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卢西安·弗洛伊德后期笔触与肌理的探究

2022-09-13 13:40赵佳宁苏州科技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6期
关键词:笔触画法肌理

赵佳宁 苏州科技大学

一、油画笔触和肌理的发展

在油画这种跨越历史的艺术门类中,笔触是油画家们不可轻视的对象。它是画家们作画时必不可少的画面构成,也可以说是塑造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任何图像的绘制都是依赖某种痕迹的笔触来完成的。画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而在传达的过程中,笔触作为诠释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画家在作画时,运笔时而随性,时而刻意,他们会借助颜料的厚薄程度、调和剂的用量,以及笔刷的选择又或是运笔的快慢等等,表现出笔触的偶然性与随意性。可以说油画笔触是画家对生活与自然的一种直观外在表现形式,它与画面的内在精神相辅相成,有着独特的趣味性与表现力,也是同画面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肌理是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慢慢被人们重视,画家寻找不同的油画材料,并使用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和工具在画布上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大量令人赞叹的肌理效果,让观众领略到不同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的风采。不同的纹路与质地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当然,每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油画表现方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探究,笔触和肌理的形态也渐渐地丰富多彩,这也体现出画家不同的审美品味和艺术趣味。

油画历史纵横百年,油画语言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不仅包括我们常说的色彩、造型和构图,也包含着笔触、肌理和情感因素等等。油画笔触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油画的发展。美术史研究表明,西方艺术史中的早期画家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关注笔触的运用,而更看重物体明暗变化和色彩,15 世纪扬·凡艾克的作品《根特祭坛画》被认为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其拥有精细的草稿、过于隐晦的笔触,绘画时用透明油料调色,对画面多次罩染,也就是最初的透明画法,这种画法一直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直到18 世纪画派纷呈,画家手法各异,但是大部分画家还是以多层画法为主,也就是古典透明化法,又叫间接画法。但是从17 世纪画家鲁本斯的画中可以看到,鲁本斯已经开始注意到笔触的生动性,他不在运用细致的画法去描绘人物面孔和头发,画面出现了大胆的笔触。与他同时代的荷兰画家哈尔斯也运用了直接画法,画面中使用生动随性的笔触,使得人物肖像栩栩如生。17 世纪的大师维拉斯贵兹运用直接画法作画,创造了“笔法分割”的绘画方式,使色彩和构造在一笔中解决,这就非常考验画家的调色以及造型功底。在直接画法中,不得不提的就是17 世纪西班牙画家戈雅,从其作品中看出画家用笔酣畅淋漓,颇有几分中国写意画的味道。19 世纪出现的外光派,又称印象派,比如其中的马奈、莫奈等人,他们的笔触相比较哈尔斯、维拉斯贵兹、戈雅等有了更加随意的笔触。这些画家认为风景就应该就地画成,必须考虑全面效果,减少细节描绘,迅速下笔;也不再采用多层覆盖的绘画方式,换软毛为硬毛笔,这样能够更好地承载颜料,描绘的物体外轮廓变得极为模糊不清,画面中充满“混乱”的笔触,使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变得更加生动。19 世纪由于摄影术的出现,绘画不再带有功利主义,虽然这对画家的地位有所打击,但是不得不说它大大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后印象派画家们的技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梵高、塞尚等。他们不再对自然进行精确的描摹,笔触变得丰富,且具有表现性,梵高的画面中厚笔触更加奔放有力,而塞尚一改往日散点排列的笔触,将笔触以涂墙的方式整齐摆放,创造一种新笔触,叫做“薄层堆砌”。新印象派画家修拉采用点彩的方式进行作画,笔触小,纯色的色点多,画面中充满更多的科学理性分析,这种笔触产生了新的视觉体验。不同的笔触流露出画家的内在情绪,他们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油画语言强有力的表现自己。紧随其后的表现主义画家更是推陈出新,他们反对现存的艺术模仿自然,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画家自己对客观物象的一种视知觉的再创造,从而得到的一种自由形式。比如蒙克、弗洛伊德、弗拉芒等等,这些画家的笔触更加率真随意,使得绘画更显得生机勃勃。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绘画不仅色彩靓丽,笔触更是躁动,主要表现在画家对事物的主观印象,省去细节部分,对画面做减法,轮廓线多用粗狂的线条表示。到了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发现画面中的形不再明显,笔触开始独立于画面,比如蒙特里安的色块、康定斯基的几何、马列维奇的线条等。他们会运用点线面或色块等构成因素去表现社会现象、人的情感,抑或是画家激情的描绘。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在发展更迭的过程中发现笔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一个画面构成元素,它还能表达画家的情绪或情感,以及画家独特的画面风格,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不同。美术史表明,油画笔触形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油画的发展。笔触的创新推动了油画的发展,我国也有很多画家对笔触有过研究,新的笔触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油画中的笔触可以与中国绘画相结合,也为中国油画开拓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同时也体现了油画笔触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所以对油画笔触的研究也是具有极大意义与价值的。

二、弗洛伊德笔触与肌理形成的时代背景

卢西安·弗洛伊德是一个绘画风格非常明显且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家,他是当代具象表现绘画领域的代表,其油画艺术让人领略到了具象绘画的蓬勃生命力,他也对中国后来的油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卢西安·弗洛伊德一生致力于描绘人体肖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画面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属性,渗透着一股神经质的气息。他的作品无论是在造型还是构图,又或是在色彩和笔触方面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个性鲜明。卢西安·佛洛伊德出生于1922 年的德国柏林,当时社会上流行达达主义的艺术思潮,画家们相信自己,质疑权威,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心存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甚至他们也质疑艺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卢西安·弗洛伊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始至终坚持自己酷爱的架上绘画,专注研究具象表现风格。早年时的弗洛伊德特别欣赏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所以酷爱库尔贝的画面效果,从小经过严格训练的他有着很强的基本功,他对绘画的坚持不懈被身边的人看在眼里,尽管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完成的,但是画面效果还是非常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他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不断开拓自己,向艺术发起挑战,在艺术中纵深挖掘。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他经常画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尤其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他总能从中挖掘东西,有极强的表现欲。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自己的审美点,即便是一块破布、一堆垃圾,他都能产生绘画的欲望,所有的取材可能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又或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其对艺术的观看方式和表现形式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的。在他的画面中总会具有情绪化的笔触,他所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表面刻画,而是都蕴含着一种独有的精神意味,已经不再是现实对象的具体意义。弗洛伊德对美的定义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相比,可谓独树一帜,这可能就是他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特殊之处。它的绘画风格大致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其绘画风格在20 世纪60—70 年代发生剧变,而这个剧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笔触风格上的变化。早期他的画面趋于平面化,构图造型非常严谨,笔触上强调细腻平整,但是因从小受到爷爷的影响,那时的绘画就已经将精神与画面风格完美地融为一体,晚期的笔触就与此大不相同。

三、弗洛伊德后期绘画作品中笔触与肌理的特点

众所周知,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笔触风格大致分前后两个时期,从早期细腻干净的薄画法到后期粗野豪放的厚涂画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前期作品的画面风格唯美且自然,具有油画和水彩的美感。到后期笔触发生改变,当弗洛伊德结识培根和奧尔巴赫后,这个相识便成了弗洛伊德风格转变的突破口,当时弗洛伊德很欣赏二人的作品,他看到培根的画面笔触奔放,洒脱且自由,画面渗透出的压迫感和焦虑感使弗洛伊德找到了新的方向,他改用猪鬃笔来绘画,不再追求画面的装饰趣味,不再运用曾经平滑、一丝不苟的线条,更加注重画面光影和对象的结构。自此之后,弗洛伊德的风格大致趋于稳定,因为改用了猪鬃笔,画面中开始出现更多的笔触和肌理,这让他爱到抓狂,他大胆的尝试,发现了更多的肌理效果,比如,后来画上出现的之字形和工字形的笔触。弗洛伊德对于肌理的塑造是学习伦勃朗大师的处理手法,也就是暗部薄亮部厚,它符合人类视觉的自然规律,在亮部细节与笔触的堆积和暗部模糊薄画的鲜明对比下,人的眼睛无法在暗部找到对焦点,自然而然就会将视觉中心转向亮部,加强画面空间感。弗洛伊德学习了这个规律后加以运用,融合了自己的创作想法,他后来大大减少少了油的使用,并增加了颜料用量,更加强了画面中的肌理感和笔触感。画法也更加自由,能够轻易用这种厚涂的油画语言来表现人物结构和皮肤,这种肌理效果渐渐的也被人们所熟知,也是他后期创作时经常选择的绘画技法。他后期对于这种厚涂直接画法所产生的厚重肌理有狂热的兴趣,他采用直接画法,作画时颜料厚重,基本不添加油剂,他的画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控制干燥时间,多次叠加形成的肌理效果,在第一次绘画结束底层色干后,再以不同的速度,用干厚的笔触覆盖,使底层的色彩透过猪鬃笔刷的缝隙露出来,仿佛与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一样,画面富有层次感。此外,他在画布上画人体肖像时也不是严格按照结构来画的,而是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在主导整个画面的协调性,这充分体现出了弗洛伊德在创作方面的独特之处。画布上的人物或者景物都被画家赋予了浓烈的生命气息,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中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晚年时期的弗洛依德在绘画主题上没有很大的改变,最明显的便是笔触越来越粗粝、奔放,亮部与暗部薄厚有致。晚年的他进入沉浸式绘画中,一心搞创作,表现出来的主题更加明目张胆,也更具有挑战性,他几乎从不追求唯美的东西,也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有自己的构图形式,通过自己的艺术风格来表现生理器官和肉体的交错叠加,形成开放或闭合的几何式风格。不得不说,他厚重的颜料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颜料感觉像是要把画布撑裂,在画面上挤压出颗粒状的颜料疙瘩,画面像是浮雕,肌理感十足。弗洛伊德在画面技法上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注重颜料厚薄程度,用油量的多少、笔触方向等等,不断地突破自己,在他的作画中,我们时常会见到反常规的处理,他后期很喜欢不完美的感觉,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过渡很不自然,尽管如此,他也不以为然,相反,他有意的强化这种不自然,画面的这种不协调性神奇地给人们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画中出现情绪化的笔触,比如交叉的笔触,环状和之字形的笔触等等,这些笔触在画布上舞动、扭结,让人感觉非常忐忑或是焦虑,画面笔触错综交叠,感觉像刻意为之,又像偶然的奇迹。通过搜集弗洛伊德的画作肌理效果及生前弗洛伊德画室的影像资料后,笔者发现弗洛伊德作画结束后没有清洗画笔的习惯,他画笔的笔头因长期不清洗变得更加坚硬,这也是他创作时其笔触产生的原因之一。这些横冲直撞的笔触将画面堆的如同浅浮雕一般,使人惊叹不已,在画人物时,他会把画布紧绷,笔触和肌理在画面上躁动起来,夸张的造型、凝重的色彩,人物造型或斜躺或蜷缩,主题与笔触肌理相结合,给人一种坚实厚重的感觉,画面上的疙瘩肌理又有一种岁月感,这种疙瘩纹理是弗洛伊德后期作品的特色。

四、弗洛伊德后期的笔触与肌理对当代中国画家的影响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面正是因为有了类似“飞白”的笔触,所以使人有一种写意性的感受。通过写意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以形写神,可谓达到了齐白石所说的“不似过于欺世,太似则过于媚俗,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以及其笔触肌理也得到了中国画家的认可,同时也影响了许多中国现当代画家。他的作品主要注重写生,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有自己独特的构图模式,同时他经过严格的基础绘画训练,他的作品让现当代写实画家看到了前进方向,也让中国油画家意识到写生并不是再现,这个观点在中国画家中产生了巨大反响。比如现当代知名油画艺术家忻东旺,他对人物的微表情捕捉得很到位,巧妙的描绘出对象的神态与内心精神,画面上亮部厚重的颜料与暗部的薄形成鲜明对比,厚薄安排有序,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很有表现力,这一点正与弗洛伊德画面当中颜料叠加和粗粒笔触异曲同工,两者都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精神,强调画家的主观思想,在造型方面,忻东旺借鉴和引用了弗洛伊德人物中夸张和丑化的因素。但是,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使其能更生动地反映出生活在最底层农民或农民工的精神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当代知名艺术家刘小东也深受影响,他的画面中也时常描绘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注身边人和事物,注重大场景的写生,他在绘画中运用大笔触来串联形体与结构,传达社会巨变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运用肌理与笔触传达艺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与弗洛伊德非常相似。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对中国画家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学习借鉴之后都成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最终走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不过还有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去模仿表面肌理与笔触,忽略了真正的精神内核,盲目的挖掘表面,最终迷失自我。

五、结语

弗洛伊德曾说:“一个画家在创作一件作品的过程中,没有片刻的幸福,在创作过程中他感到对作品有所期待,而等到作品最后完成的时候,这种期待却又消失了。”不得不说绘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本身就是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在当代绘画界的海洋中,笔触与肌理的创新与发展仍然层出不穷,新生代们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各式各样的绘画形式也是如潮水般涌出。笔者认为笔触肌理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一个画家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就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像弗洛伊德前期和后期的作品中,笔触肌理大不相同,但是作品难分高低。只能说绘画艺术众口难调,例如有些人喜欢传统绘画中细腻平滑的笔触,而有些人喜欢印象派又或是野兽派随性而奔放的笔触。不过笔者相信关于对笔触与肌理的探究和运用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在绘画过程中,笔触与肌理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它在画面中展现的偶然性与趣味性就像黑夜里的星星一般,不断的引导并且激励画者们前进,这可能就是画家们乐此不疲地原因之一。通过本文的整体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卢西安·弗洛伊德的油画笔触和肌理对中国写实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现当代的油画创作者、学习者,我们应该取其精华,传承并创新,理性地吸收与借鉴。

猜你喜欢
笔触画法肌理
鳄鱼的画法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瓜里绘客厅
艺术之春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拥挤豆豆林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梵高:笔触与激情
多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