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萍萍 何登良 刘树信 陈宁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食品检验与分析》是应用化学、食品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讲授食品分析技术的特点、类型、技术原理、分析与检验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分析科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食品感官分析和理化检测与分析方法,能够在食品工业领域进行科研、生产开发、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因此,本文将以《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构建策略,以期为高校《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随着2015年“史上最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从法律层面上,对于食品的质量管理更加严格,食品安全指数也在不断提升。《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基本理论,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食品营养成分、风味成分、有毒有害成分等,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进行分析,保障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作为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挖掘课程的价值内涵,拓展应用和创新实验,建立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食品检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分析检验技能和技术,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构建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食品分析与检验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检验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程序及相关标准;掌握食品分析检验常用表征与测试技术;掌握实验操作的要求、注意事项等;(2)能力目标: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制定独立制定检验方案、独立分析检验的能力;具备食品检验与分析相关的科学素养与职业技能素养;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能力。(3)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以修身、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与工作作风;培养学生食品方面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思维。
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中,从大处的家国情怀到小处的专业态度,在重视食品分析检测理论结构的同时,加强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出既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食品检验与分析”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融入点如表1所示,将科学素养、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育人,培养学生将来能成为职业素养高、具有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的食品专业人才。
表1 食品检验与分析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映射关系
《食品检验与分析》是介绍食品中营养物质、添加剂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课程内容与时事政治进行有效融合,可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2022年食品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81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内频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白酒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在国际上产生恶劣影响,不仅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我国食品的对外贸易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食品行业贸易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案例讲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链接、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兴趣,引导学生维护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利益,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利益,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誓做社会建设主力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培养诚信意识,坚守道德底线。比如,在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教学内容中,将2008年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案例,作为失信食品安全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业造成了产业之殇,同时也对很多婴幼儿造成很严重的身体损伤,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社会之痛。在食品添加剂测定章节,关注老百姓身边的民生热点事件,如“皮革奶”“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实施思政教育教学切入点,通过这些令人痛心的“诚信危机”事件,引导学生认识《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的重要性,意识到食品从业者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了解食品行业坚守道德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各项规定,要有敬畏精神,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重视食品安全,必须要把人民健康放至首位,建立诚信意识。
课程思政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课程内涵价值和引领功能、教学方法途径上作出深刻思考与实践,才能将价值引领和知识教学有效融合,达到“润物无声”“如盐入汤”的育人效果。《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价值等需求,以专业课的温度、情怀引导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认同和喜爱。通过举办食品检验与研讨会、食品热点误区自主探究对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真伪鉴别展开讨论与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熟练掌握食品检测与分析技术,做到专业课程不仅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温度。增强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树立食品安全责任公民意识,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食品检验与分析》主要是以食品检验与分析为主线,通过代表性食品的载体,设计不同的学习场景,确定分析检测方法,通过实验过程、数据分析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检测技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结合时政,比如,针对“新冠病毒疫情”,介绍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了解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增强同学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引导同学们树立高远志向,让同学们意识到从事食品检测事业必须具备过硬的检测技术,以及强烈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通过典型工匠事迹学习,比如,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通过榜样学习,引导学生强化实验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做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职责和使命担当,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思考,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实现课程协同育人作用。食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课程教学中,结合“3.15晚会”、食品安全事件,要学生时刻谨记食品质量安全是老百姓生存的基本要求,食品安全涉及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了解专业知识在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同学们对行业自律性和职业操守问题进行反思,以食品安全为己任,刻苦学习,自律自强,做到“既要有德,又要有才”,要做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食品从业者。另外,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各项规定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知法、懂法,不能无视国家法律,掺杂使假,以假充真,唯利是图。教育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食品从业者,为我国食品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以《食品检验与分析》课程为试点,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对思政元素融入与实践进行了思考。将家国情怀、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科学融入课程内容中,并根据每章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点,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贯穿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力求课程思政有意愿、有意蕴、有意思,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觉悟,能担当责任、认清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食品行业培养出遵纪守法、科学严谨、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的优秀从业者,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