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微生态研究手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15 11:53:10狄飞倩程文静李璐瑶张佳婵王昌涛阮华君陶俊俊
中国化妆品 2022年4期
关键词:葡萄球菌化妆品菌群

皮肤微生态以及微生物菌群近年来一直是化妆品界研究较多的话题,如大家熟知的“微生态护肤”“皮肤益生菌”,皮肤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维持皮肤健康,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入,参与宿主免疫,调节皮肤的损伤修复与再生,生成活性代谢物调节皮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皮肤微生物又极具个体差异性,多种因素可对皮肤微生物的定植造成影响。

研究结束后。可知观察组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为4.00%(2例),而对照组则是20.00%(10例),经对比,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本文调研了皮肤微生态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并综述了影响皮肤微生物定植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探索皮肤微生态与个体、环境等内外源因素的潜在联系,旨在为未来定制化化妆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01 皮肤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人的皮肤聚集着各种真菌、细菌、病毒,还有螨虫等小型节肢动物,它们形成皮肤微生物组或皮肤菌群。皮肤微生物可以分为常驻菌群和暂驻菌群[2]。常驻菌群定居在健康的皮肤上,包括葡萄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不动杆菌、肠杆菌等。暂驻菌群顾名思义,是指其在皮肤表面短暂停留,是皮肤主要的致病菌群。

02 皮肤微生态的主要研究技术及发展

2.1 培养组学

目前在油料教学过程中,为增强直观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对于罐、管、泵、阀等常见油料设备设施一般采用教学实物模型进行辅助教学。教学实物一般包括小尺寸的实际设备和其教学模型,教学模型通常采用有机玻璃、塑料或木材等材料经切割、铸模等工艺后粘接成等比例实物模型,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也能很好地应用于模型制作。

2.2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

人体皮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即使居住在同一个国家,但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也会观察到不同皮肤微生物定植

。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居民和坦桑尼亚居民的手部优势菌属有显著差异

,坦桑尼亚居民手上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是与土壤相关的红细菌科和类诺卡氏菌科。这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关系,美国居民大多是室内工作者,接触最多的是人,而坦桑尼亚居民常年在田里劳作,经常与土壤密切接触。坦桑尼亚手上土壤相关细菌的鉴定和丰度证明了环境在塑造人类手上微生物群落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

,人群的皮肤微生物定植也会发生改变。通过对来自中国西部8个海拔地区的233份人体皮肤样本的meta分析发现,皮肤微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后增加。Network分析显示,海拔高度与乳酸杆菌、金黄色杆菌或不动杆菌呈正相关。另外,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因缺氧、低压、寒冷的极端环境

,可能对人体皮肤微生物群施加了选择压力。

宏基因组[4]是指不经过微生物培养阶段, 可直接提取样品全部微生物组DNA,与数据库中基因组进行比对,以鉴别微生物,用于揭示微生物的种群。与16s rRNA基因测序相比,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具有信息量更大、更全等优势, 将逐渐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微生物组的重要手段。

2.3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地理教材的版本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教材中的文字变得更加简洁,而课本中的插图却不断增多,课本的插图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丰富多样的地理插图,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手素材,若能恰当使用可以获得多种教学效果。

第四种类型,即“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2]。这种类型的监督执纪特征:监督、执纪的对象从行为上说是党员严重违纪并涉嫌违法的行为;监督执纪的手段或方式是留置审查、移交司法,留置审查的结果很可能是“双开”;监督执纪运用的理想状态是“极极少数”,即这种监督、执纪的党员对象人数不仅要比第三种类型少,而且从绝对数字上看也是极少数、个别人。这一形态针对的对象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人员,处理原则严格追究党纪责任,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根除党内毒瘤,以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严肃性,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产生使人们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变为现实,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式相比,其更适合用来研究复杂多样的皮肤微生物样本[5]。

03 影响皮肤微生物定植的因素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中国香港的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皮肤微生物组成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老年人群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丰度明显低于成年人群

。在日本成年女性和老年女性中的皮肤微生物定植也有差异,老年组女性的α多样性更高

。在西欧女性

和韩国女性

中也发现了年龄对皮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还有研究人员

对泰国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前额和左右脸颊进行了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单胞菌门、浮霉菌门、硝化螺旋菌存在于青少年皮肤表面,而厚壁菌门在青少年和老年人皮肤表面更为普遍。研究不同年龄之间的皮肤微生态的变化可以为研究抗老化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化妆品提供思考。

3.1 内源性因素

皮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也受种族的影响。很多研究人员对基于不同地域的各个种族进行了多项皮肤微生物定植的研究,我们将其归类为地域差异(详见本文3. 2.1)。这里讨论的是同一环境下不同国家或种族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在一项研究

中,研究人员对来自中国一所大学的中国籍学生和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的不同身体部位微生物群落样本进行测序,发现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宿主可能的遗传特征,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的变形菌比中国籍学生丰富。因此,在开发新的护肤产品时,需要考虑到种族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产品受众人群进行细致分析,开发出有效产品,达到“因地制宜”。

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微环境会发生变化,比如在青春期之前(婴幼儿、儿童),皮脂量水平相对较低;当青春期开始,皮脂分泌显著性增加,进而影响着皮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皮肤微生物的定植受内源性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和外源性因素(地域、环境、紫外线、化妆品的使用等)的影响。研究表明,皮肤物理参数(如皮肤表面pH值、水合作用、皮脂含量等)随年龄、性别和身体部位而变化,进而影响皮肤微生物的组成

。如经皮吸收和皮脂水平与假单胞菌科呈负相关,而经皮吸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呈正相关

,这可能意味着宿主皮肤生理环境的差异影响细菌定植

培养组学是研究皮肤微生态的开端,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等特点,但无法对病原微生物做出整体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微生物很难或者不可能在纯培养中生长,可能需要其他生物体作为共培养物生长或者在其他宿主中生长。因此,研究人员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培养,而是开始了对特征16s核糖体RNA基因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以识别皮肤微生物菌群。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于科研经费中的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有支出定额限制的项目,需进行定额支出标准控制的费用项目,宜采用内置报销表单方式,提高控制效率。以差旅费为例,事先在系统内嵌入不同地区的住宿费、餐费等报销标准,报销时选择并填写出差地区、天数等信息,系统会自动计算报销最高标准,便于相关人员进行审批。同样咨询费、会议费等,也采用类似管理模式。

男性和女性皮肤环境的生理差异(如荷尔蒙代谢、排汗率以及皮肤表pH值)对皮肤微生态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有很大影响

。有关研究发现

,葡萄球菌科和棒状杆菌科在男性面部中的分布较高;属于乳酸菌科的乳杆菌科在女性面部中显示出较高的相对丰度。目前的化妆品受众对象很大比重是女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革,男性护肤品逐渐被关注。了解不同性别的皮肤生理变化可以帮助推动男性专用护肤品的研发。

3.2 外源性因素

目前,16s rRNA基因测序

一般包括基因组DNA提取,目的片段PCR扩增以及文库构建、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步骤。其主要应用于研究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表征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丰度等,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微生物菌群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测序技术分为3代,其优缺点详见表1。

影响皮肤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是来自阳光的紫外线辐射。众所周知,紫外线辐射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把双刃剑。紫外线是与皮肤危害有关的最突出的因素之一,特别是UVB(280~ 315 nm) 和 UVA (315~ 400 nm)被认为与皮肤雀斑、皱纹、光过敏和光毒性反应以及肿瘤诱导和进展有关

。另一方面,紫外线照射有助于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微生物群落组成。在一项研究中,Dotterud LK

等人邀请了23名患有特应性皮炎的成年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对两组志愿者进行20次UVB治疗,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减少,这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是有益的。但是有趣的是,UVB对表皮葡萄球菌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表皮葡萄球菌位于毛囊周围,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存在于UVB更容易接触的表皮皮肤

。该研究

还发现,天然可见光对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显著高于标准幻灯机产生的多色可见光。可见,紫外线辐射对皮肤微生物定植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对开发防晒类化妆品有很大的帮助。

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会对皮肤微生态产生影响,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和除臭剂等。这些物质可能会改变皮肤的微环境,如pH值、湿度和油脂含量等

,从而影响皮肤微生物定植。有研究

发现,使用化妆品与不使用化妆品人群皮肤微生物群定植不同。王丽梅等人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长期浓妆的青年女性和不化妆的高校女学生的面部皮肤微生物群落状况,有化妆习惯的女青年皮肤表面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的检出率高,达到100%,显著性高于不化妆的高校女学生。

让国际商务专业合作办学的“武汉商学院武汉自贸城班”落地,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和良性循环还任重道远,以下主要从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角度来对完善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从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来看,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的综合指数分列第1位、第2位和第3位,而其他9省(市、区)的综合指数皆为负值。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以其遥遥领先的信息经济综合水平,共同构成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黄金三角”,即第一梯队,引领西部信息经济发展。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分别位于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倒数第一、二位,两省(区)的信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形成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洼地”,即第三梯队。其余7省(市、区)组成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中间梯队。整体上看,西部信息经济发展分别仍然呈现出明显的“枣核型”。

近年来,人们利用化妆品的使用可以影响皮肤微生物菌群以及受肠道微生物的启发,深入研究皮肤微生物对宿主的作用,开发了含有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后生元类化妆品,帮助维持皮肤微生态平衡,对皮肤健康有积极作用。

04 结语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人体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对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助于人们找寻潜在皮肤疾病的诱发因素。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或种族的微生态分布特点的研究,也为定制化化妆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可以说,如何准确地解读微生物与人类皮肤健康的关系,开发出能与皮肤微生物菌群友好相处,乃至调控其向健康状态发展的化妆品,将是业界致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1]Chen Y E, Fischbach M A, andBelkaid Y. Erratum: Skin microbiotahost interactions [J]. Nature, 2018, 555: 427-436.

[2]Kong H H, and Segre J A. Skin microbiome: 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 [J]. 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2, 132:933-939.

[3]Ericsson A C and Busi S B and Amos-Landgraf J M.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at Gut Microbiota via 16S rRNA Amplicon Library Sequencing [J].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Clifton, N.J.),2019, 2018: 195-212.

[4]孟飞,俞春娜,王秋岩,谢恬.宏基因组与宏基因组学 [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0, 26(02): 116-120.

[5]Oh J, Byrd AL, Deming C, et al. Biogeography and individuality shape function in the human skin metagenome [J]. Nature, 2014,514:59-64.

[6]Man M Q,Xin SJ, Song S P, et al. Variation of skin surface pH,sebum content and 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 with age and gender in a large Chinese population [J]. 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09, 22(4): 190-199.

[7]Marrakchi S and Maibach H I. Biophysical parameters of skin: map of human face, regional, and age-related differences [J]. Contact Dermatitis, 2007, 57(1): 28-34.

[8]Li X, Yuan C, Xing L C, and Humbert P. Topographical diversity of common skin micro flor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kin environment typ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Chinese women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8046.

[9]SanM A and Grice E A.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factors and the skin microbiome [J]. Cellular and MolecularLife Sciences, 2015,72(8): 1499-1515.

[10]Leung M H Y, Wilkins D H, Lee P K. Insights into the panmicrobiome:sk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Chinese individuals differ from other racial groups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6: 21355.

[11]Shibagaki N, Suda W, Clavaud C, et al. Aging-related changes in the diversity of women’s skin microbiomes associated with oral bacteria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0567.

[12]Juge R, Rouaud-Tinguely P, Breugnot J, etal. Shift in skin microbiota of Western European women across aging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microbiology, 2018, 125(3): 907-916.

[13]Kim M, Park T, Yun J 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skin microbiota of Korean women [J]. Microorganisms, 2020, 8(10): 1581-1581.

[14]Somboonna N, Wilantho A, Srisuttiyakorn C, et 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on facial skin of teenage and elderly Thai females[J]. Archives ofmicrobiology, 2017, 199(7): 1035-1042.

[15]Ross A A, Doxey A C, Neufeld J D. The skin microbiome of cohabiting couples [J]. mSystems, 2017, 2(4): e00043-17-e0043-17.

[16]Wang Y J , Yu Q L ,Zhou R, et al. Nationality and body location alter human skin microbiome [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 105(12): 5241-5256.

[17]Lehtimaki J, Karkman A, Laatikainen T, et al. Patterns in the skin microbiota differ in children and teenager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45651.

[18]Hospodsky D, Pickering A J, Julian T R, et al. H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vary across two different human populations [J].Microbiology, 2014, 160: 1141-1152.

[19]Wang Y J , Yu Q L ,Zhou R, et al. Nationality and body location alter human skin microbiome [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 105(12): 5241-5256.

[20]Beall C M. Andean, Tibetan, and Ethiopian patterns of adapta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 [J]. Integrtiveand comparativebiology, 2006,46(1): 18-24.

[21]Krutmann J. Ultraviolet A radiation-induced biological effects in human skin: relevance for photoaging and photodermatosis [J].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00, 23: 22-26.

[22]Lee C H, Wu S B, Hong C, et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UV-induced apoptosis and its effects on skin residential cells: the implication in UV-based phototherap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Molecular Science, 2013, 14(3): 6414-6435.

[23]Dotterud L K, Wilsgaard T, Vorland L H, et al. The effect of UVB radiation on skin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nd healthy contro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ircumpolar health,2008, 67(2-3): 254-260.

[24]Silva S H, Guedes A C, Gontijo B, et al. Influence of narrow-band UVB phototherapy on cutaneous microbiota of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 [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Dermatol, 2006, 20(9): 1114-1120.

[25]Zeina B, Greenman J, Purcell W M, et al. Killing of cutaneous microbial species by photodynamic therapy [D].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 Bristol, 2001, 144(2): 274-278.

[26]李和伟,刘星,王文婷,等.从皮肤微生态角度分析化妆品中的防腐、抑菌成分对皮肤健康的影响[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5,38(06):10-12+52.

[27]Lee H J, Jeong S E, Jeon C O. Effects of cosmetics on the skin microbiome of facial cheeks with different hydration levels [J].MicrobiologyOpen, 2018, 7(2): e00557.

[28]王丽梅,李志军,王振环.化妆品对人体面部皮肤菌群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2(04): 172-173.

猜你喜欢
葡萄球菌化妆品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0:50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科学(2020年4期)2020-11-26 08:27:06
如何防治兔葡萄球菌病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06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2018年,化妆品要“减负”!——便携式化妆品成新热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健康女性(2017年3期)2017-04-27 22:30:01
肉鸡葡萄球菌病诊疗
兽医导刊(2015年9期)2016-01-04 12:00:06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一例水牛疥螨继发感染葡萄球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