乌宿”。这个山村才几十户人家,却英才辈出,是有名的“教授村”。抗日战争期间,湘府迁沅陵,来此避难的专家教授众多。乌宿小学的校长龙盛恒聘请他们为小学生上课。乌宿村走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专家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彭文明、抗美援朝时彭德怀的英文翻译彭文汉教授、清华大学的刘婉珍教授等,都曾在当时的乌宿小学就读。
龙盛恒办学,对贫困学生免收学费,对富裕人家则上门募资。他还在家里开办了乌宿民众教育馆,购置3000多册图书,订阅10多种报纸杂志,成为当时乌宿集镇的文化中心。
二酉山蕴藏丰富多彩的文化,有道文化、佛文化、巫傩文化、民俗文化,等等,但最让我敬仰和向往的,是书文化。从藏书,到书院,到学校,这座山有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弦歌不绝、芳香不断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