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发展不仅要靠速度,还要靠增量,更要靠质量。我们要努力实现现有的优质、高效、可持续增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观念后,学术界积极响应并对高质量发展的含义进行了持续发掘、研究。
金碚(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即将单纯的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杨三省(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投入要素少,分配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张军扩(2019)主张,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维一体的协调发展。
综上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多维度概念。可以从多角度解读,虽然分类较多,多个观点之间也有交叉,但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其根本含义应该是一致的,即全过程、多维度、全方位的协调共同发展这一新主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目的。
业财融合最早产生于管理学中,美国管理学家奎因斯坦在谈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导论》中的会计理论时,第一次提到“业财融合”的观念。
A.Bonfiglioli(2007)在对70个地区的企业样本分析后,推断出业财融合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Ron Gill(2014)认为业财融合是在信息平台上创建财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降低业务成本,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
RajuVenkataraman(2021)谈到,在市场环境中,财务人员通过业财融合可以有效获取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快速预测市场前景,有效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国内众多学者也对业财融合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财政部在2016年6月份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支出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应坚持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四个基本原则。其中融合性就是指,以业务流程为基点,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高度集成,全面参与公司的决策、控制和评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红刚(2019)指出,企业在实施业财融合时,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整合公司的资金流程与业务流程,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信息交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信息。
朱海萍(2019)指出,业财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流、资本流和信息流整合有助于为企业实现更多价值。
翟湘(2021)认为,从业财融合视角分析,业务牵引财务,财务支撑业务,双向协同,分工发展,以关键价值点为基准,以关键价值领域为纲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绩效逐步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是当下各方对高校发展的合理预期。
综上,高校业财融合是指高校的业务工作与财务工作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互联网+”环境下的业财融合则是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将财务数据于各职能部门中的相关业务数据相互整合,数据共享,使业务处理更加顺畅和高效;将财务管理融合到每一项业务环节中,同时各业务流程在运作中受到财务职责的监督,使财务与业务互帮互助、相辅相成。
1.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较为单一。目前,高校的财务人员的工作基本上仍然停留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审核、制单等日常记账、算账、报销的工作,日复一日工作内容使他们丧失了创新及探索能力,财务治理能力、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管理会计等能力水平较低。
2.财务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相比于企业会计,虽然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较舒适、日常业务难度较低。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财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也日益增大。财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尝尝是刚处理完手中的业务,就立马迎来了另一笔业务,有时他们正在专心于手头上的工作时,突然就有其他教职工前来咨询问题,为了回答教职工的提问,他们不得不中止正在处理的事物,以至于同一笔业务要反复审核好几次才能完成,工作效率大为降低。财务工作者每天都被迫应付日常琐事,疲于应付之下,让他们失去耐心、责任心和服务态度,最后常因此招来各方的不满和投诉。
3.财务人员缺乏相关培训与考核。对于大部分高校财务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岗位性质普遍聘的是其他专业技术辅助岗,因此学校领导对此类岗位并未重视。由于学校对财务岗位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其只是普通的辅助岗位并不构成重要性,因此,忽视对财务人员素质培训和学习机会培训,虽然每年财政部门都会组织继续教育,但是教学内容往往“照本宣科”并未能满足实际业务需求,会计人员缺乏到财务制度建设较好的高校实地调研学习的机会。
当前的智慧校园建设,各职能系统之间依然是“各自为战”,每个部门的系统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时期独立搭建,财务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独立运行,系统之间没有有效的集成,形成了一个信息孤岛。业务信息、财务信息没有进行统一融合,更没有从管理会计的角度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管控,系统间信息互通过程止于独立数据库,最后的沟通手段往往是相关业务人员往返于各部门之间进行记录、对接。这样的方式不算真正数据共享共享。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不能满足业务工作者和财务工作者的查阅需求,一方面报销经办人或经费负责人不能“一站式”查到想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领导决策层也没有办法掌握各系统间的信息勾稽关系,财务管理效率较低。
高校原本实行的是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从2019年依照财政部要求,高校开始实行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新准则的出台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尤其是在业财融合过程中更加强调财务监管职能。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由于新制度的出台时间较短,大部分高校的财务制度建设还处于迷茫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自律、自控的财务管理体系,在高校财务制度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大环境下,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高校的网络报销流程主要分为:报销人网上录入、财务人员网上审核、经办人纸质材料投递、集中化处理这四步。目前网络报销系统虽然具备多种报销模块并具有流程指引,但报销人需要填写大量信息,如报销说明、报销明细、支付方式、附件清单等,这些信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这就要求各个环节必须保证正确性,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否则整个报销流程就会中止甚至被打回重新申报,导致经常招到教工、师生的投诉。造成高校财务报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高校内报销的经办人往往是非财会专业的高校教师,他们缺乏对财务知识的理解或对相关制度的把握不充分;另一方面高校财务人员并未参与到具体实际业务中,对于报销老师所提交的报销事项并不知情,对其中某些条款或细节难以拿捏或敲定,再加上报销人提供的支持附件“证据”不足而产生疑虑,因此常常造成报销进度的搁置。总之,整个网络化的报销流程缺乏智能识别,智慧填报。
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预算执行仍然存在较大偏差。相关负责人习惯了旧的工作方式,他们对预算执行的观念较为淡薄,对于预算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细致。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多、教学经费的投入等都都不断加大,高校事业的不断发展都更加需要对预算执行精确把控。然而对预算的精确把控说到底就是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支出都要有财务预算与之对应。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首先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提升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修养,才能促进高校财务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高校应当鼓励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使财务人员自觉将自身专业知识融入到“互联网+”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
1.鼓励自主学习,增加培训机会,提高考核奖励。高校应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定期进行财务业务培训。高校还应鼓励财务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学术论文撰写、参加职称评审等途径,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高校应鼓励财务人员考取相关技术水平证书,制定多项考核目标,对于达到目标的财务人员,增加其年终奖、绩效奖励等鼓励政策。
2.疏导心理压力,增加职称名额,提升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高校财务人员的情绪状态和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学校领导和部门领导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时刻关心财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和思想状态。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来消除财务人员的消极不良情绪,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高校普遍都实行了同岗同酬,竞聘上岗,以岗定薪的薪酬分配制度。由于个人的薪酬和聘任的职称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地增加财务人员的职称名额,让中、高级职称的财务人员能够得到聘任,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高校领导要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引起足够重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部的重点要求之一。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推进以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将信息手段应用到教学管理与科研,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教育部2016年4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提醒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高校财务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确保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确保相关政策的顺利执行,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提升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增加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行业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发展从最初的会计人员手工填报原始凭证的传统记账模式、到以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进行会计数据记录和处理的会计电算化模式、再到后来的利用“互联网+”财务云平台实现高校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共享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各单位已逐步加大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是,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升级、以及为了实现“大智移云”理念的要求,高校仍需要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大高性能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其中由于业财融合后会产生巨量的相关数据信息,大容量的高性能服务器会成为“云平台”建设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同时高校也需要加大自主研发或依托第三方软件公司研制出针对性软件,使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深度融合。
相关学者(张秋香,2019)对广东省41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现状调查后发现,广东省完整搭建财务信息化平台的高校不足三成,广东高校在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高校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需要不断探索。(孙宝宁、郭菲,2021)通过对D大学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信息化云平台实证研究后发现,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应用等信息化手段后,可以增加系统间的灵活性,减少财务数据共享时间,加快财务单据、报表的生成速度。
新形势下,高校应以人才软实力与信息化平台为要件,以国家政策及相关指引为导向,推动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互联网+”环境下业财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来重构财务管理模式、再造业务流程,提升财务数据质量和财务处理效率。
1.内部部门业财融合数据共享。以财务网上报账为切入点,首先融通业务和财务系统,对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流程再造。使各业务部门数据与财务数据无障碍传递,业务信息、财务信息深度融合。
运用“互联网+”技术连通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系统,打破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建立两者有效沟通渠道,达到信息的融合。业财数据的融通,可以使财务部门及时掌握最新的业务部门的数据,降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因信息不充分导致报销中止的干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使财务管理真正融合到业务管理活动中去,从财务的角度控制部门业务风险并帮助其规范业务流程。
2.外部资源有效连接,财务数据智慧填报。高校应借助财务信息化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将财务数据与外部资源相连接。如税务系统、财政票据系统、银行系统、国库支付系统、第三方商旅平台,实现“更大”的融合,实现“智慧财务管理”。
以“智慧差旅”为例:(1)出差人通过在财务信息系统上(可通过PC端、移动端等)填写出差申请,系统根据“出差事由”及“目的地”智能选择经费支出并推送给相关负责人审批;(2)负责人审批,推到下一环节;(3)出差人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差旅时间在线订票,无需付款;(4)出差结束后一键报销,系统自动清算相关费用并生成补助;(5)经费负责人线上审批;(6)系统自动生成凭证,每周结算一次差旅补助。
实现差旅模块与校外平台的连通主要通过以下几点,一要对接第三方平台,如去哪网、携程网等进行车票及酒店的预定,并根据实际住宿情况直接获取相应发票;二要与学校财务网络报销系统对接,实现相关报销业务网上办理;三要与内部核算系统对接,网上审批完成的业务智能生成单据,减少会计人员的时间成本,降低错误率;四要与国库支付系统和银行系统对接,银校互联,由银行发放相关补助并自动对账。
通过上述平台互联、业财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财务风险,解决师生报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