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珊珊
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检验科,江苏宿迁 223600
人体胰岛分泌缺陷所致的糖尿病,具体的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机体血糖水平如果长时间处于较高状态,很容易损伤器官,降低肝脏或肾脏功能,具有终身性特征,对于患者的生活品质提升具有较大阻碍[1-2]。糖尿病早期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或明显,隐匿性强,单纯根据临床医师经验对患者体征与症状进行评估,诊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出现误诊或漏诊[3-4]。糖耐量试验虽然在当前已发挥较好的诊断作用,但因个体差异性的干扰,糖耐量水平也有不同差异[5]。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极具优势,不仅可以保证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准确,还可以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良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6-7]。为了进一步探讨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沭阳仁慈医院110例糖尿病患者和11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相应指标检验,探讨对照研究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择期开展。选择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6例,女54例;年龄35~77岁,平均(56.34±3.23)岁;病程1~16年,平均(7.35±3.11)年。选取同一时间段内于本院健康体检的人员110名作为对照组,男53名,女57名;年龄33~79岁,平均(56.30±3.2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合;②近期未应用西咪替丁药物;③不见急性传染性疾病;④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资料不全面或中途退出者。
两组都需在清晨空腹状态采集2 mL静脉血,放置在盛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真空负压管中,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经高效液相微柱色谱法检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
检测血糖指标前,患者禁食禁饮,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并放置在普通抗凝管内,对空腹血糖指标进行科学检测;血液凝固后,放置离心机进行15 min离心处理,速度控制在3 500 r/min,待分离好血清,再将其保存于-20℃的环境中,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空腹血糖水平的检测,方法选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明确告知患者在早餐食用期间,负压75 g葡萄糖,待餐后2 h,采集患者3 mL静脉血,放置在普通抗凝管内,同样做离心机离心处理,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工具,对患者餐后2 h的血糖指标水平进行检测,详细记录以上各项指标水平。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对照组(n=110)观察组(n=110)t值P值空腹血糖4.50±0.38 10.22±0.31 122.331<0.001餐后2 h血糖6.04±1.28 16.01±1.23 58.904<0.001
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对照组(n=110)观察组(n=110)t值P值糖化血红蛋白5.40±0.86 9.70±1.11 32.118<0.001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如机体免疫功能、外部环境、遗传等,会导致人体胰岛素生物效应欠缺,增加胰岛素分泌性障碍程度,最终诱发糖尿病[8]。糖尿病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民健康的“公敌”,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深受困扰,早期不易发现,仅表现为饮食等方面的改变,偶然经检查发现。长时间的处于高血糖水平会累及心血管系统等多个脏器组织[9],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较多,病程绵延,亦无法治愈,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及经济压力。糖尿病单靠药物控制其效果也十分有限,必须联合日常的饮食干预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且临床实践表明,尽早做出临床诊断对后续的治疗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我国的临床检验水平已然实现了质的飞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空腹血糖(10.22±0.31)mmol/L、餐后2 h血糖(16.01±1.2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较健康人明显更高,也说明了血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一直都是临床测定糖尿病的重要评价指标,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表示机体血糖正常[10],若发现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则表示机体血糖异常升高,从而根据血糖正常水平范围进行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现阶段临床用于检验血糖的方法主要包括静脉血取样及指尖血取样这两种,针对糖尿病的检验需做静脉血检验,其准确性相对更高,但实际上,该鉴别方法有一定不足,在面对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时,血糖指标检测缺乏严谨性,很容易导致临床误诊。有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检测能很好地诊断糖尿病[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70±1.1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有效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证实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通常情况下,人体红细胞结合血糖会产生糖化血红蛋白,所以临床可以根据人体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判断受检者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即使受检者近期可能应用影响血糖的药物,也不会对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可以准确且良好地筛查出糖尿病患者,避免因单一血糖检测而出现误诊或漏诊[12]。在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中并不要求空腹,由此可见,其检验结果非常稳定,并不受进食饮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具临床检验价值,其检测值反映的并不是某时间点血糖,也并不是空腹或进食后的瞬间状态。临床方面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当控制在7%左右,而对于合并其他慢性病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放宽至7.5%左右[13],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波动,为此还需加强24 h的动态监测,这对于区分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的血糖波动区间亦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在人体血红蛋白糖基化反应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受检者短时间内转变了生活方式,也不会对本指标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临床仍然可以根据这一指标水平精准判断机体血糖有无升高现象[14],及时发现糖尿病患者,保证检验质量和效果。除此之外,如果糖尿病微小血管出现了不良反应,如动脉硬化或者糖尿病肾病,临床医师亦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判定,一般不良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该指标水平会持续性升高[15]。经过人体血液葡萄糖非酶作用,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经细胞膜、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链颉氨酸相结合形成,且该形成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其浓度直接密切关系到人体红细胞寿命及其同时期血糖浓度,而且该物质不会因机体食用的食物或者运动所影响而出现一定指标波动情况,对于过去3个月平均血糖浓度具有良好的反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在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的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这一结果与马淑平[16]在2022年的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即“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水平明显升高(P<0.05)”,再次验证了血糖检验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决定性价值。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是目前医学检验技术水平提升所发现的重要糖尿病判断依据,也被临床看作主要疾病判定指标。但是不同的检验方法,临床实用性也有一定的差异[17]。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容易因客观因素的干扰而降低检验准确程度,在临床诊治顺利实施中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利于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提升[11]。鉴于此,临床积极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筛查早期糖尿病患者,并据此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举措,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18]。
综上所述,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应用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可视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