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古已有之。《辞海》“采风”词条,即引用《汉书·艺文志》中的一段话加以解释:“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格,知得失,自考正也。”当今,采风已成为一种艺术,指艺术家为更好创作出作品,去特定地点采集有利于创作的素材,将艺术的美感和价值鲜明充分地表现出来。对玉石人物雕来说,没有采风,难以创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即生活”的著名命题。可以说,生活是玉石人物雕艺术美的源泉。
记得刚从事玉雕工作时,我发现许多老师傅做的作品是那么美,那么好,就问他们。老师傅说,你要不断深入生活,仔细观察,不断学习思考,才能做出好作品。其中一位陈师傅还带我一起深入生活,教我如何采风,如何积累素材,使我的玉雕创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开始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采风是一种初级的创作形式,是对审美对象初步加工的阶段。人们常常追求创作中的灵感,但似乎是瞬间迸发的灵感,却是来源于生活,是长期深入生活的创作积累。艺术家将采风得到的信息存储在脑海中的艺术仓库中,日积月累,到一定时刻,整个思维就会融会贯通,灵感瞬间闪光,创作出富有奇思妙想的精品佳作。这样头脑会越来越灵活,灵感也会越来越多。
艺术必须紧跟时代,为时代服务,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个优秀传统。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玉石人物雕作者,必须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理念、审美情趣和审美发展趋势的作品,为时代服务。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只有充分反映这样的时代特征,才能使作品更好地为时代服务。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不断深入生活,进行卓有成效的艺术采风。
坚持不懈的艺术采风,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民创造历史,推动时代不断前进。老百姓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时代,创造了美,是真正的英雄。熟悉的时代,熟悉的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于是我创作了一系列最值得歌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受到一致好评。这些作品2003年在台湾地区展地区出时,引起很大反响,我被誉为“平民艺术家”。
妙手回春
归来
常回家看看
春晖
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化艺术也是人创造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从某种角度说,玉石人物雕也是人学。玉石人物雕的艺术家们营造出各个时代文化艺术人物形象,是用玉石人物雕来建造的历史文化人物的博物馆。
玉石人物雕中的艺术形象必须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尔奈斯》一文中提出的创作原则。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典型人物是用典型化方式塑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艺术形象。
很显然,要在玉石人物雕中创作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就必须深入生活,认真采风,真正找准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分析透彻这个环境的典型本质,从而创作出符合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创作出的玉石人物雕的形象一定是独具特色、形神兼备、真实感人的。没有平时深入细致的采风积累,人物形象都是一个面孔,这个艺术家就不是一个创作型艺术家。
艺术采风是带有创作目的的,作为一个玉石人物雕的创作者,一定要练就一双观摩生活的火眼金睛,在街头巷尾的人物身上发现生活中的美来。就像罗丹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一次,我和一位画家到山东采风,一位在街边参加公益理发的理发师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位理发师精神极为专注,动作是那样熟练,表情亲切,整个动作充满了一种形式美与自然美,造型富有动感,蕴含着质朴自然的艺术美的因素。同行的画家也有同感。我让司机停车,在车内仔细观察,并拍下了许多照片,作为创作素材。
这位理发师使我想起了我故乡的一位老中医,从我8岁那年给我第一次看病开始,我一直关心积累着这位尊敬的老中医的素材。这位老中医,从小就立下当一名医生的志向,要为乡邻百姓解除痛苦。他刻苦钻研,成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牙医。于是我创作了《妙手回春》的人物雕。画面上,一位悬壶济世的老中医专心致志地给一位蹲着马步,张着嘴的农民看着牙病。两人配合默契,略带夸张的动作富有戏剧色彩,立体感强。从地上放着的药箱、药水,可知他是经常走街串巷、送医上门。可谓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在玉石人物雕创作中,只有通过采风对人物的环境及风俗习惯极为熟悉,并对人物产生强烈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才能打动欣赏者。
《归来》的素材来自惠安女。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女子,以独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我多次去惠安县采风,被惠安女的品质和风采深深打动,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和冲动。
作品塑造了一位年轻健美的姑娘,手推自行车迎着初夏的微风,欢愉地从海边捕鱼归来。清丽的脸庞旁侧着,仿佛和同行的女伴兴奋地谈论着海边打鱼喜获丰收的情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可以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年轻的姑娘热情、开朗、善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那洒满阳光的微笑,那有力的紧扶车把的双手,那踏着家乡土地的赤足,使惠安女的形象极富感染力。温润莹洁、细腻嫩白的和田白玉玉质,使惠安女更是纯洁清雅。
《归来》得到评论家的好评,并作为讲课的案例。我感到,一件作品只有先使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别人。
有人就有故事,每件玉石人物雕背后,都蕴含着生动感人的故事。故事是人类文化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我们提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民众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中国。
通过深入地不断的采风,有许多生活中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如我创作的《常回家看看》原作品题目是《风雪夜归人》,刻画了一位善良年轻的父亲,背着儿子快步在回家的路上,后面紧跟着美丽的妻子。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夜色迷蒙,但丝毫不能阻挡他们回家看望老人的步伐,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画面上有一关键细节,年轻的父亲不仅背着孩子,还用身体为妻子挡着刺骨的寒风并挎着妻子的拎包,体现出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他对妻儿的爱已成为习惯。我们可以设想为回娘家探望,当岳父、岳母见到心爱的女儿、外孙,特别女婿如此疼爱妻子、儿子,更是心花怒放。老少三代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
这种充满温馨亲情的中国故事特别能感动外国朋友,一位德国客户彼得,特别喜欢我平民题材的作品,并被其中的真情打动。这也感染了我。一次他买完我作品后,我将雕刻用的工具、架子、坐垫、刷子等送给了他,他很高兴。
佛法
玉石人物雕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产物,但反映的不是自然人生的表面,而是自然人生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玉石人物雕创作是最大限度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美与艺术美的抽象及理性高度融合,将美进行发掘和提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叶朗先生在《胸中有竹》一书中写道:“人的‘创造’要以自然为师,但它不是对自然事物简单、机械的模仿。郑板桥挥笔画竹的时候,胸中之竹已不是眼前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把“自然之竹”变为“胸中之竹”,再移为“手中之竹”,已产生审美创造的质变。
一次去希腊参观,团中有北大教授、画家等艺术家。我们和希腊博物馆当地的收藏家、画家、艺术家等一起,画速写、拍照,把旅游、参观和采风、研讨结合起来。更为可贵的是,我们还一起研讨如何将这次采风素材加以提炼升华,收获颇丰。如果只是游览、购物的走马观花,价值就不大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曾组织我们去云南考察,也是一次采风学习活动。大家对云南的土陶、银器等的印象深刻,并表示要找到云南独具风俗特色的手工艺术和自己从事的行业的契合点,提高创作水准。
玉石人物雕中艺术采风升华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创造出各种感人的艺术形象。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认为,艺术的审美特质,就是艺术的形象性。艺术“用形象诉于灵魂,而这些形象就是那永恒美的表现。”
对于玉石人物雕的作者来说,采风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和各种人物接触,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从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品质,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我的《春晖》是两位可尊敬的老人的组合件。老爷爷是位老鞋匠,在人人熟悉的弄堂口,他兢兢业业地专注工作,只要能给他人解决困难,带去快乐,他就感到高兴。他修鞋时专注的神情,朴实爽朗的笑容,充满着岁月感的皱纹,都充满了形象美。特别是他仿佛正哼着一首小曲,形象极为传神。蹲在竹椅后面的小狗,增添了生活气息。
老母亲的神情平静安详。通过为游子补衣的细节,来表现母爱的伟大。身边的小包袱,炕桌上的小油灯,白发、补丁,针针线线都凝聚着大爱无疆的情怀。一个手摇拨浪鼓的孩子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似乎也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更显出母爱的伟大。感人的画面,令人油然兴起要全身心回报母爱的深情,时刻牢记要“报得三春晖”。
老母亲、老鞋匠,充满着真、善、美之情的崇高形象,说明了一个人生哲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采风升华的直接体现,就是要创作出近乎完美的精品佳作。我在创作《佛法》时,去佛教圣地普陀山,向主持请教佛教知识。主持耐心细致地向我讲述了佛教及佛造像的相关内容,既全面又鞭辟入里,使我受益匪浅。
在精心采风的基础上,我下决心要创作一件接近完美的佛造像作品,使《佛法》具有创造价值。经过近一年的构思,决定采取群像组合的方法,在正反面呈现双主题结构,又相互呼应。正面主题以释迦牟尼为主,有五层内容,背面主题以观音为中心,又有三层内容。两个主题八方面的内容的佛教故事联为一体,共同反映了一个佛法的主旨,场面瑰丽恢宏。
玉雕是空间艺术,但欣赏者可以从360度的视角环视三维立体的画面,《佛法》两个主题八个方面的佛教故事,就像一幅打开的长长画卷,以佛法为主旨的故事情节有序发展,这就在空间艺术中加进了时间艺术,化静为动,更有艺术魅力。
《佛法》受到玉界的一致好评,一举获得了第44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泰国国际发明展金奖。
艺术采风的过程是令人难忘的。每到一处当地的乡亲邻居,都会主动地把我们请到家中,喝水、吃饭,提供生活素材,很是温暖感人,真是采风不断,创作不断,感动不断。这是创作出精品佳作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