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俊
(四川师范大学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101)
中国自古便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强烈的民族情怀随之复苏。对传统文化复原的探索,掀起一股新的“汉风文化”热潮。而时下热播的古装影视剧服装不仅是时代背景下服饰审美的集中体现,更是引导当下大众对“汉风文化”潮流追捧的时尚标杆。古装影视剧中人物的服装造型不仅要符合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民俗风情,更要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特征。在设计古装影视剧,尤其是历史正剧人物服装的时候,需要考据、尊重当时历史时期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社会做对比、创作和升华,适当加入现代的创新元素,将历史性与大众审美结合,从而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感受。以《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燕云台》为代表的影视作品,精彩演绎了盛唐服饰的华美与交融、北宋服饰的清丽风雅和大辽服饰的“因俗而治”,并以此作为具体的、鲜活的“汉风文化”要素支撑,展开对历史的、民族的服饰文化认知和想象,传递出华夏儿女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2019 年6 月底在优酷视频独播。故事发生在唐朝天宝年间的长安城,当时最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此时的大唐帝国堪称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疆域广大、政令统一,海路与陆路的商贸都极为发达、商旅络绎不绝。电视剧从多层面、多维度展现了盛唐泱泱大国的气象。不管是恢宏大气的建筑,还是那商贾云集、邸店林立,贸易极为繁荣的东市西市;不管是有着异域风情、包容万象的唐朝服饰,还是那不遮不掩的精致妆容;包括市井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走路的样子,都展现出一幅色彩艳丽且充满文化自信的盛世景象。
在唐代,男子以身着圆领袍、头戴幞头、腰束革带、脚蹬长靿靴为主要着装形式。剧中主角张小敬所穿“箭袖窄领缺跨圆领袍”就是其典型代表,其形制为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是兼具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胡服与华夏传统服装二者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唐代官服是在传统的古代深衣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衣服的前后身都采用直裁,在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在前后衣襟的下缘各用一块布横接成横襕,即“圆领襕袍(衫)”,腰部束革带、配鱼袋、蹀躞带。影视剧中官员们的官服则主要通过紫、红、绿、青蓝四种主要基色的颜色表达,呈现唐代以服饰颜色区分官位等级的政治制度。如长安不良帅张小敬是八品官员,官服颜色是深青色;太子东宫右卫率姚汝能是四品官员,穿的是绯色官服;靖安司主理何执正穿的是紫色官服,应是三品及以上官员。
在唐代,女子上装穿着短襦或长衫,下面搭配齐胸长裙,将帔帛环绕在肩臂处。这种高至胸部的齐胸曳地裙,在崇尚“秾丽丰肥之态”的盛唐时期,更流行宽髻大衣,衣裙样式在美学风格上比初唐时期更加宽大繁复。电视剧中女演员们的襦裙则根据人物身份的区别,配以不同的服饰纹样。如上元节当天参加宫宴的嫔妃们,穿着以寓意佛陀圣洁庄严的大宝相花为主要图案的齐胸襦裙,配以当时流行的提花基底;观看永王马球比赛的贵族女子们穿着色彩艳丽的齐胸襦裙,图案纹样则以花鸟纹样和缠枝纹样为主。
女着男装的装束作为盛唐时期一种时尚的标志流行于各个阶层女性之中,在剧中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檀棋作为静安司丞李必的女婢,帮助其主人办案,常着圆领袍、领扣解开自然垂下;香铺老板闻染和大将军王忠祠之女王韫秀同样身着圆领袍,打着外出狩猎的旗号,实则欲去抓捕熊火帮私授军情的贩子,带着一群仆人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可见,这种女子头挽发髻只穿圆领袍衫的装束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青楼女子李香香立于市井间质问张小敬是不是杀害弟弟小乙的凶手时,所戴“帷帽”也是唐朝妇女出行时,用来遮蔽面容的常用服饰,见图1。“帷帽”起源于胡羌地区,它最初用于遮挡西北地区风沙的侵袭,但在传入中原后,其作用便与儒家经典《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1]的封建意识相结合,由实用功能转化为体现封建理念的效用。同时反映出,“盛唐之音”之音下,中原对于西域服饰审美文化的汲取、融合,唐代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化带来了理念和信仰的自由,唐代女性在社会开放风尚引导下地位的提升。
图1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电视剧在开篇和结尾都以西市开市的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带来的不仅是各国商贸汇集,还将异国的礼俗文化和审美艺术引入了长安。诸多异国人士和大唐的各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长安城,电视剧通过不同形式的多姿多彩的服饰,将他们刻画出来。如,来自西域中亚地区的胡商们,以华丽的织锦服饰突出体现西域民族外向豪奢的审美意识;长安地下城城主葛老,紫色丝绸质感的华服配以貂毛大氅,烘托出他在这个黑暗之城非凡的身份;由狼卫右刹装扮成的“波斯僧”,穿着绣有其宗教特色纹样的白色僧袍。
盛唐时期国家强大,人民充满着“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强大文化自信[2]。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外来异质文化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念地创造和革新。“盛唐之音”下的服饰审美文化,是充满着多元化风情、多姿多彩审美内涵的。大唐服饰的雍容大度和百美呈现体现出这一时期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习。
《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ady 的小说《孤城闭》,于2020 年4 月在湖南卫视播出,并在腾讯视频同步播出。是一部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的古装传奇剧。《清平乐》在服化道的处置上都秉承着严格的艺术规范和要求,各种人物服饰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尽力还原北宋朝堂与后宫之景,将历史的框架轮廓与服装造型的艺术审美相嵌合。
宋代以简约为美,剧中人物服饰设计也较为简洁和质朴,含蓄温婉。但在服饰色彩上会基于人物性格和角色加以区分,突出各人物角色的气质和性格。比如曹皇后端庄典雅以红色系为主、宠妃张妼晗以紫色系为主、青梅竹马的娘子苗心禾以蓝绿色为主,长公主徽柔幼时则以粉色为主。除此,为了突显皇家的身份,参考博物院文物画像,在后妃的服装上缝制了当时比较珍贵的珍珠作为点缀。同时在妆容上也加以渲染,比如在剧中引人注目的“珍珠花钿妆”,即后宫嫔妃会在额头、鬓角与脸颊上黏有一串的珍珠,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化妆方式——花钿的一种,这种独特的妆容也展现了宋代特有的低调、典雅。
北宋时期,遵从“程朱理学”,力主“存天理灭人欲”和“克己复礼”,对民众思想的禁锢和保守的对外政策,将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的发展推向巅峰,《清平乐》亦通过剧中人物的服饰设计展现出宋代严格的礼制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之美,从第一集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开始,大臣们上朝时就严格按照等级站位,着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划分官位品阶。宋代公服沿袭唐制的服色,依官秩高下而呈不同颜色以示等级的差异和区别。三品官及三品以上者着紫色公服,五品及五品以上者着朱色,七品及七品以上者着绿色,九品及九品以上者着青色。到第八集,宋仁宗册封曹丹姝为皇后,先是遣吕夷简作为使节到曹府“以礼问名”,再是大殿上大臣们的朝贺之仪,都严格按宋代初期的朝服体制着装。宋仁宗身着通天冠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膝,旁系佩绶,白袜乌舄[3]。大臣们身着绯色内搭白花中单的罗袍裙,方心曲领套在胸前,腰间系革带和绯罗蔽膝;头戴“冠”,而“冠”又根据官职分三种,“进贤冠”、“貂蝉冠”或“獬豸冠”,并在冠的后方簪立笔。其中最具特点的“方心曲领”,是一个用白罗制成的上圆下方、形似璎珞锁片的装饰,见图2。其“方”只有二寸,戴在颈部不仅起到防止衣领雍起,使领口服帖的作用;更是寓天圆地方之意,彰显出一种与宋代政治生活休戚相关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
图2 《清平乐》剧照
在第五集中,章献太后刘娥要求在二月谒庙大典中穿天子衮服祭祀太庙,这在尤其重视封建伦理纲常的宋朝是极为不容的,瞬间在朝堂上引起众臣反对;宋仁宗考虑到这是太后刘娥即将去世前最后的愿望,也是太后对他母子情分的一次考验。宋仁宗在“仁孝”与“礼制”中反复斟酌,经时任枢密副使的晏殊提议将衮冕配饰稍作改动,以区别于天子之服。最终,由礼官上议章献太后可穿着调整款式后的天子衮服,即将衮服中的十二章纹去掉宗彝和藻这两章、不配剑,以衮衣为名的服饰祭祀太庙。由此,可看出宋朝十分推崇礼仪和注重礼制,这也是宋代推崇“程朱理学”使然。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文化和标志性文化,“礼”是维护宗法制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最高准则和总体规范。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十三中指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4]可见,“天理”被看作是封建等级制度、纲常伦理的依据,是最高的善。天子衮服作为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对“天理”的虔诚和敬仰的表达。《清平乐》中对宋代礼制的刻画和描写还是比较还原的,能让观众在融入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感受到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崇儒尚雅的礼仪之美。
《燕云台》是根据蒋胜男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剧传奇爱情剧,2020 年11 月3 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并在腾讯视频同步播出。该剧讲述了大辽铁血红颜萧燕燕,凭借敢作敢为的性格、深谋远虑的眼界,在韩德让、耶律贤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将大辽推上兴盛之路的故事。电视剧开篇就交代了故事发生在辽世宗皇帝欲立南人女子为后、效仿汉制改革被旧权贵阻止,在祥古山祭祀礼中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剧集中也多次提到“北府”、“南府”,让观众了解到:辽国是一个由契丹贵族统治下的多民族国家,实行“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也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分庭抗礼”。《辽史·仪卫治》记载“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5],《燕云台》剧中,朝臣在大殿上根据南、北班制各站一边,皇帝和南班汉官穿汉服,而皇后、太后和北班的契丹大臣们则穿契丹服。
剧中人物服饰则是根据角色设定而设计。如,以男主韩德让为代表的南臣,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和父辈教导,才智过人、屡建功勋,后来加封摄政王,成为辽国汉臣中权势最大者。他在剧中的服饰一如宋制,朝服头戴幞头、着紫袍、束玉带,手执牙笏;常服则是身穿两侧开衩的圆领窄袖袍,束发或头挽发髻。以北府宰相萧思温为代表的契丹贵族,其服饰则尽显游牧民族特色,身着“盘裹”或“展裹”、束蹀躞带,后开衩、辫发或髡发。《燕云台》对于角色民族性质的区分,在服饰细节的设计上尤其重视。第一,以衣襟方向区分。衽,本义衣襟。左侧衣襟向右掩,盖住右侧衣襟,并在腋下系带的开襟方式,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孔子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6]。所以,右衽一直都是汉制服饰的象征。剧中汉臣们的服装无论是交领或圆领袍,都采用的是“右衽”设计,而契丹族的男子或女子服装皆是“左衽”设计。第二,以发饰区分。“髡发”是契丹族人的典型特征,据《辽史》记载“东北契丹男子髡顶,垂发于耳侧”;契丹女子则是在未婚的时候髡发,已婚后开始留发编辫或像汉人女性一样束髻、扎抹额或者戴帽子。剧中契丹男子的发型设计,考虑到“平衡现代人”的审美问题,只是给一些儿童角色、群众演员做了髡发,对几个主要的男性契丹贵族角色则是以编辫的造型代替;而契丹女子的发型则呈现出一种前后相对统一的设计,以华丽的围髻或帽子作为装饰,加以美化。第三,以衣袍开衩位置区分。契丹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男子多善骑射、狩猎。契丹袍长至膝盖以下,一般是后开衩而两侧不开衩,骑马时便于将外层袍服前摆提起腋入腰带,下着直筒裤,脚穿高靿靴。剧中“射柳大赛”这一场景中,韩德让与诸多契丹贵族子弟奔驰于马背上在草原上共同竞技,将人物服饰变化出更多不同的形态,更好地融入了场景中。
《燕云台》所展现辽国“分庭抗礼”独特的服饰审美文化,不仅是辽国契丹民族“汉化”进程的反映,同时也是汉族文化吸纳融会契丹文明的过程体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是双向的,这便是“分庭抗礼”下契汉融合。我们在剧中也不难发现,剧中人物服饰无论是契丹制或汉制,还是貂裘等毛皮服饰都以紫色最为尊贵,其次是青色。契丹贵族尚金、银色,契丹统治者和中原汉族统治者一样,热衷于蹙金结绣的华丽之美,剧中女主萧燕燕的金冠、发簪、发梳、耳饰等饰物精美绝伦,其服饰制作工艺水平可与汉族服饰媲美,这也是民族审美文化融合过程的产物。
虽然古装电视剧中的历史不是正史,只是“重写”或“戏说”历史,但是电视毕竟是视听兼备的大众传播媒介,根据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如果古装剧粗制滥造、歪曲历史,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观众主观现实的歪曲,所以不论是从视觉美感还是从审美价值上来看,电视剧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历史。《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和《燕云台》三部电视剧在服化道的设计上,就运用多种手段将还原历史的“实”与现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美”相结合,呈现给观众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国华服。影视剧作中所展现的古代服饰绝不仅仅是“古装”本身,而是符合大众流行审美文化意识的中国传统服饰,是大众易于理解、乐于接纳的“新古装”,也是能推动民族文化自信、引领当下社会人们对民族文化根源性追求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