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of Science 的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2-09-17 08:43顾珺怡周美景顾子君孙彩云朱展慧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2期

顾珺怡 林 征 周美景 顾子君 王 咪 孙彩云 朱展慧

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6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其发病率迅猛增长,现已成为全球性疾病[1]。IBD 病变部位主要为肠道黏膜,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研究发现,25.0%~80.0%的患者存在体重减轻、消瘦、贫血、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等营养问题[2]。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发布的实践指南指出,不合理的营养摄入不仅会增加IBD 患病风险,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3]。《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也明确指出,营养治疗不仅能纠正IBD 患者营养不良,还可以作为部分CD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帮助诱导和维持CD 缓解,缩短病程[4]。可见,合理的营养摄入对预防、治疗、管理IBD 至关重要。目前,已有诸多学者致力于营养元素和饮食干预对IBD 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作用研究[5],但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深入剖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及热点,为日后IBD 营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该数据库收录全球18000 多种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及各个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是国际上著名且权威的数据库[6]。设置检索式:TS=((“Crohn disease”OR“Colitis,Ulcerative”OR“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OR“crohn*”OR“ulcer*colitis”)AND(“Nutrition*”or “Dietetic*”)),发表时间为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语言不限,检索日期为2021 年2 月1 日。

1.2 研究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对文献发表年份、基金资助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导入软件,节点选择国家、作者、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其余均为默认设置。

2 结果

2.1 年度分布

共纳入1339 篇文献。近10 年,IBD 营养相关文献年发表量呈现总体上升态势。2012—2013 年、2019—2020 年发文数量增长较快,2013 年发文量突破百篇,且此后发文量一直维持在百篇以上。见图1。

2.2 国家分布

共有76 个国家的学者发表过相关文献,美、英、中发文量占世界发文总量的46.76%。其中352 篇来自美国,我国发文量位列第3,共发文136 篇。中心度代表了该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一般中心度>0.1即表明该节点具有一定影响力[7]。美国、中国、法国及加拿大中心度均超过0.1,提示这四国在该领域研究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

表1 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中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国家/地区分布

2.3 基金资助机构发布

排名前10 位的基金资助机构中有4 个位于美国,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并列第一,均资助108 篇。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资助66 篇,位列第三。同时,基金资助最多的10 个机构中,9 个为政府资助机构,1 个为商业机构。见表2。

表2 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中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基金资助机构

2.4 作者分布

作者网络见图2。图中节点426 个,网络密度0.012 8。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越大提示发文越多;网络密度代表共现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0.5 表明各节点之间联系紧密[8]。图中可见,虽有426 名作者致力于IBD 营养相关研究,但密度仅为0.012 8,显示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表4 显示,该领域最富创造力的研究者是RUSSELL RK 教授,发表文献28 篇,篇均被引频次48.89。发文量居前10 位的作者中有4 名中国学者。其中3 名来自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篇均被引频次在12 次左右。

表4 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中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作者

图2 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发文作者网络图

2.5 研究热点

2.5.1 关键词共现 共444 个节点,网络密度0.007 8,见图3。除IBD 及营养外,词频前10 位的关键词见表5。

表5 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中排名前10 位的关键词

图3 2011—2020 年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2.5.2 关键词突现 利用突现词探测技术探索IBD 营养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图4 所示,2011—2015 年,研究前沿集中于IBD 营养相关的基础研究、营养疗法、肠外表现的预防与治疗,突现词为全肠外营养、聚合饮食、肿瘤坏死因子-α、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植物萃取等。2016—2018 年间食物过敏、氧化应激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及美国研究较为活跃。近两年,抗氧化物的研究及IBD 营养相关循证共识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图4 炎症性肠病营养相关研究20 个突现词

3 讨论

3.1 国际发文及基金资助机构分布情况

发文量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某段时期内该领域的发展情况,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科研水平及其对某一领域的重视程度[9-10]。本研究显示,IBD 患者营养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提高,该领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其中,美国发文量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他国家;在发文量排名前10 的国家中,仅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其余9 国均为发达国家,这可能与IBD 在发达国家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11]及各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不同有关。从中心度和发文量两个方面来看,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基金资助情况反映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某一领域的支持程度,且与科技成果产出呈正相关[12]。本研究结果显示,共602 项研究有基金项目资助,占比44.96%,资助主体多为政府机构,特别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及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会,反映出美国和中国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除政府机构外,非营利组织给予基金支持较少。今后更多非营利组织需对该领域研究提供支持,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2 IBD 营养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集群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领域的前沿,可引领学科发展[13]。普赖斯定律是用来确定核心作者的常用方法之一,该定律指出:约10%的杰出科学工作者发表论文量占全部论文量的一半[14],计算公式为,M 为核心作者最小发文量,Nmax 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量,根据公式得出本研究中核心作者253 人,发表文章512 篇,占发文总量的38.24%,未超所有作者发文量的50%,可见,该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集群,学科研究总体水平偏低。其中RUSSELL RK 教授发文量最多且篇均被引频次较高,提示其在该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此外,虽然我国在作者发文量上占有优势,但与其他国家合作交流较少且总体发文质量不高,今后需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

3.3 IBD 营养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某段时间内受到大量研究人员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而关键词是作者对所著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及精炼,分析关键词可大致总结出该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前沿及热点问题[15]。分析显示,IBD 营养相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3.3.1 营养不良高危人群 儿童IBD 患者营养相关问题获得较多关注。这可能是因为儿童IBD 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近10 年,西方国家儿童IBD 发病率上升6 倍,且IBD 患儿临床表现与其他年龄段患者存在差异,更易出现生长发育不良、贫血等营养相关问题[16]。如何促进IBD 患儿生长发育、改善营养不良值得未来研究人员重点关注。

3.3.2 饮食管理 饮食对IBD 患者营养摄入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17];维生素D、B、K 和锌、硒、铁、钙的补充则会减轻患者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肠外表现[18]。近年来,各种新兴饮食模式层出不穷,如低发酵性碳水化合物饮食、半素食饮食、无麸质饮食等。饮食在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一定优势[19]。研究证实,低发酵性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减轻患者胃肠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半素食饮食可丰富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维持临床缓解,减少复发;无麸质饮食可增加CD 患者肠道微生物组α 多样性,改善临床症状[20-22]。

3.3.3 抗氧化植物营养素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着重关注植物多糖和易消化的纤维状植物等抗氧化成分如芦荟多糖、姜黄素、小檗碱等对IBD 的作用[23-25]。

综上所述,IBD 营养相关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质量较高,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值得进一步关注。美、英、中三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占主导地位。我国研究的广度、深度较差,且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较少,未来需加强国际间合作,提升研究者科研素养,以提高研究质量。IBD 营养相关研究主题多样,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热点,但IBD 患儿营养问题、饮食管理、肠道微生物及抗氧化植物营养素很可能依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