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娇娇,江容安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90
脑梗死是康复科常见疾病,以汉族多发,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高[1]。据统计,脑梗死患者约有2/3可存活,但在存活患者中约80%的患者存在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2]。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属于磁刺激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刺激方法,其对脑组织深部神经元的兴奋性、可塑性主要借助仪器所产生的磁场效应,最终改善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3]。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属于外周干预康复治疗手段,通过反复锻炼上肢,可有效促进上肢整体功能恢复,已被证实可帮助患者运动功能恢复[4],但目前关于两种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相关报道少见。基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方式单独及联合运用治疗脑梗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CT或MRI证实,并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制定的标准;(2)均为初次发病并伴有单侧肢体偏瘫;(3)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躯体疾病;(2)既往有脑出血、癫痫、认知功能障碍;(3)既往诊断有自杀倾向、躁郁症者;(4)有癫痫或癫痫病家族史;(5)有脑出血倾向;(6)体内有金属异物或不能接受rTMS治疗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rTMS治疗。具体方法:选择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生产厂家:南京伟思公司;型号:Magneuro60),操作如下:(1)择坐位,以圆形线圈对患者进行刺激干预,刺激部位为健侧大脑第1躯体运动区(M1区),参数设置为:1.0 HZ,90%运动阈值;(2)刺激强度,5个脉冲为一个序列,间隔1 s后继续治疗,共1 000个脉冲治疗,20 min,1次/d,5 d/周,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给予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具体方法:选用ArmMotu M2上肢康复机器人(生产厂家:上海傅利叶公司)对患者行智能运动反馈训练。(1)取患者坐位,根据患者上肢是否能够主动抓握,选圆柱形把手或带护腕的手部固定套;(2)阻力的调整以残存肌力为依据,阻力大小以可完成圆周运动为宜;(3)若患者无法主动运动则采取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前可行5 min被动运动,若患者出现疲劳,可缓歇20 min后继续,同时结合患者次日状况调整运动负荷量;(4)每天训练1次,30 min/次,5次/周,共治疗4周。低频rTMS的训练操作同上。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1)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6]:显效,NIHSS评分降低90%~100%;有效,NIHSS评分降低60%~89%;无效,NIHSS评分降低≤6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价。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共42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8],共34分,分值越高则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③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估肌张力[9],得分与肌张力成正比;④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共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治疗效果满意率:治疗4周后,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率,满分100分。其中满意为90~100分;较满意为60~89分;不满意为59分及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37<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FMA评分、MA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FMA、MA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M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FMA评分、MA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FMA评分、MA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率比较(例)
脑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疾病,多集中发生于中老年群体。据统计接受规范神经内科治疗后仍有1/2的患者会出现运动、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国家、社会、家庭造成严重负担[10]。因此,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不仅仅只局限于挽救生命,更应当重视恢复期患者的日常功能,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现代康复训练、物理仪器、针灸等),主要通过中枢、外周、电、磁刺激等各个作用靶点,改善受损组织,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1]。经颅磁刺激于1985年创立,其在治疗期间可调节刺激频率,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物实验表明,经颅磁刺激可通过不同频率刺激大鼠神经功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12]。rTMS则属于神经电生理刺激技术,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可塑性,对局部、远隔区域神经功能有调控作用。研究表明,rTMS属于一种无创性治疗方式,可促进空间学习记忆力功能恢复,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13]。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分主动、被动、抗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模式选择以患者肌张力为依据,被广泛用于运动功能康复治疗[14]。有研究资料表明,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过程中,患者可通过视觉反馈了解运动功能情况,并加强患侧运动功能训练,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15]。此外,智能运动反馈训练通过不同训练模式可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建,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以改善神经功能[16]。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单纯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的80.00%,而患者NIHSS、M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而FMA评分则高于单纯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恢复。这可能与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显著刺激大脑半球兴奋性,通过降低y和α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运动功能,且二者联合对中枢、外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关。
研究表明,脑梗死后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的概率较高,如肢体功能障碍,则可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其次是血管性痴呆等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7]。Barthel指数是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量表之一[18],其通过对患者进行评分,可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客观反映治疗效果。故笔者以Barthel指数评估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病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单纯智能运动反馈训练患者,表明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究其原因,智能运动反馈训练通过3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患者对两种治疗方案的满意率,联合治疗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的80.00%,表明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满意率。
综上所述,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满意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