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少膺
[明]沈周 庐山高图 193.8×98.1cm 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沈周 虎丘送客图 173.1×64.2cm 纸本设色天津博物馆藏
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也是历史上谱系最为庞杂、势力最为强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域性画派①。吴门画派的出现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是经济。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地区山明水秀,物产丰富。在三国两晋时代,随着北方贵族之南迁,逐渐发展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商业经济繁盛,“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綦列,桥梁栉比”②,成为各省富商巨贾云集之地。明王锜《寓圃杂记》以及吴伟业《江南好》词中对当时吴中地区繁华之景象多有描述③。其二是地理环境。它包括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对艺术创造构成影响。锺嵘《诗品序》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刘勰《文心雕龙》卷一〇《物色》第四六:“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地理环境能激发灵感,驱动神思,成为艺术创造的一个基本动力。故吴门画派能够在江南兴起、发展,决非偶然。考察吴门画派,画史以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3)及仇英四家最为显著。清范玑《过云庐画论》:
然而灵秀会萃,偏于东南,自古为然。国朝六家,三弇州两虞山,恽亦近在毗陵,明之文、沈、唐、仇,则同在吴郡,元之黄、王、倪、吴居近邻境。何为盛必一时?盖同时同地,声气相通,不欺无牙旷之知,而多他山之助,故名臻其极。从风者又悉依正轨,名手云蒸,虽有魔外,遁迹无遗。
范氏置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与“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并提,可见当时四者之声望。一个特殊的现象是他们为了躲避或繁杂的世俗事务,或命运之舛的仕途生涯,纷纷以风雅自居,与世无争,隐逸在山水田园,“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陶渊明《闲情赋》)。于丘壑林泉间,澄怀观道,寻求幽趣,寄情笔墨,体践高雅,慰藉心灵。
以沈周为首的“明四家”的隐逸方式,既不同于先秦汉魏“避世”之岩穴之士,也不同于南朝“怀尚平之志”宗炳式的“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④,后还江陵,卧以游之。他们既能享受山林般的清风明月,同时又不脱离市朝。也就是说,吴门城市经济的活跃为他们提供了生活情趣,而山林则是他们绘画中所抒发出来的风雅趣味⑤。明代园林殊胜,假山池泉,密林芳草,相类于山林薮泽,“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⑥。恰如文徵明诗云:“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⑦“城市山林”便成了为沈周、文徵明、唐寅及仇英实现隐逸之最佳方式。
《明史》卷二九八《沈周传》: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又文徵明《沈先生行状》:
先生去所居里余为别业,曰有竹居,耕读其间。佳时胜日,必具酒肴,合近局,从容谈笑。出所蓄古图书器物,相与抚玩品题以为乐。⑧
自沈澄始,沈氏一门不乐仕进,子孙以为家法。上及“有竹居”,大约始建于成化二年(1466)。沈周别号“石田”,出《左传》:“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实寓“无用”之意。晚年号“白石翁”,亦寓此意。沈周以砚石为田,躬耕不辍,名满寰宇。中途虽有朝廷征召,而以昏晨奉母为由卒辞不应,以“肮脏功名何物忌,畸零天地一夫闲”⑨明其志,故《明史》列其为“隐逸”类,堪称妥切。
沈周山水追摹元人,不仅是表现在具体的笔墨上,尤为重要的是内心深处蕴藏着他们的隐逸情怀。他61岁作《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虽属背临,不可能完全忠实原作,然对于画面中所呈现出的浩渺江天、平桥曲沼、重嶂叠峦、飞泉茂林之笔墨、形象的发挥超过原作。卷末董其昌跋云:“大痴《富春山居图》,旧为余所藏,今复见白石翁背临长卷,冰寒于水,信可方驾古人而又过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沈氏的仿黄不是机械地、记录式地去重现景象。他的心境有与元人相融之处,画作中当然不可避免地渗透元人的那种思想感情。其为师陈宽七十寿所作的《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崇山峻岭,茂林流瀑;构图深邃,笔法缜密,在清晰地流露出他的艺术师承之脉络的同时,似也呈露出其借庐山之高这一主题匿伏自己的隐逸情绪。
《幽居图》(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是沈周有确切纪年的可稽之作。按自署“甲申夏孟”,时为天顺八年(1464),沈氏38岁。“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赁畦还种药,过市每巾车。委苍藤梢乱,幽窗竹色虚。五禽多却老,又鬓未应疏。”是图在山岗清泉、修竹溪桥、烟雾缭绕的环境下构筑一草堂,画法多取王蒙。从题材、形象,及至款识,《幽居图》显然是一幅地道的隐居图。又《夜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按自署“弘治五年”(1492),时沈周66岁。画写夜山,山麓有茅舍数楹,孤人秉烛而坐。正是题识所云:
[明]文徵明 雨馀春树图 94.3×33.3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唐寅 事茗图 31.1×105.8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寒夜寝甚甘,夜分而寤,神度爽然,弗能复寐。乃披衣起坐,一灯荧然相对,案上书数帙,漫取一编读之。稍倦,置书束手危坐。久雨新霁,月色淡淡映窗户,四听阒然,盖觉清耿之久,渐有所闻。
这是他在是年秋夜于山间独居的一次真实记录。沈周借画抒情,自遣其意趣,用视觉与文字的形式传达了他晚年一如早期所萌生的归隐性格。
《明史》卷二八七《文徵明传》:
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生暇则出一游近地佳山水,所至奉迎恐后。居间客过从,焚香煮茗,谈古书画彝鼎,品水石,道吴中耆旧,使人忘返。如是者余三十年。年九十而卒。
文徵明之所以居京仅四载,即回吴中,是因为与其在如履薄冰的官场险恶中苟延残喘,毋宁寻找一方净土,在书画中寄托精神,享受文化愉悦。试看他辞职归田时所作两诗:“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感怀》)“绿树成阴径有苔,园庐无恙客归来。清朝自是客疏懒,明主何尝弃不才。林壑岂无投老地,烟霞常护读书台。石湖东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待我开。”(《还家志喜》)前者是对科举、仕途的绝望与愤懑,后者则是表明他的林泉之心。他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85岁时创作的《桃源问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便是晚年生活极好的解答。
文徵明的山水风格和沈周同般,大致亦分“粗文”与“细文”两类。“粗文”直接师承沈氏,并融入马远、夏圭、吴镇的用笔,表示出酣畅淋漓的意致。“细文”则取王蒙,笔墨松动,苍老柔逸。文氏作品以“细文”为多。这是他对王蒙笔法的又一种拓展,形成细致缜密、朴厚深秀的画格,从而对吴门后期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旨》:“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如果说,“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身处苏州,而心往林泉,以隐逸、避世之态,以借此心程;那么,其中的唐寅在遭遇人生变故后,遂放荡于山水间,亦成为一个日以丹青自娱的隐逸者。《明史》卷二八六《唐寅传》: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筑室桃花坞,与客日般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唐寅出身盐商,性情疏放,博学多才。在弘治十一年(1498)得乡试第一时,他29岁。次年赴礼部试,主试官程敏政预泄场题,遭之弹劾,牵累唐氏入狱,取消其终生功名。其耻以为吏,不就旋返。归吴中后唐寅景况窘迫,受人奚落。40岁时筑“桃花庵”及“梦墨亭”,邀友作乐,饮酒赋诗,自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为维持生计,开始鬻画卖书,声名远播。
《无声诗史》:“唐六如画法,受之东村(周臣)。”王穉登《吴郡丹青志》:“评者谓其(唐寅)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又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蒙、黄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唐寅山水远师宋元诸家,近宗周臣、沈周,由于他的悲惨际遇,于仕途无望,只能在市郊外一隅席庐而居。他仿《白太傅自咏》诗云:“高情自信能忘我,隐者何妨独洁身。无所不知方是富,有衣典酒未为贫。”以“隐者”自诩。
[明]唐寅 春山伴侣图 82×44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桃源仙境图》(天津博物馆藏)是仇英的青绿山水杰构。群峰耸立,远山延绵,虬松盘曲,桃树缀花,小桥横溪。图中绘一仙洞,洞中流水汩汩,洞口几长者抚琴而谈。是作从题材到形象,避开其精湛的技法,带给世人似陶氏“桃花源”中宁静、安详般田园式的理想家园。又如《桃村草堂图》(故宫博物院藏)、《莲溪渔隐图》(故宫博物院藏)及《柳下眠琴图》(上海博物馆藏),寄景山林溪泉,以琴书、渔隐自遣。在“吴门四家”中,唯仇英与三者有别。他属于社会下层,不擅诗文,终其一生,以卖画为业。值得注意的是,从他的山水画中,流露出的审美趣味与倾向,与沈、文、唐三者相承相合,不求于世,以隐者之心安于尘宇。此抑是仇英能于明季吴门画坛高手林立中脱颖而出、列于四家原因之一。
[明]仇英 枫溪垂钓图 127×38.5cm 纸本设色 湖南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卢辅圣主编《中国山水画通史》(上),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429页。
②[明]莫旦《苏州赋》,《苏州府志》卷三。
③[明]王錡《寓圃杂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寓圃杂记、谷山笔尘》,1997年,中华书局,第42页。
④《宋书》卷九三《宗炳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2279页。
⑤卢辅圣主编《中国山水画通史》(上),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470页。
⑥[明]文徵明《文徵明集·补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⑦[明]文徵明《题若野堂》,《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⑧[明]文徵明《沈先生行状》,《甫田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350页。
⑨[明]沈周《题画寄北海先生》,《沈石田先生诗文集》,上海同文图书馆石印本,1915年。
⑩[明]文徵明《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佩文斋书画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