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出圈的“轻骑兵”:媒体融合下的新闻条漫初探

2022-09-15 12:36孙熙
中国记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轻骑兵图鉴选题

□ 孙熙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受众对新闻产品可视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媒体融合的现实和技术推动下,媒体不断尝试各类新媒体传播形式。其中,借鉴漫画的创作手法,与智能手机屏幕阅读相适应而产生的条漫也被引入新闻生产实践中。用创意条漫讲述生动故事,吸引了大批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应运而生:媒体融合下的新闻形态创新

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已经越发成为宣传舆论场和网络文化中的主体。当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如何实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如何“破除次元壁、走出固有圈”,已成为当下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一。

各个圈层的受众内容偏好不同,要在多个不同圈层中引起受众关注,就要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不断推出穿透圈层的爆款作品,构筑起吸引更广泛受众的引力场。其中,新闻条漫就是一支直达年轻受众的“轻骑兵”。

条漫是指与智能手机屏幕阅读相适应而产生的竖长条状漫画。区别于以页为单位的页漫,条漫是不少于两格的画格依次排列的连续画面,它没有边框限制,如长卷流水般阅读顺畅。新闻条漫摆脱了纸张大小对漫画的限制,无论是从上到下排列的竖式漫画、还是从左至右延伸的横幅图片,都没有了“页”的概念,脱离了纸质版或电子化的“版面”的条块化要求,类似于卷轴式的中国画。新闻条漫的阅读形态只需要适配于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电子屏幕,采用I型或者S型的动线阅读,方便受众用手指顺畅地滑动浏览漫画。此外,新闻条漫还经常采用长卷式铺展、大面积留白、不规则布局等构图方法来突出中心人物和事件,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符合以上特征的新闻条漫不断推陈出新。2022年5月10日,新华社联合快看App发布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条漫《这就是青春的模样》。该报道采用8幅分镜形式的竖屏条漫回顾了五四运动至今中国青年伟大的奋斗历程。全篇没有固定的版式设计,根据不同的时间、主题和情节需要进行绘制。例如,在绘制李大钊撰写《青春》的画幅中,运用艺术手法突出了李大钊先生走上街头奋力呐喊的高大形象,画幅较大且没有切割,上下图融为一体,用图像让受众直观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 新闻条漫《这就是青春的模样》局部图

□ 新闻条漫《中国抗疫图鉴》局部图

二、如何炼成:新闻条漫的创作特征

“太棒了!看得我热泪盈眶!2020年的冬春永生难忘。”这是由人民日报新媒体和公众号“我是K董”联合发布的全长14.8米、全网阅读量达到8亿的新闻条漫《中国抗疫图鉴》下网友点赞最多的评论。作为轻量的融合新闻产品,新闻条漫是如何实现破圈刷屏的?

题材选择方面,近年来新闻条漫主要聚焦于重大主题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和重要的科普新闻报道等。例如,人民日报先后推出的《中国抗疫图鉴》《中国脱贫攻坚图鉴》《劳动者图鉴》《中国珍稀动植物图鉴》等新闻条漫,聚焦于近年来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通过条漫的形式反映社会热点,激发受众共鸣。主题的高度集中,一方面由于这些报道意义重大、场面宏大、时间跨度大,适合条漫高度浓缩后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这类新闻的预设性强,能够给条漫的绘制预留出充足的创作时间。

然而,大选题更应该找准小切口,需要强烈的用户思维,更考验新闻工作者对硬核新闻的创意和落地能力。经过梳理发现,受欢迎的新闻条漫作品一般会抓住两点:

以《劳动者图鉴为例》,该报道以一天24小时为序,画面从清晨的早餐店开始,按照时间线在商店、街道、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各处情境化转换,动态展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工作景象。

例如,在《中国抗疫图鉴》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推车送货的快递员提醒感谢他送来快递的男士说:“大哥,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口罩还是要戴好。”从眼神、动作到配文,寥寥几笔就将抗击疫情这场伟大战斗中普通中国人的坚强、团结和相互守望体现得淋漓尽致。

叙事结构方面,新闻条漫沿袭了漫画丰富多样的叙事方法,既有以时间为序,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新华社记者瞿独伊生平事迹的《100岁的她,在全国新闻界“独伊”无二!》这样高度浓缩的历时性叙事,又有介绍科学防疫知识的《最萌手绘长图告诉你,免疫细胞和病毒战斗全过程》这样的学理性叙事,还有反映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们舍小家为大家情怀的《我的妈妈,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这样的故事性叙事,等等。在条漫这样没有板块划分、没有既定框架的画布上,新闻报道呈现出了高度的原创性。

和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的线性叙事不同,新闻条漫的叙事思路可以起始于画布的任何一端,甚至“本末倒置”。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新闻条漫《燃燃燃燃燃!一张长图带你攀登“地球之巅”》在起始处就注明了“屏幕倒过来,滑动指尖,上山”,示意受众按照条漫的绘制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切入故事,逐个抵达海拔越来越高的营地,仿佛跟在测绘人员身后感受不同海拔自然条件的显著变化。随着受众指尖由下至上刷动,仿佛正行进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最后刷到珠峰峰顶时,有评论留言道:“我也跟着到顶了,缺氧中。”

交互性方面,和作为静态视觉艺术的漫画不同,新闻条漫可以结合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和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调动受众的感官,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特征,从而完成与受众的多样化互动,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由湖北日报制作并发布的新闻条漫《一张长图,看哭了!》讲述了不幸离世的“80后”精准扶贫干部谢睿的感人故事,而这则报道的页面中还嵌套了以他的网名为题的多媒体条漫《沙砾》。该条漫由上至下,既有生动翔实的图文描述,还内置了多条当地村干部、群众和他的家人的采访音频,点击播放后能听到他们与谢睿的故事,感受到他们对这位年轻干部的感激与怀念。多样的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这则新闻条漫的感染力。

综合以上,真正能破壁出圈的新闻条漫既要注重报道的新闻价值,力求用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手段、动人的细节让好的选题真正落地;又要兼顾条漫本身在分镜考量、色彩运用、画面表现力等方面的审美水准和绘画技术。二者的优势相加,才能实现新闻加条漫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将向何处:新闻条漫的发展前瞻

当然,新闻条漫也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条漫的制作周期一般较长,对时效性的适配较弱,因此很容易就会限制选题的范围;二是条漫的绘制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专业性,而报道的题材选择、文案撰写、播发渠道等都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因此要将新闻价值在条漫这种艺术形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如产品经理般既熟谙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漫画创作的专门人才稀缺,这项必须由团队共同完成的新闻产品的生产与推广,需要精密的配合。

尽管有较高的门槛和现实的困难,但轻巧生动又较易实现的新闻条漫正在不断扩宽新闻的边界,甚至让一些已被受众熟知的选题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2022年3月4日,央视新闻和快手合作发布了一条题为《昨晚,他们的故事刷屏!》的新闻条漫,它运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获奖者,在一图之中总结提炼、鲜活再现了杨振宁、彭士禄、苏炳添等十位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扩展了这个已举办了20年、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评选活动的传播样态。

可以预见,接下来,新闻条漫的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元。而主要的发展路径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新闻条漫都应坚守内容为王、创意为先。除了继续做好主题报道、守好舆论阵地,还应该突破既有思维尝试更加软性的选题,更加贴近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需要。应该用心发现更贴近群众的话题,挖掘适合采用条漫来报道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实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传播效果。

在扩充题材的基础上,新闻条漫也正在从选题的发散走向专业化。这种专业既是选题上的聚焦,也是内容上的深度提升。例如,新华社推出的《海上大阅兵 新华社手绘长图来了!》就采用左右横幅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出场的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补给舰以及航空母舰,每一艘军舰精密的绘制和详尽的介绍都体现出了专业化的优势。

在2021年6月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了手绘的横屏新闻条漫《复兴大道100号》。除了在“两微一端”的线上发布,还同步打造了线下的互动体验馆和线上的VR体验馆,最终实现“复兴大道100号”24小时开放、永不“闭馆”。此类案例说明,新闻条漫有打造IP的潜力和可能。可以在现有报道的基础上以新闻条漫为主体原创出系列条漫,也可以将新闻条漫作为IP链条中的一部分,作为其他传播形式的辅助。

全媒体时代,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善用新闻条漫这支“轻骑兵”,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仍然需要业界和学界都不断探索。

[1]张意轩,刘畅,刘镇杰.复兴大道展长卷 百年征程入画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复兴大道100号》是如何炼成的[J].传媒,2021(11上):13-14

猜你喜欢
轻骑兵图鉴选题
查收你的人设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轻骑兵”
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轻骑兵”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草原文艺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