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晓 笪 玲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正确挖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长征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所待时间最长、活动区域也最广阔,留下包括8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6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753处革命长征文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贵州省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贵州省已完成保护控制区、文化主题展示区、文化旅游融合区、传统传承再利用园区等400余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工程的建设规划,并对保护文化传承等六大工程实施了分类管理。此外,贵州省还先后推出了一大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出以红色民宿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重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精品线路设计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促进红色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开启贵州乡村振兴的崭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表示:“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办法。”[2]随着《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颁布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把握好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从而将两者有效衔接,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红色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助推器[3],乡村振兴更加夯实了红色旅游发展成果基础[4]。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通、内容共融、主体一致,两者在政策体系方面也有融通之处。但在具体运作实践中,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也存在一定问题,凸显出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使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研究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机制和实施路径。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桂林[5]、湘赣边[6]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如何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思路的整体优化升级,重点从红色旅游资源主体、产业业态、政策保障体系三个维度入手,找出两者联系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者的有序衔接。
上述研究从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和两者衔接的机制路径两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论述,注重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理念值得借鉴,但也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第一,从理论上讲,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一般描述性分析,缺乏对两者进行深度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二,多数学者认为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在逻辑关系上互促互进、相互融合,主要从红色旅游资源主体、产业业态、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宏观层面提出促进意见,但对逻辑关系中的具体维度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缺乏一定提炼。通过文献梳理,本文从理念、体制、主体三个维度构建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框架图(见图1)。
图1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关系图
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为基石,重点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参与,发展红色旅游也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努力。因此,从主体层面,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是一致的。无论是红色旅游还是乡村振兴,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同时,两者又存在较多的特殊性,在地方发展过程中,党政班子作为领导班子的带头人,需要在处理各类复杂关系和问题上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主导是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将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农村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业态更加丰富多样,这一过程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其中。因此,加强对各行各业人员的培训使得服务标准化、品质化已刻不容缓。农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生活环境,还能够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永远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还是红色旅游的发展,政府、社会和农民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见图2),三者只有各司其职、联动协作,才能实现利益价值的最大化。
图2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关系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理念是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更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打造出新的红色旅游景点,衍生出新的红色旅游周边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更是形成了“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养生”“红色+休闲”等新兴旅游业态,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也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无论是红色旅游产业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是通过一系列政策规定和具体措施的落实来改变中国传统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而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面,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农民生活富裕提供助力。红色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石,没有红色旅游的发展,没有红色旅游带来的一系列产业改革,乡村振兴就会失去很多助力。乡村振兴也是红色旅游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坚持“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政策支持、文化引导等多方面的保障,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制和相应的工作机制,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这种体制机制不是传统的西方科层体制,而是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同时发挥领导干部的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进一步健全党的乡村工作领导体系和制度为内在要求,建立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责任制,落实中央统筹地方的工作机制,为健全乡村振兴政策框架和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加强对红色旅游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各部门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保障。因此,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在体制机制上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呈现两者所涉及部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特征。
当前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乡村生态建设难度大、乡村振兴人才短缺和乡村文化振兴动力不足四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共有923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66个贫困县、9 000个贫困村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创全省新高。但由于基础薄弱,贵州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些差距。根据图3所示, 2010—2019年贵州省乡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三大产业的结构排序依然是一三二产业,乡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最低。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升级,而更加合理且科学的产业结构应是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无论哪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都是不合理的,而贵州乡村的农业占比却远远超过工业和第三产业。由此可知,贵州当前的乡村产业结构还是比较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长此以往,贵州省的农村将陷入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局面,农民收入逐渐下降。因此,加快贵州的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
图3 2010—2019年贵州省乡村居民家庭经营一二三产业人均收入变化图(单位:元)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
贵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既是环境恶化的标志,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大障碍。贵州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域,石漠化土地面积2.15万km2,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且正在以每年933km2的速度扩张,这为贵州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威胁到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也是因为贵州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当地的雨水通过地下渗漏汇入河水中,而靠近乡镇和工业区的用水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贵州有着丰富的汞、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时,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更是会诱发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后也多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复垦和保护,这更加剧了贵州的土地荒漠化和环境破坏。此外,贵州乡村生态建设难度大还与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生活习惯有关。农村生态保护专项制度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长效机制的缺失也是导致乡村生态建设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人才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贵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本土人才流失、现有人才活力不足和吸引外来人才难度大三个方面。贵州经济长期处于全国相对落后的地位,人才在全国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较低。贵州的本土人才流失严重,主要受封闭旧体制的影响,一些单位缺乏制度创新,新生的科技力量没有名额补充进来,年轻人才的聪明才智无法得到发挥而选择去外地。此外,贵州的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较薄,为人才提供的工作条件也不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客观上导致很多人才在贵州读完书后选择去外地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低于中国其他省份,这又进一步加剧贵州乡村的“空心化”现象。现有人才活力不足,很多人把就业目标放在进大公司、大企业上,缺少投身乡村建设的抱负和觉悟。又因为贵州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小,也缺少留住人才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这进一步导致贵州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后备建设力量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贵州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很多领导班子未能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工作的首位,缺少大局意识,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做得不到位,极易产生群众不信服的现象。二是乡村群众的观念滞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模糊不清,缺少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三是投资主体单一,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但是,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承包人多为政府机构,企业或私人承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少之又少。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需求。四是农村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当地的文化资源分散且管理粗放,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维度和关键环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贵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深挖长征国家文化资源密织乡村振兴网络、布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有效对接乡村振兴、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乡村振兴重要突破,以及探索乡村振兴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价值共享。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地区之一的黔北黔西红色革命区在红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依据其自身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特征,确定“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主题形象。红军长征过程中,在贵州留下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以及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构成贵州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保留和修缮的各种博物馆、文化馆、遗址地、文物等为贵州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并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长征国家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长征国家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而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长征国家文化资源,除了依托资源本身,还要通过区域合作提升贵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跨界融合打造贵州的红色旅游地标,创新传播探索红色文化激活的手段和途径,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同时,需要充分发挥贵州红色文化的优势,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打造以红色文化为灵魂的全新现代乡村全产业链,为实现贵州的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前,贵州省已确定正确合理的定位,坚持以规划建设工作先行。2019年10月,贵州省在经过全面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并发布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工作方案》。根据贵州省内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突出“生死转折点”的鲜明特征,确定“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总体框架(一核:遵义会址;一线: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两翼: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遗迹)。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贵州本着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的原则,从“轻资产、重内容、新方式”的理念着手,确定“1+2+6”的标志性项目体系,其中包括遵义会址、长征纪念小镇、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遵义战役纪念园、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和“重走长征路”教育研培体验工程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代表意义的重点项目。在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贵州长征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重大事件和当代价值,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红色教育有序发展的新载体,打造出凸显贵州长征文化特色的产、培、研体系。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振兴面临诸多体制和政策障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则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宏伟目标的重要突破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不单单是依靠某一个景区,而是将多个景区串联成线,扩展到面,实现各地区的信息共享流通,促进乡村之间的要素流动,加强乡村之间的联系,推动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转型,使乡村传统地域等级结构逐渐瓦解,为丰富乡村的产业业态、扩大就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乡村发展带来全新的视角。遵义的长征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下辖的11个县,因此,在建设遵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着重加强下辖11个县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打造红色旅游IP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资金和技术保护。贵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是迎合乡村振兴战略,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回流乡村,减少城乡差距,保护珍贵州长征文化的及时之举。也只有大力发展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让乡村得到应有的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成为可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资源、政策等资源向乡村聚集,这些资源的汇集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乡村振兴强调生态文明,贵州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时更是在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如乡村振兴能够唤醒乡村原住民的乡愁一样,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唤醒国人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愁与爱国情感是共通的。也正是乡村振兴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理念上的相通,使得两者在具体落地实施时所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价值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红色旅游不仅仅是革命思想精神的实践之旅,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从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主体、理念、体制三个维度探讨两者关系。根据贵州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发现贵州在乡村产业存在结构层次偏低、生态建设难度大、乡村振兴人才短缺和文化振兴动力不足四个方面问题,而贵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贵州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促进了乡村振兴。结合贵州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探索历程,本文进一步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与乡村振兴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深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资源密织乡村振兴网络;布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有效对接乡村振兴;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乡村振兴重要突破;探索乡村振兴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价值共享。
贵州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兼顾公园内部的文化关联性和主题的一致性,也实现跨区域、跨系统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为其他地区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同时也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更进一步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助力乡村振兴,国家、企业、社会、个人又该如何肩负起各自的责任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此外,由于各地的红色文化属性不同,红色旅游发展情况各异,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