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岱崮地貌研学课程设计

2022-09-22 01:24王宪伦
地理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研学课程学生

伦 丹,王宪伦

(1.临沂第四中学,山东 临沂 276300;2.临沂市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山东 临沂 276300)

研学课程是集体旅行式的研究性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实现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研学课程让学生以研带学、以游促趣,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更好地感知人地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1-2],这也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户外研学课程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中学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倡导地方要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引导学生投身于情境中去了解自然,积极体验,同时助力课堂理论教学,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成。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大势所趋,但基于区域乡土地理的研学课程开发程度仍有待强化,因此,开发基于区域乡土地理的研学课程对促进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沂蒙山岱崮地貌发育典型,具有开展地理研学课程开发的良好基础。笔者借助地理区位优势,以沂蒙山岱崮地貌为例,积极探索区域乡土地理研学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以期为研学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提供参考。

一、研学点选取与研学线路设计

1.研学点选取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学生认识、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需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也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地貌成因或形成过程涉及时空变化和要素变化,探究这类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研学点除具备自然地理研学价值外,还应具有人文地理研学价值,如工农业兴衰变化、三线建设文化和沂蒙精神等。

(2)典型性原则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研学点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07年8月,在山东省蒙阴县召开的“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确认,岱崮地貌是继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砂岩地貌和嶂石岩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种岩石地貌[3]。沂蒙山现有72崮,分布集中、崮崮相连、发育典型、造型奇美,崮顶岩石内存寒武纪三叶虫化石等,具有极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3)可行性原则

距离可行性和研学点的可达性是研学课程实施的基础。岱崮镇距离笔者所在校区约100km,研学距离适中,研学时长设置为一天半,时长适中。学生认知方面,递进式设置问题引导研学实施,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或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研学问题,进而达到既定的研学目标。

(4)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研学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也是家长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故研学点一般选择在开发较为成熟、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展。岱崮地貌景区是4A级景区,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崮体上的研学点为梭子崮与神佛崮,属于景区核心区域,景区观光车可直达崮顶,能够保证研学课程安全顺利实施。

2.研学线路设计

结合研学目标和研学点选取原则,经过筛选和实地考察,确定研学点为梭子崮与神佛崮(图1),梭子崮崮顶最高海拔612m,固顶面积为0.058km2,崮顶平坦,线路相对安全,按梭子崮与神佛崮研学路线(图2)完成研学任务后,前往地质博物馆和崮园,完成剩余研学任务。

图1 梭子崮与神佛崮

图2 梭子崮与神佛崮研学线路

二、研学主题与研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对研学点及其研学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各研学点的研学主题与研学目标(表1)。

表1 研学主题和研学目标

三、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1.研学准备

充分准备是保证研学效果及安全的前提,师生均需周全准备与精心策划。①对参加研学的学生展开主题式教育班会,强调“以游促学”与“以游促趣”的研学意识,避免出现“只游不学”现象,同时强调野外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和团队纪律。②分发研学手册,学生提前明确研学任务单内容。③六人一组,组长负责总体调度,安全管理员负责考勤和安全事宜,文字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数据和小组成员观点,摄影师负责影像纪实。④学生需提前关注天气预报,自行准备衣物、学习用品、常用药品及适量食品等。⑤教师需准备罗盘、采样用品、望远镜、小黑板、手机等物资并分发给每个小组,同时分配具体任务,熟悉安全预案及应急处理方案,安排交通食宿事宜。

2.研学任务设计与实施

结合研学目标,制定岱崮地貌研学设计与实施方案(表2),梭子崮观景台侧重识别岱崮地貌,神佛崮和小天门研学点侧重探究岱崮地貌的成因,同时地质博物馆内进一步验证小组探究结论的正确性,地质博物馆和崮园展示大量三线时期物品,重点探究工农业区位及变化等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推进研学课程的实施,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研学目标之外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

表2 岱崮地貌研学设计与实施方案

四、研学评价与反思

1.研学评价

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研学任务进行研学总结汇报,具体任务可由小组长自行协调安排。研学汇报形式主要以PPT展示为主,也可以是视频或文档等;汇报内容为问题探究过程及佐证材料、探究结论及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可以是照片、视频、样品或研学笔记等。除原有问题外,也可适当展示研学任务单以外的地理问题及其思考。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研学成果评价量化方案(表3),由学生本人、小组和教师按以上标准评选出最优小组和最优个人,并给予表彰和奖励[5]。

表3 研学成果评价量化方案

2.研学反思

此次研学活动按照研学设计中的研学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既定研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游”“学”结合的研学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乡土地理的认同度和自豪感。此次研学也证明,研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将研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也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研学实施过程的师资配置

面对类型多样的户外研学活动,学生深受情景启发,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由于研学师资配备不足,不能及时给予反馈,错失良好的学习机会,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研学师资配置。本次研学实施邀请了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作指导,从科学研究层面对师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取得良好成效。研学课程师资配备不应仅局限于中学教师,应邀请不同层面的专业科研人员共同参与,进一步提升研学课程教学成效。

表4 素养水平量表

(2)研学过程安全问题需深思

研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研学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问题。研学过程中的安全主要包括研学过程人身安全、交通安全与食宿安全等,保证研学安全是解决学校顾虑、消除教师紧张、打消家长担忧的前提。因此要高度重视研学安全,家委会要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和物资保障,教师做好研学应急预案,学校积极联络多方给予全面服务保障。此外,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研学过程中的各方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进行划分,权责分明,进一步推动户外研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推进研学课程制度化建设

户外研学课程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在情境中感悟人地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由于活动距离较远,环境相对陌生,学生活跃度高,导致研学课程在组织管理、安全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推动研学课程制度化建设,明确研学课程的学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师生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和专项资金支持等,推动研学课程的落实。

猜你喜欢
研学课程学生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