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洋,马云华
把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简单地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为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两个部分,那么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则更加艰巨。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①光明日报评论员:《改善农村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18-02/06/content_27591798.htm,发表时间2018年2月6日。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发表时间2008年12月13日。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到2035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③《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光明日报》2020年12月30日第1版。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艺术乡建近年来逐渐兴起,这为农村的进步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之一,事实上成为一个少不了也绕不开的话题。
乡村振兴是中央和国务院2018年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这份规划里,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5点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村建设的6个重要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规划还提出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是两个“加快”——“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三个“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随后,各省也相继出台了省级的乡村振兴规划。202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乡村振兴提高到了法律层面,使乡村振兴事业有了法律的保障。
乡村振兴的建设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落实和延续。农村建设同样要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所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同时也是乡村政治、乡村社会、乡村生态文明、乡村文化等各方面的振兴。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人大报告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提出要以五大振兴为具体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五大振兴即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对应的是乡村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过程中乡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解放思想、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于村民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伟大举措。”①范建华、秦会多:《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第86页。
在具体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是灵魂。与城市一样,农村的文化建设可以为上述五大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把农村的文化建设做好了,农民们拥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因为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比城市相对低,所以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补的短板更多,面临的任务更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文化艺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使当代农村文化艺术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艺术乡建的内容是什么?这是首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人认为艺术乡建是某种当地艺术类型的复兴和振兴,有人理解为是乡村环境的美化和艺术元素的植入,有人理解为是文化艺术活动的推广。正如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视角,艺术乡建也同样有广义视角和狭义视角之分。
广义视角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视角的文化,是指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知识等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讨论艺术乡建时,要从狭义的文化着手,但要从广义的文化着眼。
“从狭义的文化着手”,即要从某个具体的艺术形式、某个具体的项目着手,那是可以“立竿见影”取得实效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又不能止步于此,要以育人塑村为目的,通过借助某种或一系列艺术手段和艺术内容的建设,培育和形成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最终达到培养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而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艺术乡建、繁荣乡村艺术,可以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增色添彩。
但艺术乡建的目的还不止于具体的项目或活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和巩固价值观,这是由文化的属性和内在逻辑决定的,是从广义的文化着眼的逻辑起点。因为文化是人们在自我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所采取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引发的结果。这里面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思想观念,即我们常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层,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和源头。它决定了人们一切行为的必然性。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观念来自祖先的传统,也来自当代的实践。群体(或个体)的观念一旦形成,便开始对这个群体(或个体)起到“航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成为该群体(或个体)“做什么”“怎么做”的规范。群体中的全部个体,都会按照既有的观念去行动。第二,是行为,即群体(或个体)按照观念进行的全部活动。这是文化的中间层。这全部的行为,都是按照观念设定的,在观念的指引下,有组织或者按秩序地采取的行动。第三,是行为所引发或产生的结果。群体(或个体)的行为,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文化的最外层,一般是物化的层面,表现为劳动产品、生活用品、艺术作品等固化的物质形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观念是指导行为的,但观念是来自物质和实践的,我们开展艺术乡建,目的就是通过对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的建设,对观念层面形成影响,以达到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所以,开展艺术乡建,终极目的是促进乡村振兴、促使农民综合素质提升,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促成农村融入现代文明,“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①季中扬、康泽楠:《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9年第2期,第99页。
艺术乡建其实就是文化建设。是通过某项目或者某方面的建设,弘扬和重塑农村的精神生活。因此,在艺术乡建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注重乡村的物质文明建设。要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培育和巩固精神文明建设。从建设的过程来看,艺术乡建往往是从狭义的文化入手的,包括艺术元素植入乡村建设、乡村的景观设计、乡村传统艺术的活化利用、乡村艺术活动组织等与艺术相关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国家的相关标准展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指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标准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7个小项。艺术乡建应该紧紧围绕上述7个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资源和现实需求,有所拓展和延伸。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从创意设计产业、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8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也给艺术乡建指明了新的方向,划定了明确的路径和范围。
做好艺术乡建工作,必须解决好“谁来建”“如何建”等问题。这两个问题回答好了,艺术乡建才有可能成功。这里只谈两个问题,前提是艺术乡建目的已经明确,即“为谁建”“为什么建”的问题已经解决,即为了乡村振兴,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这个前提已经清晰的情况下,“谁来建”“如何建”就是实践层面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艺术乡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介入乡建的艺术家和当地干部群众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乡建工作是由双方协商、共同规划设计的结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主次之分,即主意主要靠谁拿、方案主要由谁出。因此,按照主体的主要角色划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或者说两种主体。
一是以当地人为主体。当地人指农村的居民,其中起决策作用的是当地的基层干部。基层干部也可能征求群众代表的意见,也会听取乡建艺术家的意见,也有可能咨询第三方意见。但在决策过程中,当地干部起主导作用、决策作用。介入乡建的艺术家充当“施工方”的角色,按照当地干部决策的方案实施。如云南西双版纳曼掌“文化农庄”。2014年7月,原云南省文化厅确定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民小组作为全省“文化农庄”试点,采取“内部挖掘”和“请进来”的方式,将傣族织锦、傣族高升、贝叶经制作、傣族慢轮制陶、傣族象脚鼓制作、傣族烧酒、傣族竹编、傣族纸伞制作、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傣族传统服装制作、傣族制糖、傣族传统制茶、傣族银器制作、傣族传统乐器制作、傣族“章哈”、傣族剪纸、傣族传统武术、傣族传统民俗18项傣族传统的技艺和文化、艺术项目集中展示呈现出来,既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促成了当地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当地群众、当地文化艺术内容始终是主角,上级政府部门主要是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也根据需要选择一些艺术家进入,打造当地的艺术活动项目,改进和完善当地的环境设计。
二是以乡建艺术家为主体。当地干部虽然把握决策权,但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乡建艺术家的意见。乡建艺术家虽然会进行广泛的调研,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提出的方案也必须经过当地干部同意,但整个过程中,设计方案实际是由艺术家主导的。目前的乡建实践中,这种情况居多。体表性的项目如欧宁和左靖打造的安徽省黟县碧山村、渠岩设计建设的山西省和顺县许村、王澍设计建设的浙江省富阳区文村、林正碌做的福建省屏南县漈下村等。这类项目由艺术家个体(或项目团队)主导,通过改造乡村空间,将农村原本用作生产、生活的空间改变成供外来游客审美、休憩、娱乐的空间。在实际工作中,乡建艺术家的主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的6个“主体”,基本覆盖了目前介入艺术乡建的主体形态。“创意设计赋能”的主体是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演出产业赋能”的主体是各类演出机构;“音乐产业赋能”的主体是音乐工作者和各类音乐组织;“美术产业赋能”的主体是美术工作者;“手工艺赋能”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数字文化赋能”的主体是数字文化企业。
以上两种情况,各有利弊。第一种情况,能够充分体现当地人的意愿,但不一定能够充分体现艺术特色,系统性较强但艺术性较弱。第二种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艺术家个人或团体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充分突出艺术特色和效果,但在结合当地实际方面不一定充分和到位,与当地群众的目标利益容易发生冲突,产生“艺术体系对乡村文化的遮蔽和控制”“艺术家的想象与乡民的认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多介入式艺术乡建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①孟凡行、康泽楠:《从介入到融和: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9期,第14—15页。等问题。“我们居高临下,想要灌输乡村和村民我们的主观意识,尽管愿望是好的,初衷是善良的,但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一旦和乡村主体诉求产生矛盾,可能受挫的还是外来者自己。”②渠岩、王长百:《许村,艺术乡建的中国现场》,《时代建筑》2015年第3期,第48页。
较理想的状态是,双方密切配合,相互充分尊重和理解,朝着共同达成的目标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正如郭永平所说的那样,“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只有采取整体性的视角,秉持乡建者和民众之间互为主体性的关系,构筑多元行动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营造路径,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的发展活力,最终实现诗意的栖居与乡村的永续发展。”①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实践与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29页。但这个理想的状态也正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局面。现实状况往往是双方甚至多方边协调、边沟通,在相互妥协中艰难前行。
顾名思义,艺术乡建就是在乡村开展艺术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有外来力量或者是艺术事项的介入。艺术介入是乡村振兴中一个成效比较明显的办法。但艺术的种类较多,使得介入的方式也很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的“数字文化赋能”“音乐产业赋能”“美术产业赋能”“创意设计赋能”“演出产业赋能”“手工艺赋能”等途径,不仅覆盖了主要艺术类型,而且着眼于产业化的规模发展。通过“数字文化赋能”,可以大力创作和广泛传播展现农村田园风光、特色文化、民间技艺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塑造农村地域品牌形象,带动农村特色产品销售。通过“音乐产业赋能”,可以对农村传统音乐进行新的创编,帮助农村因地制宜进行传统乐器制造,以及帮助农村组织音乐节、音乐会等特色项目。通过“美术产业赋能”,可以达到提升农村美术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升农民美术人才的创作水平,挖掘当地传统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并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塑造农村的形象视觉符号。通过“创意设计赋能”,能够为农村各类组织和农户提供创意设计服务,通过艺术设计提升农村产品的影响力,提升农村经济的附加值。通过“演出产业赋能”,便于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演出项目,将农村的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传统体育等业态打造成可以演出表演的项目,丰富当地的艺术活动。通过“手工艺赋能”,可以带动农民弘扬和改进手工艺制作,例如传统的纺染织绣、石木雕刻、金属锻造、建筑营造等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事实上,上述这些“赋能”形式,在过去的艺术乡建实践中都有运用,有些还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曼掌“文化农庄”开展的18项建设内容,包括了傣族所有传统制作技艺、民间美术、说唱艺术和传统风俗。渠岩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坊开展的“青田范式”,内容包括了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礼俗、教育、生态、农作、民艺9大方面。此外,还有空间设计师郭建华对青田的四栋闲置老宅进行修缮改造、活化利用,民谣歌手赵勤用演唱会的方式与村民互动,苍鑫、刘智峰、吴高钟等艺术家与青田村民共同组成艺术龙舟队等等。②参见刘姝曼《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乡建的“多重主体性”——以“青田范式”为例》,《民族艺术》2020年第6期。所以具体到某个特定的乡村,艺术乡建要建什么,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根据艺术家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别、介入主体的不同、艺术形式多样、艺术手法的差异,艺术乡建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别,可谓村村不同、寨寨有别、千姿百态。
总体来说,只要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要求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艺术乡建,结合实际对总体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能够产生支撑作用的,都是可以做的。中国农村的历史形态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农村文化建设和艺术乡建也必定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只要是依据当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着眼未来发展、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艺术乡建方案,就是当地最优的方案。
既然文化是一个由观念—行为—物化成果共同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生态,乡村文化建设就要考虑到目标乡村的思想观念、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等各个方面。要将乡村群众的观念培育、行为规范、环境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起来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盲目尊崇和盲目否定当地的固有观念、武断地照搬城市的现成做法都是不可行的。要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要认识到乡村的意识形态是千百年农村生活的积淀,是农民在特定环境下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不是通过简单化的说教或者理论灌输就可以朝夕之间轻易改变的。也要认识到乡村现有一切物质形态都包含着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开展艺术乡建的时候,要深入挖掘建筑、器物后面的思想观念,将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部分充分展示出来。在构建建筑物或者构建景观时,也要充分考虑上述这些关系,否则新建的只会是一个空壳,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生命力”的器物。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艺术乡建、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精神的引领塑造,还包括对形成观念、塑造精神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对负载观念、精神的器物、行为、制度的完善,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尊重和顺应。”①吴礼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社会科学动态》2020年第10期,第41页。
艺术乡建为了谁?艺术乡建谁来做?自从有了艺术乡建的实践以来,理论家一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由于艺术乡建现场的数量众多而个体差异巨大,所以这个问题总难有统一而明晰的回答。甚至有学者以“谁的艺术乡建?”②参见缑梦媛、张译丹《谁的艺术乡建?》,《美术观察》2019年第1期。为题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与本地群众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实条件上都存在着鸿沟。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他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艺术乡建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和其他利益。而部分介入者所追求的却是自己的艺术观念的实现。实践证明,那些违背了村民意愿的项目,即使开始做得较好,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碧山计划中的区隔问题”“许村计划中启蒙的退让”③参见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实践与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过去艺术乡建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成功的艺术乡建项目,处理好村民与介入者的关系特别重要。在实施艺术乡建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以村民为主,充分尊重当地干部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项目,才能够持久开展。
艺术乡建只能结合乡村实际推进。艺术乡建说到底是乡村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乡村现实和未来的问题,所以要紧扣乡村的实际情况展开。
首先是要深入挖掘和弘扬文化传统。保护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的“各美其美”,不仅是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而且是一切保护的先决条件。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深入挖掘和弘扬乡村的传统文化,切实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促其发展的良策。说到底,农村居民才是农村传统“活过来”并“活下去”的基础性力量。如果离开了传统,离开了当地实际,那样的艺术乡建只能是无源之池、无根之苗,是不能长久的。“不少游离于乡村文化肌理乃至村规民俗的艺术介入并没有改善乡村的文化景观,反而加剧了城市文化对乡村的样式移植和思想‘绑架’。”④徐明松:《地方重塑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以及艺术乡建》,《上海艺术评论》2021年第4期,第65页。
其次是要着眼现代化建设。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要将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管理理念等引入农业,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①李嘉铭:《“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1/content_5673082.htm,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在这种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所有举措,都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向农村开展送理论、送文明、送服务、送人才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乡村村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活力。因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是乡土中国阶段的乡土重建,也不是快速城市化的以城统乡,而是城乡互动、价值共享下的乡村活化与乡村复兴。”②胡娜:《从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发展看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100页。
统筹城乡文化艺术一体化发展,是全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是两种文明形态和社会文化体系。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同时提出了两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需求。”③胡惠林:《城乡文明融合互鉴:构建中国乡村文化治理新发展格局》,《治理研究》2021年第5期,第86页。中国多数乡村历史上以农牧业为主,几千年来形成了深厚的农业社会传统。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被迅速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以城市文化为中心、乡村文化边缘化的城乡文化二元结构。”④范建华、秦会多:《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第92页。但这种二元结构在现代化进程面前显得极为不协调。新时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城镇化进一步提速,实施了农村的教育改革、医疗保障改革等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特别是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革命性工程,快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互联网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时空间隔,让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同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户籍转移自由,消除了城市和农村的身份区别,彻底改变了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革给中国传统社会与乡村建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要求和适应的压力。
当前国家层面推进的区域整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将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空间组织更加紧凑的城市网群。一些城市群依托其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将最终建成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势必带动相关区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预见,随着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必将消失。在这个背景下,艺术乡建就要更加紧扣社会发展的脉络,紧随城乡融合的趋势、紧扣现代化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展开。
乡村文化建设包括多个方面,艺术乡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艺术乡建又是和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所以在开展艺术乡建的时候,一定要统筹处理好艺术乡建与乡村其他方面建设的关系,多位一体、多轮同轴协同推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艺术乡建只有融入整体的乡村振兴之中,才能起到作用。“在艺术与乡村的关系结构中,艺术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也需要被重新认知。”⑤胡娜:《从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发展看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96页。在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意义需要被放置在社会整体发展的结构框架之中,在明确艺术乡建的价值逻辑、艺术家的身份定位、对乡村传统的立场以及与农村的融合等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发挥艺术社会功能的多元价值形式。艺术乡建的内容和方式,也只有参与的主体和团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瞄准现代化的大方向,因地制宜,不断发挥创新创造精神,才能取得实际成效,最终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