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者/李秀勤、朱尚熹 文字整理/朱尚熹、李秀勤
《触觉凹凸系列之一》汉白玉 作者:李秀勤 1993
(续上期同名文章)
朱尚熹:李老师的当代艺术成就硕果累累,是我国当代雕塑先锋性代表人物之一。接下来我们要关心的话题就是“您从哪里来”和“您往哪里去”,即您所受到的教育背景,以及您的近期新作。李老师您今天的成就与您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与坚持密不可分。同时,您所受到过的雕塑教育肯定对您的艺术之路有着重要的影响。您是文革后78级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大学生,是国美在文革后招收的首届学子,属于精英的一代,再加上国美雕塑的实力和影响力,从那里走出去的都是很优秀的艺术家。后来您又留学英国,在英国学习雕塑,并拿到了硕士学位。我个人对英国雕塑学派比较感兴趣,是因为他们真的影响了世界当代雕塑的进程,而且当红的世界大师云集。从亨利·摩尔以后,安东尼·卡罗为首的“英国雕塑新一代”活跃在60年代,再往后以安东尼·格姆雷、托尼·克拉克、安尼施·卡普尔、理查德·迪肯等人组成的“英国新雕塑”活跃在80年代,我相信您在英国留学期间,英国的现当代雕塑氛围对您是有影响的。可以这么说,您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雕塑血统。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秀勤:我82年7月份毕业以后就留校了。但是不幸是我得了一场病,影响到眼睛一个时期看不见,腿出了问题,为之还休养了近一年。84年恢复以后不清楚做什么,就到杭州大学外语系进修英语。在这期间我结识了几个搞机械的同学,在他们厂里发现一大堆金属废料,很受感动,我就思考要做点什么。金属焊接雕塑我也没看过多少,什么资料也没有。我总感觉这材料可以做点什么东西,就动起手来做了《驰骋》《原生与齿轮》《追赶时间的人》等等二十几件金属焊接作品。1987年,我们学校有一些国外交流项目,上海领馆英国文化参赞到我们学校里来,通过校外办面试一些青年教师,面试中,英国文化参赞就看到了我那批焊接雕塑。他说,我看你可以到英国去跟安东尼·卡罗学习。我问,谁是安东尼·卡罗?我不知道!他说,你去图书馆查,应该有他的画册。结果在图书馆,我也没查到,他说卡罗是世界著名金属焊接雕塑家,你跟他学习肯定有收获。他把我的资料拿回去以后,为我争取一个机会。其实,当时他来面试的时候,并没有雕塑专业的项目,我能够去英国,就是他回去给我争取的。88年底我就去了英国。
朱尚熹:哦!
李秀勤:去了以后。我看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安东尼·卡罗的大展。在伦敦当代美术馆里,两个大厅都是他的作品,那个展览真是太大了。我看了以后,很震撼。我觉得真是太幸运了,我可以很好地向他学习。之后,又看了很多很多的展览,一个一个接着看。伦敦确实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不断,都是国际性的。我看的第二个展览就是亨利·摩尔的大展。之后,瑞查德·朗,瑞查德·迪根,安得姆·基辅,戈姆雷等等各种当代艺术展。我连续看了半年的展览,绝大部分都是现当代艺术。安东尼·卡罗,其实属于一个现代主义雕塑家,在英国上世纪70年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艺术家,是具有世界标志性的金属焊接雕塑家。他属于现代主义,不属于当代艺术家。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留学英国,先在Sladefine art academy of UC L.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这是一年的文化交流项目。之后又获Fine art academy of Metropolitan of Manchester,曼彻斯特大都会美术学院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Keith Brong。在英国学习期间,安东尼·卡罗也给我们上过课,给我们办过多次金属焊接雕塑讲座。我受教育很大,学了很多的东西,也做了一些金属焊接雕塑。以后。我就放弃了金属焊接。因为我觉着,在欧洲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是非常完美成熟的创作方式,并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美术学院均有很成熟的金属焊接雕塑工作室,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来说,我觉得还不够。我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一种最适合表达我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做我自己的作品,什么方式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还是做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决定,放弃金属焊接雕塑。
朱尚熹:嗯。
李秀勤:在英国的硕士研究生期间我研究的是当代艺术。毕业以后,我在英国又呆了一年,去考察了欧洲多国的美术馆,博物馆,看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展,博物馆和文化遗址。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回国之后,有人问我,秀勤你在英国学习三年,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也问自己,思考了很久,我觉着在英国学习的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如何判断和思考艺术,如何感知日常,以及如何进入我的个人创作之路,这就是三年当中最大的收获。我思考,如何开始自己的艺术实践?约瑟夫·博伊斯是我非常佩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命记忆、遭遇创造了他的艺术,创造了他的艺术表达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雕塑”的概念。如是,我经常问我自己,在我的生命当中,我最关注的是什么?眼疾的记忆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尽管我的眼睛已经恢复,但是我还是时常担心,担心眼疾复发。每天早晨起床之前,我都要把手掌伸出来,看看五个手指边缘线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的话,我的眼睛就是有问题了,如果清晰的话,我就很放心,许多年来是我的日常动作。得病期间,我有一个月时间是看不见的,非常痛苦的记忆,永生难忘。
朱尚熹:哦!
李秀勤:我们经常说美术是视觉艺术,这是个非常明确的概念。我就想那些视觉功能丧失的人,是不是他们就不能够感知这个世界和艺术了?艺术是研究生命形态的学问,是关于生命的艺术,创作是与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视觉没有了,生命还在,那艺术就没有远去。我的生命记忆与艺术实践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样,很自然地想到了盲人的生活方式,感知世界和他们学习方式和途径,那么就联系到了盲文。盲文是凹凸触摸文字,凹凸是雕塑的基本语言元素,这就是我创作的缘起。应该说我的创作起点是从英国回来后的第一次个人展,“触觉·凹凸艺术展”,那是在1993年4月10日,就在我们学校图书馆展出。
朱尚熹:好。
李秀勤:触觉凹凸概念是我艺术创作其中的一条主线。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得一笔基金,创作做了《开启秘密》,被劈开的圣海伦火山石,宛如一页页被翻开的天书,植入铜质盲文的凹凸形态,散落在校园图书馆的草坪上。在2013年,就是我93年的首次个展20年之后,我在杭州钱江市民中心做了《触摸艺术传递能量——李秀勤雕塑二十年》个人作品巡回展。在展览的过程中,一个1993年与我合作过的盲童,当时他15岁,20年后他又来到展厅,我们共同创作了《触象——给平等一次机会》,我们互相做泥塑头像,他是盲人,靠触摸来做,我也以同样的方式闭着眼睛做。
“触觉.凹凸”展览现场 1993年4月
李秀勤《舌尖下的中国》装置(局部)白瓷、灯光 2021
李秀勤《舌尖下的中国》(100个饺子)装置、白瓷
李秀勤《舌尖下的中国》(局部)装置、白瓷 2021
朱尚熹:嗯。
李秀勤:“饺子”是我去年的作品,在杭州人可艺术中心做的一次个展。包饺子是中国人的日常,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取名为《舌尖下的中国》。饺子的这一件作品是“触觉·凹凸”“触象——给平衡一次机会”系列作品的延续和拓展。触觉,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与我们的生命痕迹是有着紧密关系的。
朱尚熹:嗯。
李秀勤:在这些作品中我很注重触觉一次性完成的感觉,就是书写的那种一次性。比如我的作品《推云》就是触觉的一次性就把你生命“力”的痕迹“植入”所留下的形态,这是我想要的。这是触觉非常根本的一种东西,你感知到了它,你又留下了痕迹。《舌尖下的中国》中的陶瓷饺子都是我亲自包的,每一个都留下了我的生命痕迹,每一个都是生命力爆发的纪念。每一个饺子里面都装了灯,这就是一个转换。物质转换到精神,从物质转化为一种灵性的释放。以上就是从1993年《触觉·凹凸》系列,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流变或者是转化。
朱尚熹:好。
李秀勤:关于《一部推拉学》,应该说它和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金属焊接雕塑有了接续。我刚才说了,到了英国一年以后,我放弃了金属焊接雕塑。但是,我认为金属焊接可以进入教学课程,却不是我的个人创作方向。93年我做了两件事,一个就是我的《触觉·凹凸》个展;第二件事就是开金属焊接雕塑课(协助迈克莱恩斯)。在当时我认为教学和个人创作是分开的。那么到了2012年,我又开始做金属的了。因为有一天我在金属废料场遇到一台废弃的挖土机,我被它的那种具有沧桑历史感的姿态感动了,就安排现场的气割工人切割分解,我留下了八块挖土机的部件,拉到我的工作室。工作了近半年,在每一块部件上植入盲文《推拿学》的不同章节。其内容就是关于保健、治疗,关于人的身体上的穴位以及如何推拿。这件作品在济宁美术馆展出的过程中,我和助手一道,使用手工宣纸、墨进行拓印。我非常喜欢“拓”字义的多重内涵。其实我的“拓”不是传统的一丝不苟拓印原作的概念,我是在“拓印空间”将三维雕塑的360度展开,释放出“破茧化蝶”的意境。
朱尚熹:这件作品我非常喜欢。在此我要提示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关于这组作品。您等于沿用了书法中的宣纸、墨水并延伸到拓片,并以此为媒介将静态的钢铁雕塑植入了行为和时间过程,同时还与您先前的盲文点又联系起来,为冷血的钢质注入了生命的关怀。整个作品是活的!厉害!我要说的第二点,那就是您提到将金属焊接作为课程与你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分离的思考,是非常正确的事情。这不是一般的认知那种教学与创作两张皮的处理方式,而是一个经过思考的,并且符合美术史学理的安排。金属焊接课就像您说的是属于具有现代主义雕塑性质的课。雕塑进入现代主义具有里程碑价值,体系成熟,作为后现代(当代艺术)的前端,作为现代主义雕塑语言的基础教学绝对是有意义的。但是,您并没有全盘照搬西方的金属焊接,而是植入了书写这种具有当代艺术意味和本民族传统基因的要素。实际上,您为青年雕塑学子提供了进入当代雕塑的通道。而您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则在后端,在当下。我们经常说现当代,其本质上是现代的,后现代也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延伸。您指导学生首先要掌握现代主义的基础,再进入当代创作,这样其路子会走得踏实而坚定。否则,所谓“当代”也是软弱的,没有根基的。
李秀勤:我觉着艺术创作宛如一棵大树,有它的根系,主干,也有分枝。如果没有深厚的根系,坚强的主干,没有茁壮的分枝叶茂,就没有接受能量的机体,很难强大起来的。它需要吸收阳光、空气,就像我们艺术家吸收历史,政治,文化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但是所有的这一些,都需要个人的主体、机体进行消化、进行转化,转换为自身的能量.....
李秀勤《触象——给平等一次机会》1
李秀勤《触象——给平等一次机会》2
上图:李秀勤《触象——给平等一次机会》3
下图:李秀勤《触象——给平等一次机会》4
朱尚熹:您刚才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说通过在英国的学习,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您讲到的当代艺术,这是一个最最核心的问题。英国那些雕塑家,比如安东尼·卡罗的东西,还是处于现代主义状态。要成为当代艺术家,一定要跟自己的生命状态结合起来,您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您在我国当代雕塑领域的影响力是无容置疑的。
朱尚熹:李老师,看了您的作品和追求当代艺术的轨迹,我实在感慨。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也好,当代雕塑也好,应该可以比较自信地与西方的当代艺术平等对话了。全国的当代雕塑状态您也是很清楚的,而且您也有一个国际视野。请问您是怎么看我的观点的?
李秀勤:当代艺术,它就是发生在我们今天,就在当下,我们与西方应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实践。在日常中的生存状态,对当下日常的一种认知是什么?你是如何的思考和实践?这是很重要的。当代艺术创作是当代艺术家展示自我创造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我的创造性和差异性。
朱尚熹:李老师请问您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吗?
李秀勤: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我参加过。
朱尚熹:我关心的是我们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找过您吗?
李秀勤在“一部推拉学”展览现场
李秀勤:没有,没有。
朱尚熹:这就是我要关注的问题。我们的现当代艺术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步,刚刚开始时,我们确实有过学习西方,跟班西方的阶段,但是好赖也历经4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状况中上下求索。最值得心里踏实的是,我们除了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境遇与日常之外,我们还有一座无限丰富而强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为我们的艺术创作与研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加上我们的勤奋与智慧。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加速蜕变。一大批独具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家成长起来。您是在第一梯队中,是我们当代艺术的骄傲。后续者也很富有生机,我已经发现许多70后,80后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很具有国际风范,其水准也完全可以平视西方。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展览机制和推介机制并没有将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状态反映出去,官方与民间两个层面都做得不够,所以我们的当代艺术只是在自说自话。诚然,在国际大展中确实也有中国人的身影,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就那几位熟悉的面孔在代表着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您说的当下状态,即我们今天当代艺术的当下状态,外界全然不知。这样的局面很容易造成中国当代艺术是静止不动的印象,其实并不是那样。所以我要说,我们的展览体制,艺评界,策展界应该加油,增强国际视野,加强国际联系,向外界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当代雕塑当下现状。
李秀勤:对,我同意您的观点。
李秀勤在拓片
《一部推拿学》之一 金属焊接 110×70×60cm
《一部推拿学》之二 金属焊接 95×65×60cm
《拓——一部推拿学》之四 宣纸320×220cm 2021
《拓——一部推拿学》之十五 宣纸 2018
《拓——一部推拿学》之八 宣纸160×160cm 2018
朱尚熹:李老师,咱们最后就今天的对谈做一个总结吧。通过咱们上面的对话,我试图找到您对当代雕塑的内涵表述,试图发现您对当代雕塑的解释。现当代雕塑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好像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关键词,即当代雕塑是触觉的,是随机生发的,是日常过程的,是时空的,是材料的,是身体运动的,是生命能量的,是在地的,是文脉与社会精神的,是公共性的。对吗?您能不能概括地描述一下,啥叫现当代雕塑。
李秀勤:其实你已经总结得非常非常好了。你刚才谈的都非常到位,我感觉艺术家如何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在这个融入的过程当中能够感知到你与这个社会的一种互动关系,以及形式,你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朱尚熹:互动的话,是不是公共性的问题?
李秀勤:真正的公共性是什么?作为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公共性并不是说我做个雅俗共赏的东西,大家都能接受,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你提出了一个大家真正关心的,社会关注的,存在着的社会问题、共性的问题。
朱尚熹:但是刚才您也说了,书法这个东西,这是体验性,这个体验性没有公共性,这是很个人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
李秀勤: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说书法,从这个传统的来讲,它具有实用性功能。我们写出字来,需要别人认识,做思想交流之用,这有它的公共性。但是你作为个人的书写,当书写性和你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很个人化了。
朱尚熹:对,我赞成这个说法。
李秀勤:还有艺术家的创作,我觉得它也是非常个人化的。
朱尚熹:您要这样子说的话,其实公共性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李秀勤:公共性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是艺术家就用你个人的特殊方式,你能够,并通过你个人的方式,并不是说你用一个大众的方式,我要强调的是,以你个人的方式,去唤醒公众心灵上的共鸣,这个非常重要。我认为,你用的方式不是一个其他艺术家都用过的方式,这里面你唤醒了什么,非常重要。通过你个人的特殊方式,你唤醒了人,给人以心灵上的震动,叫公共性。
朱尚熹:李老师的观点是对于现当代雕塑的绝佳诠释,现当代雕塑所面临的生命问题,互动问题,或者是雕塑跟身体的关系。其实,这个触及到了雕塑最核心的问题,即雕塑是体验的艺术,而不是我们辞海上说的是视觉艺术,至少不仅仅是视觉艺术,雕塑是视觉与体验的艺术。辞海上现有的雕塑概念应该修订。您刚才对当代性的观点也很精彩,那就是艺术家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唤醒公众,而不是他人用过的方式。这次访谈,咱们就现当代雕塑的议题谈得很深入,我代表《雕塑》杂志和广大的读者谢谢李老师!辛苦了!
李秀勤: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