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佳丽 张伏中 熊曦
长沙市2021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乡)、村创建,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细胞工程”。为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我们对生态文明示范镇(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山水换金、文化铸魂、品牌赋能、环境塑形、腾笼换鸟等五种紧扣长沙地域特色的典型模式。
充分依托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围绕自身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山水换金”。
位于长沙市浏阳大围山南麓的张坊镇,依托田溪村林木茂盛、山清水秀、农产丰富的生态资源,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努力做大做强“一个景区、一片叶子、一根竹子”。村民自筹成立旅游发展公司,有300家农户以土地山林流转租金、现金的方式入股。公司和农户资金共筹,收益共享,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西溪磐石大峡谷景区,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盘活民宿资源,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启了贫困农村“璞玉深山藏,破茧绽光芒”的蝶变之路。
宁乡市灰汤镇以“气腾如灰雾,泉沸如汤滚”的灰汤温泉而扬名。近年来,灰汤镇围绕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做强旅游业,打造温泉特色旅游小镇。升级紫龙湖等一众旅游景点,引进紫龙湾、华天城等酒店,打造灰汤相里湖南印象民俗文化体验村,举办温泉节、桃花节、“相约灰汤”等系列文旅活动,形成了“温泉+中医养生、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生态农业、怡情山水”等乡村旅游业态。“养生灰汤,度假天堂”旅游品牌享誉三湘,温泉旅游度假在全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挖掘本土国学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梳理文化脉络,打造文化名片,探索生态与文化的契合点,创新文化传播与生态产业相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焕发人文活力。
宁乡市巷子口镇官山村因南宋宰相张浚及其子理学家张栻同葬于斯,被历代敕封为官家之山而得名。近年来,官山村根据巷子口镇“千年古镇,状元故里,水果之乡”的全域规划,以南轩书院旧址为引打造了南轩文化园(张栻字南轩),建成了汇聚国学爱好者研习经典、传承湖湘文化精神的国学研修基地,同时以传统特色粮果品种为基础推广“农业+”的发展模式,建成了有优秀国学文化可享、有优美田园风光可赏、有优质农产品可餐的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农业强村。自然生态、国学文化与经济建设完美结合,绿色发展牵引谋新求变,曾经的省定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昔日文臣故里,如今百果飘香。
浏阳市中和镇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和胡耀邦同志的故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中和镇秉持“红色为魂,绿色为底”的发展思路,整合红色基因和生态美景资源,做好“红色+绿色”结合文章。中和镇乘着苍坊旅游区(胡耀邦故居)创建国家级5A景区的东风,以苍坊村为核心,建设“一路、两馆、三区、四带”,打造了一条素质拓展、研学教育、农耕体验、山地旅游、集体产业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的经济带,让滋养过红色种子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老区人民的“金山银山”。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理念,立足本地优质农业资源,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引进推广实施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培育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擦亮生态产品“金字招牌”,实现生态与发展协同互促。
金井镇地处长沙县东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理想的茶叶产地。金井镇坚持打造绿茶产业的品质、品味、品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塑造了“金井茶叶”品牌。金井绿茶获得了“浙有龙井、湘有金井”的赞誉,成为金井茶厂自主经营的外贸产品,2020年外贸销售额达1500万美元以上。除茶叶外,金井镇有5000亩蔬菜、水稻获有机食品转换认证证书,有3000亩农场成为国家级标准蔬菜示范基地,“罗代黑猪”扩繁场获批国家级大围子猪保种场。丰富的品牌储备,为金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是水稻、莲子的传统产区。近年来,盘龙岭村将全村870户的土地集中流转进土地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初步集约化;村民在合作社的指导协调下,采用“湘莲+龙虾”“荷花+鱼”等绿色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农产品产出的规模化。其中,小龙虾打出了响当当的“荷花虾”品牌,成为长沙餐饮品牌文和友集团的指定供货,实现了传统农产品的品牌化。这条集约-规模-品牌发展之路,不仅鼓胀了村民的钱包,也充盈了村集体的收入。
西溪大峡谷
南轩文化园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品质,催生、吸引和促进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发展,全方位提升农业、农村产出。
宁乡市菁华铺乡的陈家桥村,以水环境质量提升和闲置土地利用为抓手,全面治理村域生产生活水域,彻底消除了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现象,因地制宜打造“一心一园二基地三屋场”,实现乡村美丽蜕变。如今,在美丽的陈家桥村,有人发展稻-虾生态种养,有人开休闲垂钓塘,有人经营农家乐餐饮,还有人做起水果种采、苗木繁育、村域环游等产业。探索建立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让农民在品质不断提升的人居环境中开展生产活动,收获因环境改善带来的新收益,是陈家桥村的成功实践。
岳麓区莲花镇桐木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因形就势,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千方百计激发优良环境的经济潜能。现在的桐木村,村道绿荫覆盖,白墙、青砖、灰瓦的村舍美观整洁,农田平整,宛如开放的园林景区。在农村环境整治成效的基础上,桐木村努力做好“旅游+”文章,打造“农业·文化”双乐园,推出了乡间休闲农业体验、南洲湖休闲山庄的假日亲子活动、开心农场的休闲生态主题园等产品,打造了莲花书栈、莲遇、枕山小院等民宿,全力做好城郊周末游。
抓好旧产业的“请出去”和新经济的“引进来”,对资源开发强度较大或对环境影响较严重的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转型升级,腾出生态环境容量,培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
长沙县江背镇近年来以生态环境保护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绿化”“智化”工程机械制造全产业链条,实现工业小镇“老树开新花”的目标。一是腾笼换鸟做“减法”。淘汰落后水泥建材产能,为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区间。严格落实企业环保检查及达标排放监测,引导企业摒弃喷涂电镀等高污染高耗能生产工艺,转型升级做精细化的全产业链条。曾享誉一时的江背镇梅花汽车,过去是做整车生产,现已转换思路,不再独立生产汽车,而是转型成为大型机械企业的中下游供应商。二是转型升级做“乘法”。镇级层面聘请专业环保队伍,为镇域内近300家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环保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环保提标。三是产城融合做“加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智能制造、物流快递等项目和企业,引导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向智能制造发展,引导水泥建材、机械制造向绿色制造发展。
宁乡市道林镇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提质扩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补短锻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内外兼修提升道林镇环境品质,生态优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新道路。道林镇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做强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双支撑”。推动镇域传统耐火材料行业企业停产34家,依法依规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关停164个工业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同时,加大对天大锅炉、鑫美矿业等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耐火材料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另一方面,紧紧围绕“振兴千年古镇,共建大美道林”的奋斗目标,围绕“乡愁、古韵、穿越、风情”4个主题,建设道林古镇,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道林书院、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微电影拍摄基地,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正在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休闲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