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宇婷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丁 杨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郝占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具有发展历史悠长、文化属性丰富的特点。通过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路线进行系统的梳理,从研究历程、营建智慧以及更新应用现状几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当下国内整体民居研究趋势积极地思考未来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同绿色建筑体系融合研究发展的路径。
1.1.1 时间维度上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研究的三个阶段(表1)
表1 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历程(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以20 世纪80 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停滞期为分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以我国政策转变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为界定点。第一阶段以较广泛的初步调查、典型民居研究为主,对于民居和历史文化、气候地理、民族习俗等人文背景的联系较少;第二阶段时期的民居理论研究最为活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全面和细致的调查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理念逐步进入研究视野。此阶段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就此展开了大量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而不再囿于建筑学本身。这一时期的研究因为整体传统民居的研究已经趋向体系和方法上的成熟,研究对象也从民居建筑扩展到聚落,又逐步扩大到地区、地域的整体,也就是民系。所以对于西北地区民居的研究也跟随着这种步伐具有同样的转变;第三阶段源于绿色建筑体系在我国的兴起。随着我国政策发展转变以及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紧扣绿色可持续理念的研究和实践都涌起高潮[2]。在之前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格局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对于民居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绿色视角的成果。目前这一阶段的研究,从对象上更贴近了时代发展和实际应用,从方法上引入了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手段,从视野上也更加全面和深入。但对于西北地区民居史的详细研究、传统村镇、民居的保护和更新以及在实践中结合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的应用仍然有待增补。
1.1.2 主要研究方向及热点
根据文献主题和关键词频次整理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方向,排名前十位的是:传统民居(民居建筑本体研究)、生土建筑、生态民居、地域性、节能技术、民居更新、营造技术、文化视角的民居研究以及室内环境的研究(图1)。根据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几年在西北地区民居方面的项目方向的整理,结合高频词、关键词的整理得出:绿色建构、适宜性、被动式低能耗、更新、多元文化等是近年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热点(表2)。
图1 研究热点词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区域划分,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划分依据。目前主要以两种依据下的区域划分为主:区划划分和文化划分。本文以自然地理区划为依据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不同区域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表3)。
表3 自然地理区划下的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研究现状(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表2 能初步看出,不同地区的研究进程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新疆民居的研究较丰富和深入,但是对于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民居研究无论是区划下更小范围的文化区民居,还是整体的民居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同时主要的研究机构多集中于当地高校及学术机构,虽然对于获取本土信息来说更加容易,但也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因缺乏更多不同主体间的交流和相互促进而产生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对比西北地区以外我国其他地区的民居研究状况,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在涵盖范围和研究细分等方面就显得略有滞后。尽管对于生土建筑、少数民族民居都有相关的深入研究,但在营建实践经验上升至方法论、文化谱系与民居的关联与未来发展、对乡土材料的再认识与改良以进行在地的适宜性设计等层面都有待提升。
表2 近年关于西北地区民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对于传统民居的技术研究,绿色营建智慧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干旱寒冷等明显的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和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下,民间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适宜的居住建筑。这些民居往往采用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以达到冬季防寒保暖或夏季防暑通风的效果,和现代手段相比不仅经济,能耗也较低,是最朴素且有效的被动式设计,因此也可以统称为绿色营建智慧。目前关于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图2):以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选址、布局规划和空间组织进行研究,总结村落形成中包含的环境适应性经验;以民居建筑或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建造方式、细部构造处理和材料运用等进行研究,结合实地测量和计算机模拟对现状被动式策略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具有普适性和参考性的绿色营建策略[3-5]。绿色营建的经验往往出于对气候适宜性的考量。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的适宜性技术不但表现在结构、构造形式中,更表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往往会根据当地的具体资源状况进行技术构造和材料的综合考量。选用的材料大部分为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黄土、芦苇、沙、麦草,也有人造材料如土坯、砖、瓦、石灰等[6]。在材料的适应性应用中,生土建筑是西北地区最典型的材料与技术结合的绿色营建之一。在长期建造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土加工技术,包括夯土技术和土坯技术。生土民居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的造型提供了各种变化的可能,使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美感更加丰富。
图2 绿色营建研究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西北具体地区的传统民居绿色营建研究中,目前对于甘青地区、河湟地区、天水地区、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等地区的民居研究较为集中和深入。崔文河[7]等学者对于青海民居的自然适应性和自然资源利用进行了长期且较连续的研究;张群[8]则研究了典型宁夏乡村民居的构造做法,并分析出其室内热环境较差的因素;新疆农村民居中,典型的“阿依旺”式住宅也是民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现有的研究主要对阿依旺式建筑从构造技术和节能措施方面进行了分析[9]。各种研究还从朴素的绿色自然观切入总结地域营建技术,并从技术角度进行了归纳,如从顺应自然的被动技术——太阳能采暖、被动降温、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10]到克服环境的主动技术——火炕;也从传统空间的表征角度研究了传统民居不同空间组织方式体现的环境适应性和文化特征[11]。一系列的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研究目标在于将传统经验现代化的同时也将现代技术地域化,这无疑也更加契合当代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地域化、本土化。
传统民居作为最主要的地域建筑,在应对不同类型环境挑战、满足差异化人居建设需求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绿色本质,蕴藏着朴素的绿色营建理念与技艺。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居住舒适度等基本原则是现代绿色建筑的准绳,但这些特质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有大量的体现。传统民居表现出的优异绿色性能和绿色智慧也因此值得借鉴[12]。
在民居更新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主要有崔文河团队在甘青地区的一系列民居更新研究[13],同时还包括了青南地区碉楼民居的更新设计[14];王军团队对于河西走廊武威地区的民居营建智慧和更新有较全面的成果[1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相关研究团队还在天水合院民居[16]等项目的营建模式与设计应用中进行了大量工作。将更新策略实际应用到项目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雷振东、陈锦衡团队在青海河湟地区设计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时,将河湟地区传统的庄廓“厚重”生态经验运用到了设计建造中[17];刘加平在银川市碱富桥村的设计中应用了西北民居的生态适应技术[18]。以上研究在结合传统营建智慧与新型民居设计实践的同时,也探索着乡土民居改造更新和提取经验用于当地设计的更多方法。这种地域建筑与绿色建筑体系的融合尝试,形成了地域特色与生态性兼顾的成果。
研究传统民居绿色营建经验对于指导当代城市、乡村建设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把传统民居的绿色营建经验进行合理的改造创新以达到适应时代、适应政策的效果;通过承袭地域文化和技术使建筑和城市在更新进程中保持西北地区天然的气候环境适应性优势,这种有机结合无疑是实现当代绿色营建的良好途径之一。
通过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研究的整合和分析,本文从研究体系层面看,发现对于传统民居始终存在“分散研究”的特点;而从设计和改造层面看,又能发现存在着对多元文化传承与表达不足、对绿色标准和传统特质结合不足的问题。但事实上,在西部地区传统地域建筑的演进过程中,“建筑与文化”“绿色与地域”始终都是交织着的一个整体。
(1)研究涉及研究领域的广泛与研究对象的细化。从研究范围来看,近年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从整体区域到具体类型都有涉及,但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民居体系来说,还没有完全把其中更为细分和具体的范围填满。如仅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地区就存在着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因素产生的不同传统民居形式,还有大量空白有待深入细致地研究。同时,在跨学科研究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相关视角应更广泛。
(2)对于运用了传统营建经验的当地更新建筑、新建建筑使用后评价反馈的研究。随着我国“前策划-后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从已有的传统民居中汲取经验和对应用其经验的新建筑进行评价对于后续建筑策划和理论研究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地域建筑在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营建过程中,从社会维度来看表现出“文化表征”;从经济维度来看则表现出“绿色性能”。地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协同发展是我国接下来一个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一方面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传统地域建筑营建智慧与技艺的发掘和研究,加强对多元文化和营建智慧的阐释;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它们的继承和更新,延续并深化这些传统民居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