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倩 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
洛阳海神乐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曲调悠扬缓慢,旋律平静,极具古典神韵。天子所享用的音乐民间俗称“海神乐”,因此“海神乐”便作为宫廷宴乐流传至今。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的除了诸候将相外还有四海之神,为了配合祭海便产生了海神乐,并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又因洛阳是周朝之都,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所以又叫洛阳海神乐。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继承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建立了专门演奏海神乐的乐队,于是就产生了正式的祭祀海神的音乐,海神乐也是宫廷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礼乐之一,从唐朝开始,宫廷乐走入了繁盛时期。
起初海神乐是只在宫廷内聆听不外传的宫廷宴乐,后因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大功,钦赐宫廷乐让其享用安享晚年,锁在深宫的宫廷乐才得以传入民间,也因此郭氏与海神乐有了不解之缘。因海神乐与龙有关,古代人靠天吃饭,希望龙王降雨使粮食丰收,便盖了很多寺庙,供奉设祭坛敬拜成了民间习俗,而专门用来祭祀的海神乐便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民间音乐。因洛阳是海神乐最早的发源地,并且有郭氏后人定居于此,于是在洛阳周边地区极具影响力,郭氏家族世代相传。一直到2007年3 月列入了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走出了河南,且很多音乐学者和知识分子都慕名而来,参与研究调查,为振兴洛阳地方经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及传承古代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神乐自隋唐时期传入民间盛行一时,在礼乐制度的维护下有专门的乐人演奏,深受民间喜爱,人尽皆知,朝朝相传,并且发展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东自郑州西至陕县的河洛交流两岸城乡,海神乐在这一带非常流行,有几百家的海神社团。最有名的两个地区就是洛阳和郑州的“海神社”,洛阳龙门东西一二百里内几乎村村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海神社”,偃师怀庙会、龙门、关帝冢正月十三大会,都有业余艺人参加吹奏,多至几百人,分几十处演奏。
古景花村海神乐更是繁荣,宋朝时期郭氏有位擅长音律的后人定居洛水之南古景花村,将海神乐也带入这里,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于是这里的村民文化素质很高,很多人会识谱,专业程度相对高,还有的郭氏后人会自己制作乐器,这是其他海神社团所不及的,所以古景花村海神社团在建国前就久负盛名,发展得更为完善,是海神社团的领头军。
洛阳海神乐自唐代受封给郭子仪后,便在其后代之中沿袭继承,到目前为止共有十一代传人:第一代传人郭怀远(1557)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二代传人郭允治(1611)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三代传人郭大庚(1651)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四代传人郭银桂(1705)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五代传人郭自珍(1749)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六代传人郭恩礼(1782)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七代传人为郭水敬(1820)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八代传人为郭永修(1857)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九代传人为郭高山(1893)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十代传人为郭红运(1939)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第十一代传人为郭治会(1971)男,居住地洛龙区楼村。
在当时封建时期,海神乐的传承实行的是“传男不传女”的规则,只在自己家族内承袭,但是时代在发展,这种观念已经被摒弃了,现在学习海神乐没有性别之分。海神乐的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乐器的制作与吹奏传承:在海神乐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奏乐器叫做管子,俗称篦篥,本起源于古代波斯,传入中原后经过变化发展,现在的管子是郭氏家族自制,材质是内锡外铜,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呈上粗下细的形状,管身的长短粗细以及管身上所钻的音孔大小和间距都很有讲究,现在的管子将原有的五音改为了七音,由前七后一的顺序排列,可以演奏两个八度又六个音,吹奏起来变化多端,声音洪亮,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领导力,而且海神社团演奏的乐器都是自制自用。二是“笙”,笙是方形14 苗笙和圆形17 苗笙,也是郭氏研制,其音质洪亮优美,是将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加入了竹制簧片,使用传统的制作方法,以本土出产为原料,选用斑竹或紫竹,全手工制作,经过时代发展,材质发生了变化,由竹制到木制又改到了铜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主要流行的类型是14 簧、17 簧。
海神乐谱的传承:海神乐自古使用的记谱方式是工尺谱,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来表示音高和唱名,由于工尺谱不易学习记谱,跟不上现在的时代发展,所以现在都改为简谱。
曲牌共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音乐曲牌,如《清泉歌》《朝阳歌》《观山月》等;二是宗教音乐曲牌,如《五圣佛》《三上香》等;三是源于民间的器乐曲牌,如《狮子滚绣球》《剪剪花》《菠菜叶》等;曲牌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朝拜礼乐和现代音乐曲牌。以前的曲谱没有过多的专门记载,基本是口口相传,系统记载的谱子并不多,也正是由于民间有很多记得海神乐音调的人,才拯救了很多曲谱。现如今的200 多首曲谱,是由郭红运先生等人收集起来的,收集了11 个村庄或者公社的谱子。比较正统的就是由洛阳市政工程处张根有先生传承下来的海神乐工尺谱曲,有13首。海神乐的曲式都是单段式,并且是重复的两段式,乐句是“小短句”,旋律进行有“重复”“合尾换头”“合头换尾”“鱼咬尾”四种。海神乐的乐谱结构完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音乐文化,也是代代传承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
代表人物:郭高山先生是海神乐第九代传人,他比较难得地承继了制作笙和管的技能,海神社的乐器大都是他自己制作,并且还可以演奏海神乐曲,现存的传承人都是受他教诲。继承人郭宝石自幼随其上辈郭高山学习,并熟练地掌握笙的制作技艺,目前可以制作笙和笛的继承人仅剩郭宝石一人。现在的核心传承人,同时也是海神社的领导人郭红运,其已是古稀之年80 多岁高龄,他继承了伯父郭高山制作管子的技术,是全面完整系统地制作演奏管子的传承人,搜集了古乐曲将近200 首,带领着团队练习排练,并演出海神乐。
海神社团经历了兴起、没落、重建,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建国前,洛阳百里附近就已经存在一百多家海神社,较大的村庄都有海神社团,经历了时代轮回,到建国初就只剩十余家海神社还在活跃了,解放初,郭高山先生又建立了海神社,教习学生工尺谱古曲,技艺高超,实力雄厚,成为当地有名的海神社团,为海神社的延续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海神乐彻底停止活动,销声匿迹,辉煌的历史过去了,到现在都很少有人接触海神乐。
海神社团新的转折点在2003 年,郭氏第十代传人郭红运先生从事教师工作40 年,退休回到家乡后与原籍也是楼村的河南艺术研究院著名戏剧评论家郭光宇相遇,海神乐成为了两人谈论的话题,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复兴海神乐,当时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振兴,文化发展多样化,更多的传统音乐被大家进行翻新创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也是复兴海神乐的好时机。在郭光宇的指引帮助,以及同村好友的协同下,郭红运开始搜集、整理散落在各地的不同类型的海神乐曲谱,宣传发动重新组织了有演奏功底的村民,初期社团的成员都是本村人,当年的5月正式组成了拥有30 余人的海神社团。
社团建立后有两个重要任务,第一是搜集曲谱,第二是排练。走上正轨后,组织社团人员参加各项活动,从而振兴海神乐,这件事就成了郭红运退休后的任务。在郭红运的领导、政府的支持、社团成员的付出下,才有了现在的古景花村海神社团,才使一个濒危的民间乐社逐渐复兴。
经过笔者的实地探访,现如今的海神社坐落于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又名“洛阳海神乐传习所”,这就表明有两种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演奏排练场地,还用来给想要学习了解海神乐的人提供一个系统详细的介绍,并且可以供人参观。在一间门面房的二楼,外部设有海神乐的宣传学习海报和海神乐的基本常识普及;社团内部设有简单的办公区、会客区、排练区以及展览区;柜子里面摆放了各类自制乐器的样品和传统的手抄工尺谱乐谱。
社团内演出人员和后勤人员现有50 余人,工作内容和乐器种类的分工非常明确。
管乐器:管子的人员有6 个,其次是笛子和笙的乐手,笙有10 位左右,笛子有8 位。
弦乐器:二胡、古筝、琵琶、阮,演奏乐手共10 余位。
打击乐器:云锣、云板、三弦、碰铃,分别只有一位乐手。排鼓、打击乐和铙、镲、锣,有30 余位演奏人员。
仪仗类:社旗、门旗、龙旗、凤旗、麒麟旗、太极图旗、令旗、清道旗、黄罗伞、马号等。根据不同的场合配备不同的旗帜,没有特定的人员。
管子是海神乐中的主奏乐器,由郭氏一族演奏,主要是郭红运、郭治会、郭志超、郭集峰等人,其中弦乐器中二胡演奏家魏本立是一名优秀的国家级音乐工作者,在社团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打击乐器(云锣、云板、三弦、碰铃)不是主旋律乐器,所以占比较少,只有一位乐手;排鼓、铙、镲、锣等乐器难度小,且是大型活动中凸显气势、营造氛围不可缺少的乐器,所以需要的量比较多;仪仗因为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所以人员配置相对随意。
海神社团现如今曲谱有200 多首,保留最完善的正统工尺曲谱有13 首,分别是《三柱香》《青天歌》《孟姜女哭长城》《道士看门》《小乔哭周》《八仙过海》《苏武牧羊》《八仙祝寿》《八仙醉酒》《四字满洲》《肚疼歌》《三上香》《三稳神》;常演曲谱有:《嵩乐调》《鲜花开》《剪剪花》《大桃红》《柳月琴》《孔子笑颜回》等10 多首;还有祭拜礼仪乐:《八板》《太极韵》《中堂赞》;宫廷礼乐、朝拜礼乐,还会演奏一些现代曲子,例如《女儿情》,使海神乐更加多元化,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
目前洛阳海神社的规模配置完善周到,乐器的种类数量都符合一个社团该有的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村民和郭红运社长,以及乡镇对于海神社的支持,并且负责教学、主持、导演、设计的人员都是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河南各大协会的会员占80%,专业程度一流,有他们的指导,确保了海神社团的快速进步和每一场顺利演出。
海神社团有如今的演出效果,自然离不开社团成员平日的练习与排练,他们每周一次固定的排练时间,如有活动会根据曲目进度增加排练次数,社团内有一本专门的签到本和点名册,记录每个乐器人员的到场情况,在每年的农忙之时,村民们白天收粮晚上排练,农忙过后便按照固定的时间定期排练。有计划、有分工的排练乐曲,热情极高。建团时海神社传习所还没有建立,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村民便纷纷为海神社提供排练场地,还把自己家里的祖传乐器给海神社团人员排练使用,闲暇之余搜集与海神乐有关的曲谱,查询相应的历史资料,丰富海神社曲谱。曲子分为两个声部,只有中音部和低音部,有专门负责一类乐器的专业比较好的乐手,排练时不分声部都聚集在一块排练探讨,其中一些老师,例如二胡演奏家魏本立也会参加排练。仪仗队平时不需要过多排练,只有在需要结合曲子的时候才会统一挑时间进行走位和队形训练,确保良好的演出效果。
任何一个曲目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和全体人员的良好配合,才能够保证专业的演奏,才能使海神社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得到快速发展,能够熟练演奏的曲子从刚开始的几首到十几首再到二十几首,成员的演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专业程度增长很快。
海神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坐乐适用于室内和舞台表演,由吹管乐器(篦篥、笛、笙)、弦乐器(古筝、二胡)等旋律性强的主要乐器和小件的打击乐器演奏,突出主旋律优雅动听,常演奏的坐乐曲目有《柳月琴》《青天歌》《八仙祝寿》等。
行乐就是边走边吹奏,适用于庙会、大型庆典、观礼台前行进的场合,以吹奏乐为主,除了日常的主乐器外,还会添加很多大件的乐器,如鼓、锣、镲这些打击乐器,但是这些乐器不演奏主旋律,只起节拍伴奏及间接活跃气氛的作用,并且行乐需要社团人员全数出动撑场面,体现出乐团的实力与气势,行乐时锣鼓喧天,阵容强大,热闹非凡,适用于行乐的曲目有《步步高》《爬天桥》。
海神乐演奏时又可以分为文场、武场、仪仗三个排列,文场指的是只有旋律性较强的演奏乐器队伍,旋律悠扬动听、古韵萦绕。武场则是“兴师动众”,都是打击乐器,旋律性不强,但是气势很足,适合营造氛围。仪仗是举各种旗帜的队伍,仪式感较强,众多旗帜飘扬,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演奏的场合分为三大类:庆典类、祭祀类、教仪类、歌谣类。海神乐不接婚丧嫁娶的商业性质演出,只参加民风民俗活动,比如庙会、牡丹节、政府的庆典仪式、颁奖仪式、节目录制,还有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以及当地的文化交流活动。
海神乐的演出同其他的祭祀音乐有所不同,不依附佛家、道教,从宫廷流入民间后便由民间艺人跟随时代创新改造曲目和演奏形式,是真正的民俗音乐文化。演奏风格典雅大气,乐手的装束极具皇家风格,宽袍广袖,色彩艳丽,引人眼球,演出时正襟危坐,庄严肃穆,旋律也缓和优雅,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海神社团的所有人员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海神乐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不仅是“村宝”,更是我们的“市宝”,希望海神社团可以走向更大的舞台,有更好的平台展示海神乐。
海神乐作为一个被抢救回来的曲种,面临的困境是一个接一个的,从最初的建立,郭红运社长和海神社员就突破了资金、场地、乐器、服装、道具、乐谱等困难,经过各种努力,才使海神乐走到如今的轨道,但是海神社团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离一个成熟的音乐社团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有不可忽视的不足:
第一,专业程度不够,组建的时候为了方便演出排练,海神社团的社员基本都是本村人,年龄偏大,也不是专业的音乐学者,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只是自己比较热爱,整个社团的成员音乐素质相对较低,排练学习的效率比较低,所以组织专业的团队学习演奏海神乐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够好的。
第二,需要将年轻血液注入海神乐,使海神乐焕发活力,乐社里面50 多岁的人占据绝大多数,郭红运社长都已经80 岁了,身体和文化素养影响,很多东西没有办法顺利进行,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最好是可以走进专业的音乐院校里面,这有利于海神乐的发展。
第三,需要创新发展,单纯的乐器演奏已经不太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海神乐只有乐器谱子,没有歌词,也没有结合舞蹈,音乐形式过于单调,需要专业人士为海神乐做出具体的规划和创新,结合歌舞会更加符合唐代宫廷音乐的特点,让海神乐全新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第四,交流学习不够,要开阔社团人员的眼界,丰富大家的审美,借鉴优秀的音乐社团创新点和管理模式,也要汲取其他民俗音乐文化的优点,学习优秀社团的精神面貌,激发自己的信心,让海神社团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承认。
第五,知名度还太低,音乐形式过于小众化,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海神乐,甚至洛阳本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据了解,海神社团曾经尝试过开设各种媒体账号用来宣传海神乐,例如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这些社交平台,但是由于没有专人管理,也没有文案编辑与视频剪辑,所以没有什么宣传效果。
这些都是海神社目前面临的困境,它目前还是有面临消失的风险,郭红运每次提起来都会忧心忡忡,如果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那么相信海神社团一定可以惊艳到我们。
洛阳海神乐的发展是坎坷的,也是必然的,它是洛阳古代文化积淀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分析“海神社团”的现有状态和规模,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团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感受到这种音乐文化的魅力。从海神社团的建立来看,郭氏一族对于海神乐的坚持和热爱是印到骨子里的东西,制作和吹奏乐器的传承可以发扬光大,管子、笙是海神社团的代表,是郭氏传承的一大要素。海神社团的成员大多都是楼村淳朴的农民,他们对于海神乐的热爱是纯粹的,排练时也是有规有矩。本文着重分析了海神社团的规模配置、排练演奏,突出展现了海神社团各方面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突出地方的音乐特征都有比较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