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融视域下营口银号建筑特征研究

2022-09-17 06:33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营口辽河建筑

文/许 东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马守恒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引言

《天津条约》的签订使营口成为东北近代文化传入的起点。营口在18 世纪后半叶一度繁荣:商业的发达、贸易的吞吐以及文化的碰撞一度在此上演。营口老街俗称辽河西大街,由于其地缘特殊,在此聚集了大量民族商业资本,沿西大街两侧汇聚了当时很多著名的商号,如“兴茂福”“瑞昌成”“永同茂”等,还有很多特殊的经营行业“大屋子”建筑,辽河西大街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1]。

如果把建筑比喻成城市的记忆名片,那么当下西大街上的建筑可谓是最大程度还原了18 世纪后半叶外来文化传入初期,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建筑的面貌和风格。西大街上,近代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辽宁省2011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营口市的210 处中,最重要的一处便是辽河西大街近代建筑群;在2015 年5 月,辽河西大街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历史街区中,1861 年刚开埠时期的一段时间内,银号建筑达到70 多处,但由于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很多银号建筑都被拆除。银号建筑的历史地位和“过炉银”可相提并论。有关营口“过炉银”的详细研究,可详见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副研究员王昉等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日货币战争研究(1906—1945)”(项目编号:13BJL019)中题为《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的专题研究。银号建筑作为“过炉银”的熔铸、存储和流通场所,它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其代表着东北地区早期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兴起,更为重要的是其见证了异质文明在营口乃至东北这块地域上的碰撞与融合。

1 炉银

1.1 形成背景

商业的繁盛,交易的聚增,必赖于充足的货币作媒介。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银元宝和纸钞,在商业交易活动中非常不方便,尤其外地的客商携带的银元宝,与当地银两的成色、平码不一。一些商界要人几经酝酿磋商,遂于咸丰元年在营口开设永成德银炉,将外来的现宝及当地的杂色银块一律投炉重炼,剔除杂质,铸为银锭,银色为99.2%,每锭重为五十三两五钱,银锭背面铸有银号字样,以资区别和信用。有银炉铸出的银锭,俗称“营清”,亦称“营宝”,此即银炉的起源。不久以后,即将“营清”的称号改为炉银,其效用与功能同现银一样。交易当中,支、付双方以银锭为单位,但不动现银进行结算,这种方法既方便又保险。于是,许多客商放弃大连、丹东两港而不顾,纷纷转来营口经商,将营口的商贸进一步推向繁荣。

1.2 银炉数量

据资料所查,在1908 年2 月《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营档:<总商会>—1—216)的记录中,就有银炉14 家:世昌德、永惠兴、大盛享、庆丰号、厚发合、义顺厚、正祥孚、恒义利、晋太丰、会通锦、志发合、裕庆隆、壬大顺、兴顺金。到1926 年又开设了不少于10 家的银炉,加上1908 年之前开业的银炉,营口全市银炉不少于70 家。其数量之多,足见营口开埠后商业贸易的繁荣。

2 炉银建筑地域特点

炉银类建筑又称银号建筑,伴随着银炉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炉银的“出生地”,银号建筑的风格必然要受到周边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刚刚开埠的营口及西大街,此时正受到来自异质文明的影响。“客商云集”带来的是民族资本家家乡的建筑风格;“坚船利炮”带来的是西方的建筑文明和建筑技术。这两种文明分别同西大街上的传统式进行了融合。今天,很幸运辽河西大街上还保留了当年的银号建筑,这为我们研究炉银以及东北地区早期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史提供了有力佐证。经过笔者的走访发现,现存于辽河西大街上保留完好的银号建筑有(按图1 中位置序号):2、义顺魁旧址(1884 年开业);5、公益银号旧址(1919 年开业);7、东记银号旧址(1923 年开业);9、怡泰号旧址(1904 年前后开业);22、世昌德银号旧址(1892 年开业);24、永惠兴旧址(1896年开业);31、永成银号旧址(20 世纪初)。

图1 银号建筑分布

2.1 传统融合移民风格

营口成为开埠地之后,各方移民汇聚而来。文化杂糅是这个时期城市的特点,辽河西大街也不例外。西大街上的移民多半是随着贸易的大船而来,由于贸易的往来,很多客商带着家眷来到了东北,停住在营口一带。营口开埠之后,由于其地理位置连通着东北腹地与南方,自然而然会大量吸引客商。在大官塘一带就分布着许多会馆建筑,如福建会馆、宁波会馆、广潮会馆、粤东会馆,这些会馆的存在,说明西大街已经吸引了来自不同省份的移民。带有各地民风民俗的移民建筑风格,在西大街上相互渗透。永成银号以及怡泰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永成银号建筑(图2)为青砖砌筑的二层楼房,全用青砖砌筑,说明建造时间较早。位于原辽河北二道街上,无院落组成。建筑的二层呈4 开间,底层5 开间,总建筑面积234m2。二层有钢筋混凝土出挑阳台,阳台中的栏杆用砖砌筑不同的形状,有的砖上带有雕刻纹样。在主入口右侧有直达二层的外挂楼梯,这种外挂楼梯的处理方式,足可以显示商家资本的雄厚、建筑的气派,这在辽河老街银号的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两侧山墙凸出,左侧尤为明显,左侧的山墙接近屋檐处,砌筑出了徽派风格的马头墙,马头墙层级并不多,是徽派风格在东北地区应用的一种尝试。这种处理也是带有廊子的中国传统式硬山建筑的做法,但在此时,无需挑檐廊,为了在结构上配合悬挑阳台,把山墙凸出,可以起到抵挡北方风沙之用。永成银号一层主要是汇兑以及结算等业务,二层用于掌柜的办公以及会客使用。在这栋建筑中,并没有设置熔铸银子的工业厂房,大概是由于其与辽河老街主街距离远,加工运输不便。它的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在构造方面,外挂楼梯栏板采用镂空的雕花装饰,符合银号建筑端庄严肃的气氛。坡屋顶的下方,采用一顺一丁的砌筑方式砌筑砖斗,显示出十足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图2 永成银号

怡泰号堪称是早期融合移民风格银号工业建筑的典型。怡泰号位于辽河老街北侧,布局坐北朝南,是现存银号建筑的进深院落中“院”最多的一座。从平面的组合上看,以院为中心,带有明显的北方建筑特点,不过迥异于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带有明显的等级尊卑观念,而这里远离京都,等级尊卑观念相对较弱,相应的最重要的生产空间——“工厂”处在第一进院落(图3)中。工厂主要用于各个地方的银子的熔铸,这种加工、熔铸分为私设和官府两种。清末以后,私营银炉盛行,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各大开埠城市都有设立。在东北这个区域,主要在营口设立,可见当时营口地位的重要。但要设立银炉,也不是所有的民族资本家都具备这样的资格。怡泰号建于1904年前后,掌柜蔡仁莆是山西的客商后裔,其资本相当雄厚,而且有开办票号汇兑业务的经验。所以,在建筑风格上,怡泰号借鉴了山西建筑票号的建筑特点(图4)。山西票号主要分为营业汇兑以及起居空间,因为票号是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2]。而银炉主要功能在于工厂,具体涉及加工、熔铸、提炼银两等多种工序,最后才能运往市面上流通。为了隔绝工厂的噪音,一进院落与二进院落通过右边的过厅联系。在空间关系的组合上,这种“前厂后院”模式是融合山西票号风格以及东北大院风格的共同结果。在结构处理上,怡泰号的四座厢房都是采用山西票号的单坡顶,只不过这种坡度没有地道的山西建筑那么陡峭。众所周知,山西地区雨水非常珍贵,素有“户户屋檐内倾,肥水不流外人”之说。而在营口这样亲近海洋之地,雨水不是很少,故其建筑坡地无须太陡。另外,在这座银号的建筑中,还有一个特点,即四周墙体非常高大,旨在防盗。在那个时期,土匪、盗贼都很猖獗,出于资金安全考虑,是必须这么做的。

图3 怡泰号

图4 票号

2.2 传统融合西洋风格

传统式融合西洋风格,谓之“羊门脸”,也称“同光体”。“同光体”是一种中国本土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融合的折衷主义建筑[3],在1861 年后就开始逐渐自发形成。由于刚刚开埠,国外的文化在传播途中或者是接受时候“大打折扣”,因此,此时的西大街建筑更加靠近中国风格,对西方古典建筑的研究并未太深,只是表面上用西方的建筑符号做皮毛的装饰,远没有达到哈尔滨等一些城市中的“中华巴洛克”[4]建筑那样过度的装饰。论银号建筑的发展,不妨归类成“前期同光体”和“后期同光体”。

属于“前期同光体”的有银号义顺魁(开业时间1884 年),它是早年久负盛名的“义”字连号之一。高二层,一层主入口处有少许线脚装饰,在底层和二层中间的墙面上有少许西方古典建筑的装饰,檐部下方有少许混凝土制作的装饰斗;世昌德银号(开业时间1892 年),高二层,东西山墙高筑女儿墙,用条石做基础,盛行的洋门脸做装饰,砌筑八根不起承重作用的附柱,柱头以及柱头下方有花纹装饰。楼顶起脊,属早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图5);永惠兴银号(开业时间1896 年),这是早期使用水泥罩面的一座建筑,在罩面之外有6 根柱子,柱头模仿西方古典的科林斯柱式,但花纹没有科林斯繁琐,而是采用了稻穗的形式。6 根柱子贯通到檐部,从檐部到建筑底部,看似三层,实际上女儿墙部分建造得很高,充当三层,在这一层中开窗户,并在墙上做出窗户装饰。总体来讲,该栋建筑是探索西洋风格早期时候的“三段式”建筑的代表。

图5 世昌德

属于“后期同光体”的有公益银号(开业时间1919 年)。入口大门有圆柱形装饰的洋门脸,凸出墙面部分有6 根附柱,附柱带有鲜明的国外古典柱式标志:涡卷柱头、柱身、柱础;檐口有一圈线脚,线脚之上采用丁砖砌筑的小斗拱悬挑檐口,檐口之上有高大的女儿墙,是“同光体”建筑的特征。女儿墙有短柱,短柱中有镂空的麦穗做装饰。在明间和此间的女儿墙上部,有半圆形的类似早期巴洛克的装饰,说明是对西方文化早期引入的一种探索。东记银号(开业时间1923 年),因建造时间较晚,它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以及接纳西洋风格(图6),从立面风格上不难看出,中西合璧式味道十足。东记银号建筑的一层主入口似乎非常接近国外古典建筑风格。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正值复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营口也在向西方学习。爱奥尼柱头及柱身,柱础位于基座上方。柱头上方搁置檐部,檐部上采用了少许的巴洛克风格。为了呼应建筑的主入口,在建筑一层主立面的几个窗户上,都采用了巴洛克山花,三角型尖券内部做了大量的线脚。女儿墙部分建造得很高,在建筑的二层檐部用混凝土做出了悬挑的小斗,仅仅是装饰而非承重结构。整个建筑外立面的古典主义的复兴与巴洛克的融合,在这座建筑中仅仅是一个外表皮,可以说明的是当时营口本地的工匠也正在接受西方文明。建筑主体采用红砖砌筑,下方施以条石基础。东记银号平面组合呈中心对称,从入口大门进入,有一条笔直的轴线可以到达后面的建筑。东记银号属于明显的“前店后院”建筑,沿街是二层店面,店面后身是居住房间。居住与沿街店面围合成一个院落,院落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高一层。厢房的作用也是充当工厂,用来加工、提炼炉银。这一点和怡泰号很接近,这些厢房扮演着早期的“工厂”。在居住房间一层的左右两侧带有室外楼梯,可以直接上到厢房的屋顶,屋顶带有栏杆,起到防护的作用。如果从实用功能的角度而言,这种屋顶等同于今天的室外平台,当东家或者工人们累的时候,可以到这上面休息。由于北方的气候特点,这种在东北并不多见的建造方式实属一种创新。

图6 东记银号立面(上)、平面(下)

综上分析,从前期同光体到后期同光体,随着开埠(从1861 年到20 世纪30 年代)时间的推移,对于西洋文化的摄入在逐渐增多,这说明东北本地的匠人有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胸襟和气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探索和消化的过程。

结语

银号建筑中的“工厂”发展到了后期,还用作一些粮食的储备和加工点,成为部分粮油生产之地,这为同时期发展的民族资本油坊类工业建筑提供了一定借鉴。在银号当中“前厂后居”或者说“前店后院”颇多,而发展到辽河老街上其他工业建筑时,多数变成“前店后厂”,如新泰鞋店,它是营口近代工业的代表。这种“前店后厂”是随着开埠繁荣、商业的兴盛,之后由于店面的紧缺,辽河老街寸土寸金,对于一个商家有这样一个沿街门脸实属不易,为了提供更多的手工业产品,在沿街建筑之后建厂成为了首选。这也是银号工业建筑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银号工业建筑的艺术价值也有许多。银号工业建筑喜欢在建筑女儿墙、建筑的围墙上做文章,采用比较复杂的装饰。而有些建筑,特别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银号,喜欢在室内楼梯、门窗上用方形金属栏杆,锻造出各种花纹图案,似乎也是受到西方新建筑的影响。

总体而言,辽河老街上的早期银号工业建筑是开创时期的第一代建筑。后来,在中国其他有较快发展的城市(如天津、上海、广州等)中,保存下来的外国人建筑常常是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它们多半从功能主义出发,形式多样,处理手法不拘一格,反映出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上升时期那种生机勃勃的劲头。这些建筑往往都是5 开间,体量不大,女儿墙高度基本统一,从老照片上能够看到,当时辽河老街的街景看上去非常美观协调。如今,伴着咸咸海风的银号建筑依旧矗立在辽河老街上,诉说着过去,预示着未来。

图片来源: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营口辽河建筑
辽河口
辽河记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倾听
建筑的“芯”
“河风海韵·醉美辽河”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醉美辽河,流进我梦想的城(组诗)
辽河文讯
营口成为世界海蜇产业链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