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批历史文化名镇主导产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2022-09-17 06:33邱雨晨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士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名镇主导产业旅游业

文/邱雨晨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 士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付 蒙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 士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余 亮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汉 森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 士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唐铭婕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 士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引言

一般来说,“镇”不仅是区域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重要的经济贸易扼守之处,有“市镇、集镇”之称。历史文化名镇的评选条件是镇的“名”及特色,能区别于他镇,而“镇镇之宝”应是长年历史积淀下多元的产业,在产业传承过程中又易传导出镇内的价值特色。目前的研究专题以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传统村落居多,名镇的研究还留有空白,而名镇的特色定位和历史价值对当前传统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且实际的名镇评选并未公布各镇的主导产业及价值特色,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角度或标准对我国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解读国家历史文化遗产,2002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初步制定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法规。随着2003 年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学术领域对村镇的关注空前高涨。一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类型划分、空间特征分析、评价方法等方面,而后不断向地域化[1-3]、民族化和类型化方向发展,如周宏伟[4]将历史文化村镇按传统功能大致划分为农耕、工贸、行政、纪念等七种类型;赵勇[5]将村镇按特色划分为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革命历史型、传统文化型等六类。在空间特征方面,陈征[6]等用数理方法结合GIS 分析,探讨了350个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伊瑞祥[7]研究了浙江224 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村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李琪[8]利用遥感图像技术分析了江西历史文化村镇。另一方面,研究角度拓展到自然、文化和社会视角,注重空间环境的整体性研究,探讨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要素对名镇空间格局、风格特色的影响[9-11],总结出村镇的生成规律:多顺应生活生产与防御自卫需要,占据环境优美、地形封闭的有利地形;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振兴的市镇,经济交通便利地区,镇内具有历史遗存遍布的特点。

国外学者提出了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模式,将休闲文化娱乐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如意大利丽晖谷小镇合理地处理人文与自然的关系,依托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给小镇发展奠定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风貌特色;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依托影视文化,将电影、文化要素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法国普罗旺斯系列小镇结合农业与文化,以意境、文化魅力为基础,运用高科技手段,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集群。

综上,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虽成果颇丰,但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首先,研究方法上,散论性研究较多,定量及空间分析偏少;其次,研究内容上,对类型特征、空间分布、资源禀赋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再次,在研究尺度上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对单体建筑或单个村镇的分析较多,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分布的历史文化名镇的宏观性、定量性研究偏少。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影像信息的统计筛选,对我国7批历史文化名镇的主导产业进行定位,解读名镇主导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涉及的数据包括:(1)属性数据。名镇的自然禀赋、建筑特色、风土人情、产业信息等。(2)空间数据。名镇的地理坐标(经纬度)等空间信息,可通过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或者国家测绘局的天地图网站来查询,从而得到面积、位置、比例、尺度等信息。

本文采集了一至七批名镇名录及空间点数据,卫星影像数据来源于谷歌地球开源数据,通过谷歌地球进行定位,用ArcGIS 软件将其数字化。空间行政边界数据包括了1 ∶100 万中国基础地图信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020)、中国各省市区行政边界数据(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2020)。

1.2 研究方法

名镇主导产业类型多、涉及面广,其关系错综复杂在于产业多元化,多数产业在镇内经济地位相当,主导性不明显;产业间交叉结合发展,如“农旅、商旅”等;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或规划政策发生调整,变动性大。因此,名镇主导产业的确定需要进行多层级的分析推导,本文以名镇行政边界为依据,收集产业相关数据进行排位,确定名镇主导产业,进而开展空间特征研究。

1.2.1 镇名初判法

通过镇名或行政隶属归纳类型,进行产业推导(表1)。一般来说,古镇对其悠久的传统和公认的特色产业或技术都具有保护和传承性,例如河北省冶陶镇自汉、宋代起便开始烧制陶器、冶炼铁器,产业延续至今;又如“沙沟、龙港”这类与水或码头有关的典型镇名,就便于推导镇内主导产业;部分名镇位于少数民族区域,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多倾向于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文旅。通过对镇名指向性的研究,结合文献资料佐证,能初步确定名镇的主导产业。

表1 名录文字信息依据(表格来源:作者根据名录整理)

1.2.2 叠置分析法

将不同产业类型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点位与全国的行政区划图进行图层叠加,使名镇空间分布数据与行政区域、边界等元素间的分布关系可视化,用于分析名镇主导产业的形成演变情况与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1.2.3 不平衡指数法

不平衡指数反映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齐全程度或均衡程度,用以度量历史文化名镇5 种主导产业类型在全国各省区中的分布均衡状况,不平衡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n 为省区数量,即n=31;Yi 为各省区某一类型主导产业的名镇数量占该类数量总数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的累计百分比。

不平衡指数S 介于0 和1 之间,如果名镇平均分布在各省区中,则S=0;若名镇全部集中在一个省区中,则S=1。

1.2.4 ArcGIS 空间分析法

结合ArcGIS 工具对历史文化名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将名镇数据导入ArcGIS 中,利用ArcGIS10.5 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点密度制图分析,更直观地反映名镇主导产业间的空间分异规律。

2 历史文化名镇主导产业的确定

2.1 产业初步类型划分

研究发现,一些相似产业是同类别下的具体细类或表现形式,为利于产业类型的分析归纳,避免过于繁杂,非旅游型名镇可将小类归纳为中类或大类,例如:茶叶、养殖归为农业,汽车加工、压铸归为工业,互联网归为高新技术产业。而旅游型名镇,则依据名镇当地人文风情、著名景点、生态环境等进一步划分,如:文旅、红旅、商旅及生态旅游。此外,名镇获评的国家级称号也是旅游业定位的重要线索,“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特色小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都极具指向性。

2.2 主导产业的确定

将7 批名镇产业按照文字、数据类信息进行整合,数据类按镇内近年的经济指标进行排位,取最高值为支柱产业,确定出主导产业。文字类信息一方面是从政策中明确的产业发展动向中确认,如“打造工业强镇、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描述性程度词、语气词确定,例如“决定性、支柱性”“迅速发展、丰富”等,比较出最强烈的即为最重要的,如遇到多产业或语气模棱两可的,则用数据指标验证,最终确定主导产业。

综上方法与原则,可将名镇的主导产业分为旅游业和非旅游业为主导,具体有旅游业、农业、工业、商贸和高新技术产业5 种(表2),其中旅游业又可分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贸旅游和红色旅游。

表2 名镇产业类型分类归纳(表格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3 名镇主导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历史文化名镇遍布于全国31 个省市区,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名镇的主导产业分布情况在全国不尽相同,本文以不平衡指数及GIS 密度分析对产业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3.1 整体空间分布均衡性

为衡量7 批名镇主导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通过Excel 整理统计出各市区名镇主导产业的分布情况,代入公式(1)计算得出旅游业名镇不平衡指数S =0.397,表明旅游型名镇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分布较不平衡,且分布范围较广。同理,农业型名镇S 值为0.169,分布接近于均衡;工业名镇和商贸型名镇S 值分别是0.432 和0.360,分布情况相比农业和旅游业较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名镇S 值是0.778,分布较集中,多处于沿海、沿边城市。

3.2 主导产业空间分布集中度

3.2.1 旅游业为主导

利用ArcGIS10.5 中的“密度分析”工具对旅游型名镇进行分析,如图1 所示,基本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有两个最明显的高密集区,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其中江浙地区空间分布密度最高可达2.3 ~2.28 个/万km2,说明该地区旅游名镇数量较多且密集;其次是在四川东南部以及重庆西南部的丘陵地区,多为生态、文化旅游型名镇。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区,湖北中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东部以及广东南部小部分地区也有较多分布,西藏、黑龙江省较少。

图1 旅游业型名镇空间分布密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表3 所示,生态型名镇数量有46 个,占40%,多集中分布在四川、江南地区,四川省多以自然山水融合民族风情为旅游开发重点;在江南地区,名镇多围绕江南水乡古镇发展休闲水乡游,并在市场需求的转变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和商贸旅游一体化转型。商贸旅游数量较少,仅有7 个,接近总数的6.1%,多集中在华东、西南、西北地区。商旅型名镇的形成有两种,一是历史传承,如黑井镇、瑶里镇、皤滩镇在古时已形成大规模生产集散地,且凭借大型交通枢纽或长距离贸易开展商贸活动,商贾云集逐渐产生村落;二是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厚积薄发,利用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名镇则多在湖南、江西和福建地区,分布多与战役路线一致,或处革命根据地、战役旧址所在地。

表3 旅游业型历史文化名镇数据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2.2 非旅游业为主导

农业型名镇有80 个,占非旅游业总数的25.6%,从图上来看(图2a),基本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出现了几个高密度集中区。其次,名镇趋水性明显,基本集中在河网密度高的东南地区,西北地区较少,太湖、鄱阳湖流域是江南名镇的主要集中分布区,福建闽江流域也分布较多名镇;工业型名镇(图2b)分布较为均衡,沪宁杭地区密度程度最高,数值高达3.14 ~3.53 个/万km2,其次是珠三角地区,市场开阔、地理位置优越,西南地区也相应分布较多工业型名镇;商贸型名镇(图2c)有22 个,占比7.1%,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流流域区,总体上自东向西递减,受重要水路、陆路交通线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故名镇数量不多,无明显规律,多依附于沿海、沿边地区的大城市(图2d),具体数据见表4。

图2 非旅游业名镇空间分布密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4 非旅游型历史文化名镇数据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本文基于资料研究,对名镇自然人文、乡土风情、历史文化遗产等因素进行产业归纳分析,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主要结论如下:(1)将名镇产业分为旅游业、农业、工业、商贸和高新技术产业5 种,其中,旅游业又下分4 种类型: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贸旅游和红色旅游。(2)在空间分布上,旅游型名镇主要分布于川渝交界、中原地区、湖北中部、安徽南部、江浙、福建等地;农业、商贸型名镇趋水性明显,多占地形交通便利之势,其中,农业名镇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华北平原、西南山区;商贸型名镇有低地势、沿河流、近商道等特点。工业型名镇多分布于沪宁杭地区、珠三角地区、华中、陕甘宁地区及西南地区,较为均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名镇多分布在沿海、沿边地区,依附于大城市。

然而名镇专题值得更进一步地探讨:首先,本文从宏观视野论证了名镇主导产业的地域分异,仅选取代表性名镇进行浅析,未来可针对某一类型产业空间格局的形成因素与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其次,本文仅选取名镇作为研究对象,未来可建立起名城、名镇、名村三位一体空间架构,分析其主导产业分布格局之间的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的趋同性。

猜你喜欢
名镇主导产业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研究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孤山、前所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