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 琦
当今不少人抱怨活得累,但又说不出累的原因,既似心累,又似身体累,好像又什么也不是,不管怎么休息,都无法驱散那种充塞于四肢百骸的沉重感觉。有人归因于现代的“丧”,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压力太大导致的精神焦虑。我觉得这种找不到来由的累,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懂得合理预期而导致的生活动力枯竭。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是创造和维持努力向上动力的积极因素。包括人类友谊的建立,最初也是由预期奠定的。原始社会,当某个人的生命对另一个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时,出于利益交换,另一个人就会非常关心某人的生存状况,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力助对方活下去。换句话说,预期是人们相信付出和努力能够换来更好的回报,促使自己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
现代社会是一个延迟回馈的社会,人们花费长时间读书,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储蓄是为了应对日后的长线生活。但是,延迟回报也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对于未知威胁的担忧,有时候会带来巨大的困扰和心力消耗,令人陷入焦虑之中。
反之,人们若是对未来的事情具有明确的展望,即可从容地接受和面对。我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多年前受到了一个牙医的启发。有过治牙经历的人都知道,病患无助地躺在牙医的手术台上时,精神是很紧张的,并不是害怕疼痛,而是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处在这种焦虑情绪下,人会进入一种应激反应状态,肌肉变得僵硬、神经敏感,牙医的每一次触碰,都有可能换来过度反应。
那个牙医的应对方式很巧妙,在进行每一个诊疗步骤时都提前把结果告知患者。一开始,他会打消患者的自我怀疑,让对方明白要做的治疗是很正常的,忍一忍就会过去。本来忐忑不安的患者有了心理准备,便能够相对坦然地面对接下来的诊疗步骤。而且,就在患者的忍耐阈值将要到头的时候,他又会及时告诉患者一句,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接下来就轻松多了……
时隔多年,我一直忘不了那个牙医。他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告知对方这是正常的一部分,只要懂得合理预期,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就没什么好害怕的。我想,如果把这一方式沿用到人生处世上,也是适用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各种情况变化,产生各种可能,但决定一个人心态的,往往不是现状,而是预期。
就像弗洛姆说的:“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人的恐惧是对当下的无能为力,焦虑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但是,人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就能有效对抗各种变动和不确定性。
(海天梦摘自《联谊报》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