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2022-09-22 02:14广州市荔湾区增滘小学叶结文
天津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口诀知识点教材

■广州市荔湾区增滘小学 叶结文

当前,国家需要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肩负人才培育的基础教育,小学学科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方面功不可没。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执教者的教育观念和专业能力有很大关系。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学科,在创新人才培育中担当重要角色。这就迫切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改变观念,一改以往“就一课备一课”的局面,改为以课本教材内容为蓝本,从横向、纵向不同的角度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优化组合,把相关的知识作为一个大单元开展教学。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关的建设性建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一论述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依据课程及教材的编排,学生在参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中,要具备《课标》中明确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然而,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标的界定和落实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许多学生学完乘除法就忘了加减法,学完面积就忘了周长公式,教师写出公式禁锢了学生思维,不写公式学生会容易混淆。而从学生反馈中得知,他们认为学数学很难,不知道怎么算,看见题目毫无思绪。这些状况的确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1.备课着眼一课

很多教师备课的时候会很认真地看教材和教学用书,但是对所教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年段及目标要求却甚少了解,这样的备课仅仅是立足于当下所教的课时内容,欠缺知识的瞻前顾后和系统性,没有深层次地挖掘知识间的联系,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导致单元整体意识驱动自主备课的观念薄弱。例如,教学的导入环节没有充分铺垫旧知,没有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搭建新旧知识链接支架,更没有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迁移。在练习环节中,大多运用已有资源而没有分析学情,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这样的练习也是欠缺对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

2.练习欠缺变式

从课堂教学可见,数学教师讲解完例题后都会要求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题,以期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但根据例题进行创新性、开放性题型训练比较少见。“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这些课后练习题是不够的,尤其难以满足思维能力好的学生。欠缺变式练习,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足,求异创新的思维模式难有突破,数学思维能力会大打折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兴趣不浓厚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逻辑的学科,但是在当前的教科书中,因受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等限制,数学知识的呈现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以单元来体现,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一个学期里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多而杂,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难以接受,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数学产生“望而退步”的消极心理。

2.基础知识不牢固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难度不大,主要是打基础,但是当下很多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并不牢固。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只有扎实掌握各环节的知识点,学生才可以提高通过联系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假如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么他们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找不到方向,往往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怕学数学、厌学数学。

3.知识迁移能力弱

数学知识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但是当下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乘、除法”时,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是一脉相通的,但有些学生就会经常出错。例如,除法这一知识点,教材例题只学到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三位数的计算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行掌握的。但到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除数已经不限于两位数了,有个别学生就开始出现畏难的情绪。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受教师和自身知识经验的影响。首先,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仅仅是将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对这一课所涉及的新旧知识进行关联整合或拓展,帮助搭建有效的知识链,加上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去解决问题,或有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经被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固化,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较弱,难以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状况,为更好地贯彻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变教学观念,以大单元教学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数学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开展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为教学基本单位,以知识结构为载体和媒介而进行的教与学的互动活动。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依照教材中的单元划分内容,也可以突破教材中的单元,结合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而划分内容,从而更为系统地开展数学教学。开展大单元教学其实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统整的能力,这能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各年段单元教学。教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前后贯通,梳理各单元主题,对相关单元进行有效统整,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钻研教材和自主备课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代表着课堂教学具有一定效度,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时刻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与其他学科进行巧妙融合,促使活动开展更有效度,开发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其次,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要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单一的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解决当堂课的问题,但随着时间流逝、知识渐渐遗忘,学习不透彻,基础不扎实。开展大单元教学,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这样积藏在学生脑海的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学生会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图形等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验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训练,学生的学习从浅显走向深度。

三、在小学数学开展大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整合教材资源,促使知识前后衔接

教材整合是展开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人教版教材把《20以内加减法》分别放一年级上册和下册两册教材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20以内加减法的教材安排

这样的安排,教学内容分布广,持续时间长,导致知识过于碎片化,不利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可以把这几个单元的内容整合为“20以内加减法”,然后分成“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两部分,在数的认识中分成“1~10的认识”以及“11~20的认识”;把数的加减分成“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和“20以内退位减”三部分。笔者认为调整后,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又把握住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这样的整合,教材的知识点更为集中,加强了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完1~10的认识的方法可以直接迁移到11~20的数的认识中,更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且学生可以积累前期学习的学习经验,运用到后期的知识点学习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完善框架结构,促进知识系统呈现

框架结构是单元教学的辅助,有助于增加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横向关联,把联系密切的知识点通过对比,更突出知识的异同点,加深学生的理解;纵向联系,把同一脉络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从而达成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例如,如何打通整个小学阶段的加减法呢?笔者认为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看似计算过程、方法不一样,但其实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进行累加或减少,算理是一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隔断墙”,使其深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所以在教学时除了横向比较相连的单元,也应该从教材的纵向进行比较,打通知识脉络。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见图1)。

图1 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框架图

这样的知识框架结构图依托知识的生长点进行不断完善与延伸。从二年级的整数乘除法引申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巧妙地把“算”与“数”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结合这个知识框架图,帮助学生沟通了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晰各概念,培养了数感。同时为后继学习的公因数、公倍数、约分、通分做好的铺垫,而这些概念的学习也正为后继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埋下了伏笔。跨年段知识的沟通与联系,让“数”与“算”合成一个知识体系,同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枚举法等。当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后,在后续的学习中,就能运用经验去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框架结构能帮助学生提炼知识要点,掌握单元重难点以及知识串联。数学的核心素养基于基本知识,但是又高于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建立框架结构的方式进行单元渗透,让数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升华。

(三)设置探究活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该设置更多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和品质。例如,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后续学习各种运算、解决问题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教材只呈现“小九九”的乘法口诀表,教师在讲授时能关注到口诀中横向联系,而往往忽略了纵向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素材都关注到乘法意义“几个几”的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但如果只停留在教材表面,不再深挖教材,只重内涵、不重延伸,这样就会限制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以及思维创新性的发现。因此,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单元拓展练习设计:

活动一:在方格纸上填补口诀。通过对有缺失乘法口诀表的填写,学生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沟通乘法口诀表中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悟口诀表中的内在联系。

活动二:画图修补墙面。让学生结合画图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用乘法算?”数形结合,学生对乘法的意义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三:用口诀画长方形。教师出示“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学生会画出一个长是4格,宽是3格的长方形。然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是6格,宽是2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乘积相等,乘数不同”的结论。再让学生运用结论“你能再从口诀里找出这样的长方形吗?”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乘积相等的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口、脑并用,乘法口诀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又为长方形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进行大单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构建数学学习认知结构,让学生养成必要的数学思维和品质,真正拥有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口诀知识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教材精读
口诀与加法
教材精读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