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近现代城市工业的发展、演变与工业遗存

2022-09-13 04:07王思静WangSijing
华中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漳州市工业区老城区

王思静 | Wang Sijing

季 宏 | Ji Hong

王 琼 | Wang Qiong

[日]青木信夫 | Aoki Nobuo

近年来许多城市开展了工业发展历程、空间布局、格局演变及现状布局等方面的研究,部分城市还利用Arcgis技术进行数据库建构和定量分析[1-14]。福建省内一些城市如福州、莆田、宁德、龙岩等,通过录入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历史信息构建数据库,探讨工业格局的演变与城市化中地理、人口、经济、交通、规划等因素的关系[15-20]。上述成果深化了我国近代城市史、工业发展史等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工业遗产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漳州元代称漳州路,明代称漳州府,位于福建省南部,北接泉州,西靠龙岩,南临汕头,东连厦门,有九龙江及其支流流经,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与厦门、泉州合称“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发区”[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漳州开始创办现代骨干工业,包括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化工、建材、制药等门类。1979年之后,漳州进行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工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2],形成制糖、罐头、纺织三大支柱工业,食品加工制造业是闽南地区仅次于厦门的第二大食品工业中心,漳州也是闽南地区第二大纺织工业中心。目前,对漳州近现代工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漳州工业结构优化、工业用地开发策略与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等[23-26]。

本文通过档案馆、工业名录普查、规划信息及网络资源,对漳州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①,继而对漳州近现代的工业布局演变展开研究,对漳州工业遗存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为漳州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漳州近代工业的萌芽(清末—1949年)

宋代漳州的传统纺织业已较为发达,清晚期出现了以铸铁为主的近代工业的萌芽,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漳州老城铸造业宝兴号为清廷造龙贡约有百尊,1858年,老城区内成立通用电器总厂,1902年,漳州大量铁器、药酒等经厦门出口。民国初年,闽南地区因外侨外资的涌入而逐渐繁荣,漳州的公共事业、粮食加工业、罐头食品业等呈现昌盛景象。1917年,漳州地区第一家火力发电厂成立,同年,蔡荣堂等创办龙溪电灯股份公司。1937年,由于经营困难,龙溪电灯股份公司被福建省建设厅接管,易名漳州电厂。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的产业从沿海转向山区,漳州电厂将发电机组内嵌龙岩,另立分厂[27]。由于闽南蔗糖出现滞销,至解放前漳州未有一家机器糖厂[28],华侨资本也未能复兴漳州的工业,漳州的重工业几近空白。这一时期,中心城区中开设的工厂主要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行业,如“胜利”等无线电行、机械杂修和机械加工坊以及锅犁业、鞭炮、打鸟硝作坊及6家肥皂厂。此外,1943年,漳州市区还成立了私营股份组织的化学工业社(表1)。

表1 建国前漳州的工业企业

新中国成立前漳州零星的工业尚无法形成工业格局,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周边区域与九龙江以南的桥南一带(图1)。漳州老城区东北部较其他区域集中更多的企业,如印刷厂、玻璃厂、供电局等,兴建于延安北路和新华北路等主要街道之上,清末工业萌芽阶段,工厂选址于老城区内的城门附近或主要街巷两侧较为常见,特别是规模不大的企业与传统手工作坊,这些工业或利用传统民居改造或重建,便捷的运输条件、充足的劳动力与产品就地销售等优势,让老城区成为自发建设的近代城市工业首选之地。漳州老城地势平坦,城市的地理位置符合中国古代城市择江建市的选址特征,对外运输方便,城中有与迎宾路相连的胜利西路,城东北侧靠近北环城路和九龙路,形成城区与外界的联系,工业企业集中这些道路附近建厂。有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或有一定污染,不得不在城外就近设厂,如龙溪电灯股份公司,就建于城外东侧的新华东路,而新华东路与当时城中等级最高的新华西路相连,除交通便利外还能降低发电成本。民国初年漳州开展的旧城旧街改造②,在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状况与街容街貌的同时,也带来商贸的繁华与人口的聚集,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工业选址于老城区及周边区域。九龙江以南的大华蜜果厂是由南洋归国的华侨创办的,辛亥革命前,曾有爱国华侨郭珍祥独资创办华祥制糖公司的先例,1932年之后,国家为控制洋糖进口提高糖入口税。大华蜜果厂远离城关,应与侨办工业促进家乡建设存在一定关系,该企业与港口联系便捷,符合近代工业选址的需求。

图1 1949年漳州的工业分布

从几处工业集中区域的分布比例来看,萌芽期的漳州工业绝大多数设厂于老城区,工业建设开始对城市的传统空间格局产生影响,并为后续工业多选址于老城区内打下基础。

2 漳州现代工业的初创与初始工业格局的形成(1950年—1969年)

2.1 漳州现代工业的初创(1950年—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的海上贸易恢复,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在漳州大部分公路修复的过程中,内河航运重新发挥作用,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此间,漳州人民贯彻执行“发展地方工业和进行对私营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以发展小型企业为主。“一五”时期,漳州市政府加大对国营企业的投资,扶持个体工商业企业走上合作化道路,漳州市造纸厂和藤器厂的兴办,结束了漳州地区没有机器造纸及家具制造的历史,食品加工制造业占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近1/4。基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1956年编制的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定为“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小城市”③。“一五”结束时,城区共创办、改扩建了14家中、小型国营工业企业。

现代工业初始期漳州没有可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业选址仍以自发建设为主,清晰可见的工业格局仍未形成,从分布情况来看,新增工业企业仍集中在老城区及周边区域与桥南(图2)。漳州老城区新增的工业企业数量约占新增企业总数的50%,工业选址也由之前聚集的东北部向城南、城西、城北方向扩散,其中老城南部新增工业企业数量最多。20世纪50年代,位于城南的延安南路、厦门路等道路改铺水泥路面,街道通行较城内其他区域更为顺畅,加之位置更靠近九龙江,使城南成为新增企业选址的首选之地,第二农具厂、羽毛球厂等企业就选址于厦门路。城外东侧平缓的地势与民国时期东城门外街巷衔接并建,或许是该阶段漳州老城周边东侧新增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多于城外其他区域的原因,加上民国时期该区域已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工业,容易形成工业区,相比城内地大价低,成为中型企业在城外优先选址之地,如新华东路的漳州市丝纱厂和第二服装厂等。与老城隔江相望的桥南一带,由中山桥与老城相连,依托中山桥与滨江港口的运输优势,这一阶段新增工业企业数量约占新增企业总数的10%,漳州市油脂厂、酒厂、制药厂、面粉厂等企业设厂于此。

图2 50年代漳州的工业布局

从工业类型的分布来看,部分相同类型的工业企业出现集中选址的现象。漳州老城内城南集中更多依赖原料或产品运输的工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制造业,如以面米磨粉制品、蔬菜水果罐头、肉类和水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工业类型。此外,这一区域与九龙江江岸北段相连,九龙江西溪干流河段有着丰富的建筑沙、海盐等资源,以采石、海盐业为主营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设厂于城中、城南,如漳州市石灰厂。老城区外的西、北仍保留农田、林地,可为城内提供竹、木等资源,因此老城中北部分布有家具制造业、纸制品制造及印刷业和纺织服装皮革毛及鞋制造业等,如漳州市毛巾厂、藤器厂等(表2)。

表2 50年代漳州新增的工业企业

该阶段漳州的工业分布呈现老城区与城外东侧区域齐头并进的趋势,并拉动城市空间向东部扩张,老城区内则出现了南重北轻的趋势,为漳州市工业格局的形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漳州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年—1969年)

1958年“大跃进”开始,漳州工业进入曲折发展期,期间糖、纸、盐仍是漳州重点发展的行业,漳州糖厂改为糖纸联合企业。“二五”时期,漳州建成投产的中大型企业包括漳州市皮鞋厂、漳州罐头厂等,巩固了50年代以来的工业门类,这些培植的工业企业日后均成为漳州的骨干企业[22]。60年代,党中央提出“三线”建设原则,漳州不在“三线”建设的范围内,长期处于国家发展的边缘[31]。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期,漳州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二五”时期在建的工程进行收尾投产,关停并转一些企业,生产开始逐步回升[30],新增了漳州市农械厂、漳州市电镀厂等金属制品业及相关行业。“三五”时期因“文化大革命”,企业陷于无政府状态,全市工业总产值大幅下降。

该阶段漳州工业基本延续上一阶段的分布,新增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及周边区域与桥南(图3),但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由老城区变为城外东部。漳州老城区新增的工业企业数量约占新增企业总数的14%,减幅明显,工业选址从上一阶段较为集中的城南转向老城东部,企业多集中在延安北路、新华北路,以及当时的城市主干道新华西路、胜利西路交叉口一带。城外东部新增的工业企业数量约占新增企业总数的26%,厂址范围东至九龙大道,北至漳华路,并呈现出向东北部地广人稀之处蔓延之势,漳州市卫生敷料厂、民政工艺塑料厂、酱油厂、内燃机配件厂等企业设立于此。1958年竣工的鹰厦铁路,对漳州老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工业选址产生了一定影响,原料与产品的运输可以不单依靠水运,老城外东北部的主干道漳华中路靠近漳厦铁路,物资运输便利,老城区内有胜利西路通过城外东侧九龙大道与漳华路相连,促使老城区内的工业多选址在与铁路联系便捷的东部区域。桥南片区则延续传统水运优势,工业选址于接近九龙江的地段,虽然新增企业数量较上一时期仅有少量提升,但工业种类逐渐增多,如漳州市造船厂、香料总厂、桥南工业区三厂供水站等(表3)。

图3 60年代漳州的工业布局

表3 60年代漳州新增的工业企业

从工业类型的分布来看,上一阶段出现的相同类型的企业呈自发集中的趋势,该阶段转向分散,如现代工业初始期老城区中新增较多的木材加工制品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在这一时期转向城外东侧发展,并较初始期增长4倍。工业发展资源受限,使老城区化学及塑料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新增数量较初始期减少70%。此外,老城区东南部水运、陆运发达,主导汽车修理的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和日用产品修理业主要设于此处。1963年国民经济政策调整后城区发展起的金属制品业多设厂于城外东侧的元光路附近,如漳州市电镀厂、轻工机械配件厂等。

曲折发展期的漳州工业在延续上一阶段工业分布的同时,老城区外东部的工业聚集特征已强势呈现,且城外东部的工业与老城区内东部的新增工业连点成面,老城区及周边区域呈现出东重西轻的态势,为城东工业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改革开放前后漳州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工业格局的形成(1970年—1985年)

3.1 70年代改革开放前漳州的工业建设(1970年—1978年)

1970年“四五”计划开始,为提升漳州制糖发展和开拓轻工出口品市场,在省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漳州罐头厂成为扩大出口产品生产能力的四厂之一。“五五”计划期间,企业生产纪律重新整顿,漳州的建设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工业企业的投资较“四五”时期增长一倍[30]。从新增工业类型来看,以轻工业为主,增长数量较多的为设备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化学及塑料制造业和造纸印刷业。

改革开放前漳州新增企业共45个,老城区22个,约占新增企业总量的一半,其他工业较为均衡的分布于城外各个方向,拉动了工业跨江向城东、城西、城北、桥南发展建设的趋势。

3.2 改革开放初期漳州的工业发展(1979年—1985年)

(1)1983年《漳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区规划

1981年,漳州市政府提出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六五”时期漳州城区建设基本按此规划实施。在工业方面,规划中确定了漳州以轻工业、纺织工业为主的食品轻纺工业的城市性质以及工业区布局,本次规划5处工业区,分别为“城东食品工业区、城西纺织工业区、城北重工业区、桥南食品工业区、草寮尾工业点”[32]。

与上阶段漳州的工业相比,城东区结合现状,在食品制造业和设备机械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规划为食品工业区。城西、城北和桥南工业区的工业类型规划较上阶段有一定差异。城西靠近九龙江支流,环境污染限制较高,因此在原有设备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规划为纺织工业区。城北工业区规划发展重工业,“五五”时期福建省煤炭工业局成立,加强对全省煤炭业的统一领导,永定及南靖完成县营煤矿建设,两地皆位于漳州市区的西北部,丰富的煤矿资源通过鹰厦铁路输送至漳州。桥南工业区在早期新增化学及塑料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工业类型的基础上规划为食品工业区,应与漳州重视食品工业发展和统筹全市工业布局有关。草寮尾新增工业点,位于战备大桥和漳州大桥之间的滨江北岸,来往交通方便,因此自50年代起便能够自发聚集少量工业设厂,出现包括纺织服装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工业类型。

此次规划,明确了先前未正式上报批准的规划内容和其食品轻纺工业城市的性质,并划分出不同工业区的主要工业类型,充分考虑了选址因素对工业类型的影响,使工业企业能够因地制宜,分区合理。

(2)改革开放初期漳州的工业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1981年,省外贸局决定下放出口商品经营权,龙溪地区设立进出口支公司,开展自营出口业务[28]。1985年,龙溪地区逐步创办一批中外合资和与华侨港澳合资的企业,如中外合资的华福来皮具有限公司、青友联合有限公司,华侨港澳合资的龙德综合企业公司等。“六五”期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成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和增加品种为目的,以制糖、罐头、造纸、日用轻工等为重点,漳州轻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设备、机械、器材、配件及其他制造业紧随其后。漳州罐头厂消化引进技术,成功仿制大罐高频焊生产线,为国家节约了外汇;漳州糖厂研究开发的精制木糖,年产1000t,全部出口[30]。

改革开放初期,新增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内的城东、城西与老城区外的城东、城北、桥南,工业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区分布大致吻合(图4)。将新增工业企业的位置落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区可知,城东食品工业区新增工业企业数量最多,占这一时期总量约70%,城北重工业区、城西纺织工业区和草寮尾工业点新增工业企业数量较少。由于区位差异,各个工业区的新增工业企业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漳州老城区城东、城西新增的工业企业数量约占新增企业总数的40%,70年代至80年代老城区道路拓宽、开辟新路,老城东南部的新增企业最为密集,如延安北路的起重机械配件厂、胜利路的毛衫厂等。钟法路闸门靠近中山桥,交通便捷,因此城西新增企业数量较上一时期有明显增长,如胜利西路的漳州市棉毯厂等。老城区外的城东、城北新增的工业企业数量约占新增企业总数的29%,部分为外资、港澳华侨合资的企业,城北火车站周边与城外东南部江岸是外商经鹰厦铁路漳州站和九龙江港口进入中心城区的必经之路,在此设厂便于外商投资。桥南的新增企业则集中于两桥之间和与战备大桥直接相连的南大道上。草寮尾工业点的新增企业数量较上一阶段仅有少量增长。

图4 1970年—1985年漳州的工业布局

从工业分布类型来看,城东工业区新增工业企业类型延续了总体规划前(1979年—1982年)的分布,多为食品加工制造业、设备机械制造业和纸制品制造及印刷业,以现有糖厂、罐头厂为主要发展企业。城北工业区重点发展重工业。城西纺织工业区在规划前发展的设备机械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基础上,新增纺织服装制造业,如漳州市芗艳时装厂等。桥南食品工业区在规划后新增了食品加工制造业,如漳州市可乐饮料厂(表4)。

表4 1970年—1985年漳州新增的工业企业

3.3 漳州80年代“大”字形工业格局的形成

经历了长期自发选址,漳州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与引导下,形成以食品制造业和设备机械制造业为主,金属制品业为辅的城东食品工业区、以设备机械制造业为主、纺织服装制造业为辅的城西纺织工业区、以设备机械制造业为主,化学及塑料制造业为辅的城北重工业区、以化学及塑料制造业为主,食品加工制造业为辅的桥南食品工业区和以化学及塑料制造业为主,金属制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为辅的草寮尾工业点。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逐渐呈现围绕老城区东南侧,沿东、西、南、北、东南5个方向,向城外较平缓的地带延伸的“大”字形工业格局。

4 漳州工业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漳州许多企业由于技术落后逐渐被淘汰,绝大多数小型企业已无工业遗存。笔者对漳州市中心城区(芗城区)的工业遗存进行调查后发现,多数得以保存下来的企业本身规模较大或产品质量过硬,且经过改革后能继续进行生产,如漳州市自来水公司、漳州糖厂、漳州茶厂等;有部分企业虽已停产,但厂房保留下来,如漳州市糖果糕饼厂;其余企业经历搬迁或停产后,已无历史遗存,如漳州市饲料工业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漳州中心城区工业遗存总计约16处,工业遗存的分布现状参看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内工业遗存约占总数的1/3,多集中在新华西路和延安北路,老城区外的工业遗存多位于主要道路、铁路和九龙江附近(表5)。

图5 芗城区现状工业企业布局图

表5 漳州工业遗存一览表

基于漳州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分析与工业遗存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漳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实质性工作:

一是漳州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漳州的工业遗存中有多项技术在全国领先,具有重要科技价值,如片仔癀药业、轴承制造业、香料制造业等,如何将这些遗存认定为法定遗产加以保护,并确保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在被认定前不被拆除。这一工作可以与目前福建各市组织完成的全域范围内建成年代50年以上,或虽不满50年但有特定价值意义建筑的普查、登记,依据《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对工业遗产的列入条件④,公布一批符合条件的工业遗存。

另一方面,合理定位工业遗存的使用功能。改变只有建设是发展的观念,明确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尝试文创园模式保护活化部分工业遗存。2016年,漳州已成功打造牛庄文创园,但纵观漳州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类似的文创园区数量还是远远不足,早在2012年,福建省就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办法,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⑤,利用一般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不仅符合文化产业的定位,也符合住建部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要求⑥,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绿色低碳的更新模式。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根据1962年、1982年相关地图集及工业普查名录信息与文献资料整理绘制。

注释

① 本文关于漳州市的工业企业历史信息的采集主要来源如下:一,福建省档案馆;二,工业普查与相关文献,《福建省漳州地区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1986年),记录在册的漳州市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总计231处,其余工业企业信息从《福建近代产业史》、《话说漳州》、《福建省志·轻工业志》、《漳州市志1》等补充;三,地图[审图号GS(2016]01-119],明万历漳州古城地图,1950年漳州市区及近郊全图,1962年漳州市地图,1982年漳州市地图;四,网络资源,福建省图书馆新方志网等。

② 民国7年(1918年)援闽粤军陈烔明部驻漳州,拆除古城墙垣,沿街建骑楼式铺面,以城墙石料铺砌街道路面,城内城外共有35条街道改建拓宽。

③ 据《漳州市志》记载,1956年,漳州市根据古城状况和城市发展实际,编制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60年、1963年、1975年先后修订,但都未正式上报批准。

④ 《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指出“……(传统风貌建筑)包括古厝城楼、骑楼、土楼寨堡、廊桥古道、店铺作坊、文庙书院、厂房码头以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列入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名录的工业建筑遗产的条件为“在当地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

⑤ 2013至2014年福建省出台多份文件,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文化贸易发展,推动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16至2017年,制定《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海峡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福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出台基金扶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⑥ 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严管大拆大建,加强修缮改造,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

猜你喜欢
漳州市工业区老城区
驼峰挂瀑
印 玺
日出老城
首创“巧妇贷”漳州市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