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致颖 图 Eric Isselée Himanshu unsplash ©摄图网
眼镜王蛇,又被称为“山万蛇”“过山风”,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与华南地区。
虽被称为眼镜蛇,但它并不属于眼镜蛇属,而是属于单独的眼镜王蛇属。相比眼镜蛇,眼镜王蛇性情凶猛,反应敏捷,头颈可以灵活转动,体型特别大,被称为“毒蛇中的巨人”。同时,眼镜王蛇的排毒量之大,又堪称毒蛇之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人类会赋予强悍的动物“王”的尊称,例如,百兽之王狮子、森林之王老虎。有这样一种爬行动物,从降生那一刻开始,就被冠上了“王”的称呼,那就是眼镜王蛇。
刚成年的眼镜王蛇长度可以超过3米,近似于2个成年人的高度。曾经有动物学家在印度发现了体长7米的眼镜王蛇。它的身体粗壮,比一个成年人的脚踝都粗。除了巨大的身躯,在所有已知毒蛇中,眼镜王蛇的毒液储存量是最多的,这要归功于眼镜王蛇拥有的巨大毒囊。毒蛇毒囊的位置,通常位于眼窝下方,呈水滴形状,前端有一条细小的管道,连接着毒牙,作用是将毒液输送进毒牙。眼镜王蛇的毒囊容量,是一般毒蛇的两倍多。
眼镜王蛇的毒液是一种混合毒素,以神经毒素为主,以及小部分血循环毒素。神经毒素大部分是多肽,这是一种结构很小很短的蛋白质。作用是抑制神经和肌肉的传导性。被咬者表现为肌肉麻痹,并出现呼吸衰竭和惊厥,严重的会出现呼吸肌麻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就会因为呼吸停止而死亡。而血循环毒素,能毒害心血管系统,让被咬的人或动物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伤口出血后不易止血,最终被咬者因为失血过多而亡。
眼镜王蛇生活在雨林、丘陵草甸之中,左页大图,热带雨林郁郁葱葱,这是眼镜王蛇的家乡。右页大图,镜头之前,一只眼镜王蛇吐着信子,直视前方。小图一是在耍蛇人竹篓里的眼镜王蛇,鳞片漆黑,闪着寒光。小图二则是眼镜王蛇幼崽,要成为蛇中之王,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镜王蛇的毒性不是最强的,银环蛇、太攀蛇、蝮蛇的毒性都在眼镜王蛇之上。但眼镜王蛇的致命率同样很高,这是因为为了弥补毒性不够强的短板,眼镜王蛇便以毒液“量”来弥补毒液“质”的不足。它每次的毒液注射量,可以高达400~600 毫克,最多的分泌量可达700~850毫克,这样的毒液量,一口就能毒死20~30个成年人,当毒液全部释放后,则可以一口气杀死50个成年人;以这般的毒性与毒液量,眼镜王蛇只需要咬上一口,就可以在3个小时内,杀死一头重达3吨的亚洲象。因此,眼镜王蛇猎杀猎物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半个小时内,受害者就会死亡,最快纪录为被咬后3~6分钟内即会死亡。
广西来宾市不久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蛇药贩子随身带着一只幼小的眼镜王蛇和一只鸡,在街头叫卖自己的蛇药,引来无数路人围观,场面十分热闹。蛇药贩子本打算用眼镜王蛇幼崽攻击鸡,然后再用蛇药救治,以证实自己蛇药的厉害。但在表演过程中,蛇药贩子将小眼镜王蛇举过肩膀与头齐高时,幼蛇突然发起攻击,一口咬到了他的耳朵上,蛇药贩子一头栽倒在地。人们紧急叫来附近的医务人员,却为时已晚,蛇药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只眼镜王蛇幼崽就能带来如此可怖的伤害,可见成年的眼镜王蛇杀伤力会有多强。
老鼠是眼镜王蛇的食物之一,左页大图一只老鼠正在被一点点吞噬。右页图,是眼镜王蛇的特写。眼镜王蛇是蛇类中的顶级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眼镜王蛇的食谱丰富,食量惊人。不同于别的蛇类通常以老鼠等小型动物为食,眼镜王蛇除了会捕食小型动物,还会捕食蛇,即便是毒蛇也来者不拒,这是因为眼镜王蛇的体内有抗毒的血清,当其他毒蛇攻击眼镜王蛇时,它通常会安然无恙。
遇到其他蛇类,眼镜王蛇通常会主动攻击。与其他的毒蛇埋伏、突袭的方式不同,眼镜王蛇的捕食方式更像狮子这类捕食者,它异常聪明,能耐心地追踪猎物,在猎物放松警惕之时,眼镜王蛇就会迅速咬住猎物。在捕食时,它能分辨猎物是否有毒,倘若是毒蛇,才会朝猎物注入大量毒液。眼镜王蛇在进食其他蛇类时,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会从被捕猎蛇的头端开始吞食。
这样凶猛的生物,对自己未出生的幼崽却极为爱护。
眼镜王蛇是地球上唯一会筑巢的蛇,它们产卵的时候,会用枯枝落叶筑出巢穴,每产下几枚卵就垒上一层落叶,直到产卵完成。随后雌性眼镜王蛇就会盘在巢穴上面,不吃不喝守护,直到小蛇破壳而出。此时,守护巢穴的雌性眼镜王蛇会异常凶狠,攻击性极强,如果有动物靠近巢穴附近,它们就会将身子扬到一米多高,以示警告。如果侵犯者没有察觉它的警告,继续靠近,雌蛇就会继续恐吓侵犯者,甚至做出追捕、猎杀的动作。曾有研究者在贵州山区观察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孵化中的雌蛇会日夜盘伏于窝上,此时倘若雌蛇被捕获,很快雄蛇会出现又盘伏在窝上。同样是在贵州,到了冬季,这些凶悍的眼镜王蛇又变得温和起来。它们会“家族式”地聚集在一起越冬。研究者观察到,雄蛇、雌蛇会和历年所产的大小不等的幼蛇群居在蛇洞,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在气温超过12℃时,它们还会出洞晒太阳。
但自然界是复杂而让人费解的。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雌性眼镜王蛇可以不吃不喝,但在幼蛇出壳之后,一直守护着孩子的母亲会立即离开,动物学家猜测,这可能是避免雌蛇在饥饿和食蛇本能的夹击下,吞食自己的幼崽。这一特性导致刚刚出世的眼镜王蛇就要直面生存的考验。刚出壳的眼镜王蛇身形较小,毒液远不及成年的眼镜王蛇,天空中飞翔的猛禽,陆地上的猛兽都会轻易断送它们的生命,即便同为眼镜王蛇,成年眼镜王蛇也会毫不留情地将比自己小的同类杀死吞食。也有观察者发现过令人诧异的事件:在繁殖季因为拒绝了雄性的求爱,雌性的眼镜王蛇被雄蛇杀死。
眼镜王蛇的蛇毒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被称为“液体黄金”。左页小图,人们正在获取它的毒液。另一小图为眼镜王蛇蛇卵。左页下大图,耍蛇人吹着笛子,控制着眼镜王蛇扭动身躯。右页大图,一只眼镜王蛇,盘在石头之上,很是警惕。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即便是眼镜王蛇这般令人害怕的动物,也依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易危(VU)。在中国,爬行动物研究专家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把眼镜王蛇评估为濒危(EN)。
虽说眼镜王蛇生性凶猛,但它的皮肉、蛇胆、蛇毒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尤其蛇毒,是国际市场上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被誉为“液体黄金”,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且供不应求。中医认为,它具有祛风通络镇痛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等病症;西医方面,眼镜王蛇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医学研究发现,眼镜王蛇的毒液中含有丰富的酸性磷脂酶,这一物质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毒性较低。这意味着,它在防治血栓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若是可以持续研究下去,眼镜王蛇的蛇毒,将帮助对人类开发出更理想的抗血栓药物。
正是因为眼镜王蛇的医药价值,再加上其毒液拥有的极高价值,利益驱使下,即便有可能命丧蛇口,捕蛇者依然愿意铤而走险,去野外寻找、盗猎它来进行售卖。眼镜王蛇的食谱上,并没有人类这一项,所以只要没有被惊吓到,眼镜王蛇很少主动攻击人类。相反,捕蛇者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发现它们在冬季反应迟钝,活动范围小,所以常常在冬季捕捉它们。
与此同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眼镜王蛇的生存。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丘陵等地,被人类开发,变成了咖啡、茶叶、香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地,眼镜王蛇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时常与人类的活动场所重叠,人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会对眼镜王蛇进行捕杀。可以说,当下眼镜王蛇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有数据表明,印度境内的眼镜王蛇数量已减少了30%,如今要在野外看见野生的眼镜王蛇,是极其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