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志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01)
一直以来,贫困问题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和人民幸福水平提升的重要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临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英国学者特朗里认为,一个家庭的基本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就标志着陷入贫困[1]。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的多少和购买能力的高低是区别贫困与富裕的标志[2]。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则把资源缺乏、饮食条件、参加社交的机会、健康缺失、教育缺乏、营养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等纳入贫困之中[3]。贫困的内涵由过去单一经济收入和物质匮乏变成了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构成了贫困要素,丰富了贫困的内涵和人们对于贫困的界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伟大魄力,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2020年,我国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战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题中之义。2013年,根据国家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成了扶贫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工作方法,我国迎来了扶贫工作的新浪潮。随着我国贫困县的清零,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后脱贫时代有了实践来源。
适应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的实际,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实践中要践行精准资助育人理念。事实上,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是一种根据资助对象不同而运用的、科学的、有效的程序,从而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与服务的资助方式[4]。对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是实现高教培养人才公平性的基本保障,我国教育部业已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中[5]。而精准资助育人就是要明确资助对象的差异,因人施策、因人帮扶、因人施教,它也间接的反映和践行了当代高等教育“有教无类”的理念。
对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还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理解,无论这个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我们都要平等地看待,使受教育者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把人的发展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加注重人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因此,后脱贫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准资助育人同样强调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贫困生发展的全面性、完整性,通过经济资助和价值引领,促进贫困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通识性教育转变,因此,后脱贫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又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改革、去库存、补短板等词汇经常见诸报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精准资助育人理念也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机制变革在高等教育中的映像。因此,后脱贫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理念有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后脱贫时代的资助育人,脱离时代谈问题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精准的资助育人,根据育人对象的差异而采取的针对性方法。
明确精准资助内容,在精准识别高校贫困生的基础上,按照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一般规律明确资助的内容。首先,是给予物质资助,这是资助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让贫困生解除物质上的后顾之忧,把全部精力运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上。其次,要给予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贫困生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最后,精准资助的动态管理,对贫困生的资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进行动态管理,这也是强化资助育人成效的基本要求,根据被资助前后的对比,找到资助的优势和不足,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建立贫困生资助动态数据库,及时清退已经脱贫的贫困生,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要求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构建后脱贫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目的是为了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因经济贫困而在成长、就业和个人长期发展中受到不良影响。孟子曰,富不过三代。但是贫穷却能代代相传,也就是贫困代际传递。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恶性遗传链的撒手锏就是教育,通过教育使贫困生改变来自父辈的贫困相关因素和条件,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改变自身的境遇。
图1 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精准资助方式图
创新高校精准资助方式要将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相结合,见图1。扶志是为了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包袱,扶智是为了用智慧解除能力上的束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6]。但是在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的同时,不可偏废传统资助方式,要把以“奖、助、贷、勤、减、免”和绿色通道为代表的传统方式充分利用,才能真正做到解困、提能的作用。实践证明,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已经不能满足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改为“造血式”扶贫,才能激发贫困生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授之以渔,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包袱、用智慧解除能力上的束缚,扶志和扶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体两面。
传统的基本保障型资助解决的是不让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低层面上的保障,而发展型资助是在基本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解决贫困生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的问题。落实高校精准资助机制,践行发展型资助应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为途径、能力提升为目的,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国家资助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资助方式的助学形式;学校资助主要是指学校根据国家资助形式和自身实际情况,配套进行的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社会资助主要指发挥社会的力量和优秀校友的关系,实行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形式,开展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使贫困生真正认识并体会到授之以渔的含义。最后,学生自助是整个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自助就是要激发贫困的内生动力,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内因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升贫困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本领,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竞争力。
高效精准资助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而要完成这一目的就要求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组织贫困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能力,发挥典型事迹影响作用,加大励志成才事迹宣传和志愿活动从而回馈社会。经济资助为解困,贫困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不能覆盖到的贫困生的时候,学校要想办法提供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千方百计保障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必要时发挥校企合作和优秀校友的力量,只有消除贫困生成长路上的后顾之忧,才能使贫困生静下心来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开展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增强贫困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运用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贫困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强化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对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和回馈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第一个维度就是精准的物质帮扶,解决经济困难。要更加关注如何构建扶贫长效机制,构建贫困生返困的“防火墙”。在进行物质帮助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设立返困的防火墙,提供精神支持、价值引导、学业指导、能力提升、就业帮扶等措施,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加强资助帮扶政策顶层设计,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防止返困的机制,不仅要“扶上马”,还要“走一程”。
从高校贫困生自身的特点来看,高校贫困生存在返困的风险,尤其是在校贫困生,他们是纯消费者,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除了来自国家资助、学校奖助和勤工助学的收入,那么当贫困生家庭因灾致贫或者因病返困时,高校贫困生会很快断绝来自家庭的经济收入,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构建返困的“防火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发挥国家、高校、企业、贫困生自身等方面的综合力量,动态调整贫困生贫困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挥技术的力量从而有效解决贫困生返困的问题,真正构建起贫困生返困的铜墙铁壁,方是治本之策。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第二个维度就是精准的平台搭建,克服能力不足。这要求高校要适时搭建“巨人的肩膀”,使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这种“巨人的肩膀”就是塑造有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创造性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消除贫困成长的因素,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彻底消灭贫困产生的土壤,发挥教育在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基础作用。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第三个维度就是精准的贫困生人格全面发展,突破自我瓶颈。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组织中效率最低的那个人决定组织的效率。那么,如何使贫困生突破自我瓶颈,“破茧为蝶”显“真容”,需要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把资助育人教育纳入“三全育人”教学计划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简称三全育人[7]。而精准资助育人如果纳入“三全育人”之中,就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全员精准资助育人,是指精准资助育人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要求高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把精准资助育人做好、做实;全过程精准资助育人,从时间上说,要贯穿于贫困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真正做到全天候无死角;全方位精准资助育人,从空间上强调精准资助育人贯穿于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补齐贫困生人格发展的短板,哪里能力欠缺从哪里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思想上,冲破固有观念的束缚,锻炼贫困生自身的意志品质,不受外界压力的干扰,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突破自我瓶颈,就是要找出贫困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另辟蹊径跨越障碍,最终找到成功的坦途,“破茧为蝶”的那一刻是美好的,但是蛹要在茧里长期积蓄力量方有成功的可能。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第四个维度就是贫困生反哺社会,实现“结草衔环”。适应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成了高校的共识。精准资助的目的不是培养懒汉而是育人,既然是育人就应该按照教书育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在奖学金评选环节,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学生的创新发展、道德品质、感恩意识、奋斗精神,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诸如志愿服务活动、爱心感恩活动等;在国家助学金评选过程中,要经常性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和励志成才教育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国家对自己的恩惠,抓紧励志成才回馈社会;在就业方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