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运涛
(1.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2.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3.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目前矿山大型硐室开挖采用传统的“上下导硐,分层开挖”,结合“螺旋斜坡道、天井出渣”的技术,一般采用小型装岩机或人工出渣施工,在面对超大断面硐室时,存在进度慢、强度大、成本高、安全性差等缺点。参考水电行业硐室开挖、岩锚梁施工的经验,本方案提出采用大型设备出渣,分层开挖,在硐室边界先施工预裂孔保护围岩,内部采用中深孔光面爆破的方式进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进度和安全性,降低成本。
某大型露天灰岩矿采用平硐溜井开拓,溜井布置在采场内,随开采进行降段。溜井底部设置粗破碎硐室,硐室长56 m,宽12 m,高20 m,属高墙大跨度硐室,硐室底部两端分别与胶带平硐和运输平硐相连接,结构复杂,开挖难度极大。
矿区地下水为岩溶裂隙水,溶洞导水性好,层理发育,施工可能有漏水、渗水现象。岩体为微风化灰岩,青灰色,岩性为薄层泥晶灰岩夹中—厚层泥晶灰岩、瘤状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约5~6 m/条,部分段层理发育,呈薄层状,层面较平滑,倾角为30°~45°,锤击岩芯易沿着层面裂开呈片状,裂隙面夹黑色沥青质胶状物。
目前国内施工大型地下硐室时通常采用无轨盘旋斜坡道开挖,如图1 所示,在硐室底部入口施工上向盘旋斜坡道至硐室最上层,然后由下向上施工溜井,用来溜放废碴,此方法只能采用小型设备浅孔凿岩,施工工期长,成本较高,且无法对第一层及时进行混凝土衬砌支护,导致开挖下分层时,可能会有浮石冒落,工作环境差。
针对以上问题,对于大型硐室的开挖,提出分层施工方案:依次施工下部出渣巷道—斜坡道—顶部巷道—出渣溜井—拱顶开挖—临时支护—分层开挖—永久支护。采用浅孔钻施工,分多层开挖。第1层开挖在顶部巷道内进行,对顶部巷道刷帮至设计规格,手风钻穿孔,爆破后的废渣由溜井下放至下部巷道后运出,循环进尺3 m。第1层开挖完成后进行喷锚临时支护,然后进行下面分层的开挖,方式同第1层。
井下破碎硐室属于典型大断面硐室,采用从上至下分层、分块爆破掘进的方法(图1),从上至下分为 4 层,第 1 层高 6 m,第 2 层高 7 m,第 3 层高 7.5 m,第4层高6 m。
作为施工运输通道,施工支硐到达破碎硐室第1层后,采用全断面硐室掘进法[1],从施工支硐出渣。第2层采用预裂后先中间拉槽、两侧光面爆破成型的方法,首先爆破内车道上部,连通内车道和第1 层空间,并将此作为第2 层出渣口及爆破临空面[2]。第3层同第2 层开挖方法一样。第4 层为构筑物底基层,底板高程不一,先沿底板分块线进行施工预裂,再垂直分块爆破拉槽,从胶带平硐内出渣。
完成第1层开挖即对破碎硐室顶拱混凝土衬砌,衬砌混凝土采用锚杆和岩壁进行刚性黏结,拱脚采用扩大基础进行支撑,顶拱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第2层开挖。然后依次进行第3层、第4层开挖。所有开挖工作完成后,从下往上衬砌边墙混凝土,和顶拱衬砌衔接。
由于第2~4分层采用潜孔钻机施工中深孔爆破,炸药单耗由浅孔爆破的0.95 kg/m3降低至0.4 kg/m3,且在施工工艺上将节省更多工期。
3.1.1 掘 进
根据地质条件及岩性,采用手风钻穿孔,根据钻机性能,掏槽孔、辅助孔、周边孔直径均为42 mm,循环进尺3.0 m。选用乳化炸药,非电毫秒导爆管和导爆索,除周边孔间隔装药外,其他爆破孔连续装药。
锚喷支护和爆破掘进紧密衔接,一循环爆破开挖支护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循环工序。临时支护使用YT28 型钻凿垂直岩面锚杆孔,锚杆粘结牢固后,沿岩壁挂钢筋网,钢筋网和锚杆焊接固定,使网片贴紧岩面。然后喷射混凝土,待喷射混凝土初凝后,安装锚杆托盘,螺母采用二次拧紧,保证锚杆安装质量。
3.1.2 顶拱衬砌
为给第2 层开挖创造安全空间,第1 层开挖完成后及时对顶拱进行混凝土衬砌,顶拱采用50 cm 厚钢筋混凝土支护。为保证顶拱稳定性,对顶拱钢筋混凝土采用上部锚杆悬吊、底部“岩锚梁”支撑相结合的方式承担其重量,顶拱支护完成后,形成钢筋混凝土穹顶,后续施工在穹顶的保护下进行,安全性得到极大地提高。
3.1.2.1 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承重排架搭设—扎筋、组合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下一仓扎筋、模板安装—循环工序。
3.1.2.2 锚固力计算
硐室顶部选用φ28 mm 锚杆,长度为4.5 m,间距2 m×2 m,梅花形布置,孔内树脂药包固定,锚杆极限锚固力为830 kN。
选定的锚杆固定后极限锚固力QJ=830 kN,按规范要求,锚杆安全系数K值为1.6~2.2,一般取2.0。锚杆锚固力Q=QJ/K=415 kN,按最大锚固倾角15°修正,锚杆锚固力为400 kN。
单根锚杆悬吊重力=松动圈岩层重量+混凝土重量,其中松动圈岩层重量=锚杆间距×锚杆排距×松动圈厚度×松动圈岩体容重,带入参数计算得松动圈岩层重量为214.4 kN;穹顶采用C30 钢筋混凝土,厚度为500 mm,密度约2.55 t/m3,每根锚杆承受混凝土重量为51 kN。因此单根锚杆所悬吊重量为265.4 kN,小于单根锚杆锚固力400 kN,即锚杆可以将混凝土穹顶悬挂固定。
为确保安全,在混凝土穹顶拱脚处超挖800 mm,形成岩锚梁岩台,同时拱脚采用加强钢筋固定,与锚杆焊接,浇筑形成岩锚梁结构,与锚杆共同承担穹顶重量。
3.1.2.3 衬 砌
衬砌混凝土顶部采用锚杆和岩壁进行刚性黏结,利用锚杆的拉力承受混凝土的一部分重量,同时拱脚配置加强钢筋,采用水电行业普遍采用的“岩锚梁”结构[3],利用锚杆固定穹顶拱脚,用来承担混凝土的一部分重量。
破碎硐室拱肩位置外超挖0.8 m,拱脚处形成岩锚梁岩台,同时配加强钢筋。第2 层开挖后,拱脚位置能支在超挖形成的岩台上,保证混凝土拱安全稳定。在第1层开挖至拱脚时,需在衬砌边墙位置向下超挖1 m,以保证顶拱衬砌边墙外露钢筋与侧墙衬砌钢筋搭接长度。第一次支护锚杆加长外露长度(0.5~0.6 m),和第二次衬砌钢筋焊接连接。在拱脚扩大基础和下边墙衬砌接合面,留设施工缝,拱圈钢筋外露,在后续边墙砌衬时结构性连接,保证施工缝浇筑密实[4]。
第一层开挖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混凝土衬砌支护。混凝土支护时先搭设承重排架,然后安装模板,最后浇筑混凝土。沿硐室轴线方向共分为6仓浇筑,每仓浇筑量约11 m3,临近两端头部位预留侧墙浇筑空间,钢筋穿透。
混凝土在拌合楼拌制后,由混凝土罐车运至硐室内直接浇筑入仓。为填补破碎硐室顶拱衬砌混凝土与岩壁间的缝隙,在顶拱衬砌混凝土较大缝隙处布置注浆孔,孔径25 mm,注浆压力为0.2~0.3 MPa,注浆结束后,排除孔内积水,采用浓浆将全孔封堵密实并抹平。
(1)形成内车道临空面。内车道在破碎硐室开挖前,已经掘进完成,内车道破碎硐室段上部爆破拉空和破碎硐室第1层空间连通后,形成梯段爆破初始临空面。采用光面爆破,主爆孔间距2 m,排距3 m,孔径90 mm,孔深6.5 m;光爆孔间距0.5 m,孔径42 mm,孔深5 m,沿边墙开挖布置。破碎硐室第1 层顶拱衬砌完成,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第2 层梯段爆破开挖及支护,每层开挖支护完成后,在每层边墙设置2处变形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5]。
(2)施工预裂孔。第2、3 层边墙预留2 m 岩石作为保护层,先分块进行预裂爆破,再分块进行主爆区垂直块段微差爆破,以内车道上部空间作为初始临空面。沿施工预裂线架设100B 型潜孔钻机,根据分层高度不同穿凿预裂孔,预裂孔间距1.5 m,φ90 mm,间隔装药,导爆索连接,非电起爆。
(3)中部块段抽槽。块段施工预裂爆破孔后,钻凿主爆孔,孔间距2 m,排距1.5 m,孔深为7~7.5 m,垂直钻孔,不耦合装药,主爆孔堵塞长度为2.5~3 m,最大单响药量为9 kg,爆破后由内车道出渣。
(4)保护层开挖。中部主爆块1、2、3 完成爆破后,进行保护层爆破,边墙采用光面爆破成型,光面爆破孔从内车道沿边墙开挖线施工水平孔,孔径为42 mm,孔距0.35 m,孔深4.5 m,采用小直径药卷不连续装药,毫秒非电雷管,脉冲起爆。
(5)锚喷支护。锚喷支护施工和保护层开挖施工紧密衔接,一循环爆破开挖支护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循环施工。
(6)硐室侧墙衬砌。侧墙衬砌厚度为500 mm,混凝土采用分仓浇筑,分仓高度为3 m,水平分层长度为25 m,沿硐室方向在中部设置1 道施工缝,扎筋时水平钢筋穿透端模板。为填补硐室侧墙衬砌混凝土与顶拱衬砌混凝土间隙,在顶拱衬砌混凝土与边墙混凝土之间布置注浆孔进行注浆,注浆压力为0.3 MPa,注浆结束后,采用浓浆将注浆孔封堵密实。
(1)相较于传统的“螺旋斜坡道、天井出渣”的开挖技术只能适合开挖断面较小的硐室,采用整体断面一次成型工艺,可以使用大型设备施工,能极大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降低开挖成本。
(2)在大断面硐室开挖过程中,在拱顶形成后及时采用混凝土进行衬砌支护,下一步的施工在混凝土拱顶保护罩下进行,可有效防止出现冒顶、浮石等危害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为施工人员创造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