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河道生态空间
——以黄花店镇永定河为例

2022-09-23 08:08:50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2年9期
关键词:店镇永定河绿道

韩 柔

(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80)

0 引 言

“织补”的原意是指对损坏了的纺织衣物进行手工织平填补。河道沿岸就像一件织物,有着自身的组织规律和肌理。如今,河道生态空间大多存在景观破碎、环境恶劣、空间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大背景下,亟需探索“织补”河道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手段,而绿道在国外经过150年的发展,由单一的线形游憩空间转变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型网络系统,已成为解决区域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现选取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永定河为研究对象,通过以绿道为“织补”手段修复河道生态空间,通过探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合理规划永定河绿道,以修复河道生态空间,提升河道沿岸的形象与品质,打造蓝绿交融的生态格局,焕发河道两岸的生机与活力。

1 区域概况

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距离武清区城区15 km,地处京、津臂挽河北。黄花店镇内有一级河道——永定河,如图1所示,境内长度11.7 km,永定河自西向东贯穿镇域而过,水土肥美,文化底蕴深厚。考虑区域整体发展、路径连续、景观和谐等原则,根据《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2014年)》、《黄花店镇乡村体系规划(2017-2022年)》对永定河红线和黄线的确定和各片区的发展定位,将研究范围确定为黄花店镇缩减撤并观光区永定河段,如图2所示。该区域内,永定河生态红线长度为9.7 km,红线控制区域面积约为2.92 km2,河道两岸分布有黄花店镇6个村庄,南岸分别为邵七堤村、甄营村和南刘庄村,北岸分别为罗古判村、胡营村和杨营村。

图1 黄花店镇生态管控图

图2 片区永定河河段示意图

2 河道生态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道生态空间是区域生态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的水系、植被等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空气湿度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着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对黄花店镇永定河河道现状的调研及与乡镇领导和村民的访谈交流,分析总结出村庄建设、河道水域、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四方面的问题。

2.1 红线管控,建设不合理

根据《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2014年)》划定的永定河生态红线和黄线,为严守河道生态管控保护线,保护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黄花店镇部分村庄出现不合理占用生态空间的问题。其中,涉及村庄包括邵七堤、罗古判、甄营和杨营四个村庄,村庄建筑、院落、道路、耕地、林木等都受到生态管控保护线的影响。河道生态管控保护线内的村庄建设既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存在威胁,同时又不利于河道沿岸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平衡。

2.2 水域割裂,分布不集中

在和乡镇领导及村民的访谈交流中,总结发现,永定河发源于山西,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永定河历史上多次暴发洪水,据统计曾五次水淹北京,八次水淹天津,为降低洪水发生几率,多处水库、塘坝等相关防洪水利工程建立[1]。由于截流,上游来水减少再加上持续干旱少雨,导致黄花店镇永定河河道出现多处断流,水量减少,分布不均的问题。如黄花店镇河道东段水体充足,村民利用优势建设鱼塘,发展养殖经济,而邵七堤北侧河道现状情况不佳,河道水体干涸严重。

2.3 道路凌乱,联系不顺畅

道路交通是联系区域的重要纽带,同时关系着河道生态空间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等使用功能。而永定河生态管控范围内除横跨永定河的乡镇主要道路路面质量良好,使用情况较佳外,内部其余道路纵横交叉,繁杂混乱,多为田埂土路,尚未硬化,河道沿岸游径系统缺少规划,导致沿永定河各村庄联系不紧密,不便捷,不顺畅,河道沿岸出现人烟稀少、荒凉冷清的恶劣空间。

2.4 景观破碎,层次不丰富

河道沿岸的绿地景观是河道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而永定河两岸植被稀少单一,主要种植杨树和少量灌木,植被分散且色彩单调,整体缺乏景观设计,导致景观层次不丰富,景观序列不完整,景观效果不佳,无法为村民提供亲绿、享绿、亲水、戏水的休闲体验。

3 基于“织补”理念的永定河绿道规划构想

3.1 “织补”概念

织补,辞海里将它解释为:“仿照织物的经纬线把破的地方补好。”19世纪70年代中期,面对现代城市的片断化现象,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探索拯救城市的理论与途径。最先将“织补”概念引入到城市建设中的是世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柯林·罗提出用文脉主义的思想对城市片断进行织补,提出在设计活动中注重新旧建筑之间的连续性,新建空间与历史空间的关联性[2]。随着织补理论的实践应用及理念发展,织补的应用从城市逐渐发展到与空间相关的各个层面[3]。“织补”河道生态空间,即充分运用特有环境下自然与社会经济等独有柔性、流动和渗透的特质,使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互融共生,对规划地块与区域景观出现的断裂元素进行有效填补和修复,实现有机衔接[4]。

3.2 “绿道”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了“绿道”的命名和概念,1990年,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的定义,绿道是指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5]。其为绿道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书中共总结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绿道项目,这对绿道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是优秀的绿道规划启蒙书。绿道发展至今,已从单纯的慢行系统规划转变为以营造城市特色、创建宜居环境为首要目标的全方位绿道网络规划[6]。因此,通过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活动空间、促进经济增长、彰显文化魅力等综合功能的绿道,以此来解决区域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3.3 基于“织补”理念的永定河绿道规划构想

通过对“织补”和绿道概念的解读,可以看出“织补”对割裂的空间片断可以建立起普通而又多变的联系,缝合出现缝隙的生态空间,而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绿道”属于“廊道”的范畴,是生态景观系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性的景观单元,既能对斑块分裂、阻隔,造成景观的异质性;又能把斑块连通,减少景观破碎化[7]。因此,在生态修复、空间连接等方面,“织补”与绿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河、湖、荡、湿地等水域形式多样丰富的地区,如广东肇庆市七星湖、天津武清区北运河、浙江仙居县永安溪等,各有特色,同时这些区域又出现了空间分割、景观破碎、环境恶劣等问题,通过以“织补”为理念,以绿道为手段,拆除违章建筑,恢复河道水体,植入绿道设计,修复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将割裂的河道水体、凌乱的道路交通和破碎的景观斑块相互串联连接,使河道两岸公共空间呈现整体化、生态化、美观化,以此达到生态修复、环境美化、生机焕发的目的,如图3所示。

图3 永定河绿道构思分析图

4 基于永定河绿道“织补”河道生态空间

4.1 绿道织补要素分析

永定河两岸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村·河·林·田”一体的独特村庄形态。永定河自西向东一字展开贯穿黄花店镇,生态田园、林园遍布镇域,“田”“林”正是乡镇别于城市的主要不同之处。黄花店镇永定河文化内涵深厚,农田、林木资源丰富,而这些要素最能体现绿道内涵,也是“织补”河道生态空间的基础元素,见表1所列。充分利用原有肌理,合理规划永定河绿道,修复河道生态系统、重焕空间活力。

表1 特色要素分析表

4.2 绿道织补措施分析

通过梳理“织补”河道生态空间的基础元素,包括道路、农田、河流和林木等,确定“路径织补”和“景观织补”两种措施,实现河道生态空间再生,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

4.2.1 绿道路径织补

充分利用河道两侧特色要素资源,通过“精选绿道线路”和“确定绿道模式”两种手法实现绿道路径织补。

4.2.1.1 精选绿道线路

选取河流、道路、农田、林木等资源优势作为绿道线路选择的依据。这些要素最能体现绿道内涵,以优先串联重要节点为目标,综合考虑长度、宽度、通行难易程度和建设条件等因素,对绿道线路进行比较和选择[8]。通过对绿道线路的精选,确定主次两级绿道线路,如图4所示,串联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庄和风格突出的农田广场、防护林游园等景观板块,将割裂的生态空间和景观板块进行融合,体现美丽乡村特色。通过形成独特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大力倡导以步行、自行车和滑轮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成为一个可以享受慢生活的乡镇地区。

图4 绿道线路规划图

4.2.1.2 确定绿道模式

因地制宜,针对片区不同区域特色,比较不同绿道主题模式功能与要点,选择最适合的绿道主题模式,打造“移步异景”的效果,形成丰富多样的永定河绿道系统。主要包括沿永定河模式、沿道路模式、农田景观模式及防护林景观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永定河绿道慢行模式

沿永定河绿道模式,结合永定河水系资源及景观优势,在罗古判、甄营和杨营附近河道上,沿河规划宽度为2 m的环形景观步行道,配合亲水设计和设施布置,提高视觉通达性和设施可达性,为使用者提供亲水、戏水的娱乐活动场所,观景、赏景的休闲游憩场所。

沿道路绿道模式,黄花店镇区二级公路杨王路、区四级公路罗胡路、双黄路、邵七堤一条主要村庄道路横跨永定河,通过绿道慢行方式控制,融入河道两岸绿道系统,增强河道两岸的联系。

农田景观绿道模式,利用永定河沿岸丰富的农田资源,梳理现状村内道路和田埂路,以最小干预方式,丰富永定河沿岸绿道系统,形成完整的娱乐休憩、观赏体验旅游线路。

防护林景观绿道模式,结合现状林木资源和镇体系规划中对村庄防护林的规划要求,选取合适的慢行线路,确定防护林慢行模式,丰富绿道的主题,增强趣味性,提供更多可玩、可赏、可憩的游览观光空间。

4.2.2 绿道景观织补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黄花店镇发展的具体条件,可以从“修复空间肌理”、“柔化空间尺度”和“丰富空间色彩”三个方面来考虑永定河绿道景观织补的方法和内容,以尊重生态空间既有格局为基础,通过对空间肌理的梳理、空间尺度的对比、空间色彩的完善,创造富有活力、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文化特色、充满情趣、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环境。

4.2.2.1 修复空间肌理

绿道的绿地景观因其独有的柔性、流动性和渗透性的特质能有机地融入河道沿岸的空间结构中,“成为织补和整合被人为建设无序开发所肢解的自然肌理和公共空间的‘黏合剂’”[9]。在自然肌理的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种不规则的边角地带,而绿道的绿地景观因其独有的特质并结合农田、林木等乡土元素采用点缀式、马赛克式、图案式、混合式等多种形式,如图6所示,修复原有自然肌理,利用植被、园路、地形将破碎的自然肌理连接起来,与其他公共空间紧密连接,形成完整的体系[10]。

图6 空间肌理修复形式示意图

4.2.2.2 柔化空间尺度

永定河河道因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尺度的空间片断,以绿道对河道空间片段进行织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处理不当,会加剧对整体风貌的破坏。而绿道景观却能有效地发挥填补空缺、突出重点的作用,连接破损的片段,隐藏无法弥补的部分,形成连续、完整的空间界面。对于河道驳岸,是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地带,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视觉效果,选用水生植物应与岸带植物配置相结合设计,如图7所示,分层次结合种植,用柔软、曲折的植物枝叶打破其平直、机械的线条,并遮挡部分形体,与驳岸形式及周围环境相结合,露美遮丑,使其达到河道空间多变、层次丰富,景观价值提升的效果[11]。

图7 河道驳岸空间柔化法图示

4.2.2.3 丰富空间色彩

色彩是维持区域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践中,统一、整体的色彩规划虽然利于形成地域风貌,但易造成色彩单调的弊病。永定河沿岸植被单一,多见高大乔木,为了使生态空间更具活跃性,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在整体具有一致的色彩基调的基础上,还需进行色彩鲜明植物的点缀,以丰富的季相变化形成动态的景观,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调整底界面,结合现状空间肌理,以地被植物调整空间图底关系中的“底”色彩;二是丰富垂直界面,利用地被植物、花草灌木、高大乔木等植被形式,丰富空间垂直界面的色彩、纹理,赋予枯燥、呆板的物体以生机,如图8所示;三是美化重点景物,根据景物的色彩,以常绿或落叶乔木构筑其背景,以能代表地域特色的植物为中景和前景,维护和强化原有景物的风貌。

图8 垂直界面丰富法图示

5 结语

河道生态空间的断裂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空间特色的丢失,甚至造成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失衡。基于“织补”理念与绿道规划的融合,充分利用两者填补、修复、衔接等功能,因地制宜,使绿道融入织补河道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理念中。绿道作为一种低价、高效的生态修复手段,在维护河道生态空间肌理,修复生态系统,构建蓝绿交融生态格局,焕发生机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店镇永定河绿道
永定河治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海河水利(2024年4期)2024-05-06 03:36:16
2022 年春季永定河全线通水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水利(2022年9期)2022-06-02 02:35:02
绿道上的“风景”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果林修剪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以平谷区刘家店镇“生态桥”治理工程为例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22
美丽河北之永定河
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16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绿色中国(2019年24期)2019-11-26 07:14:10
北京平谷举行“甜桃王”擂台赛
小平找牛
时代报告(2017年10期)2018-01-02 15:50:29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