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一把实现高效课堂的密钥
——“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教学实录与反思

2022-09-10 15:48吕金晶浙江省嵊州中学浙江嵊州3124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导数证明函数

◎吕金晶 (浙江省嵊州中学,浙江 嵊州 312400)

前 言

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送教暨嵊州中学课堂教学展示同课异构活动于2022年3月4日在浙江嵊州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人教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为同课异构教学内容.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与各位名师一起上了这堂同课异构课.现将本堂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一一呈现,以期批评指正.

1 教材解析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蕴含着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导数定量地刻画了函数的局部变化,是研究函数增减性、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性质的基本方法,因而也是解决诸如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等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后,用导数的相关知识证明不等式.

2 教学目标

2.1 通过具体函数的图像,发现函数间的不等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直观想象素养.

2.2 观察不等式()≥()(或()≤())的结构,能构造辅助函数(),把不等式证明问题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等问题.

2.3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图像演示,让学生亲历感知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核心素养.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构造函数法.

难点:在证明过程中出现的隐零点问题及函数的二分法.

4 教学实录

引导语: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法宝,它定量刻画了函数的局部变化,是研究函数单调性、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性质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4.1 教材实例 引入新课

图1

①当0<<1时,()>()>1,说明()的图像比()的图像要“陡峭”;

②当>1时,0<()<()<1,说明()的图像比()的图像要“平缓”.

可知,代表()的图像、代表()的图像.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出函数所对应的图像,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可为后续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是否存在相应的不等关系呢

在学生自主发现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感知函数间的不等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不等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并为后面不等关系的证明做好铺垫.

4.2 探索新知 深化课堂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教师再次梳理证明过程,证明()≥()⇔()-()≥0,通过作差法构造()=()-(),利用导数研究()的单调性和最值,从而证得()-()≥0.

对于类似不等式的证明,是否只能通过作差法来构造函数

学生1:可以用作商法构造函数.

学生2:还可以用换元法构造函数.

学生3:还可以用对数法构造函数.

教师:非常好!根据不等式本身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新的函数,通过研究该函数的性质证明不等式.

通过一道典型不等式的证明题,一方面温故知新,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构造函数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落实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们回到原来的图像,两个函数图像都经过同一点(1,0),函数=ln在点(1,0)处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同学们是否能发现其中的不等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4:切线方程为=-1,且由图可知,直线=-1的图像恒在=ln图像的上方,可知,ln≤-1.

追问1:你会如何证明这个不等式呢?

学生4:通过构造函数法不难证得.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重要不等式ln≤-1进行适当换元,从而得到形形色色的不等式,这也正是对数不等式的“万花筒”特性.

通过比较函数图像,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超越函数进行切线放缩的意识,同时巩固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4.3 推波助澜 升华课堂

我们再次回到对数函数=ln上,它的反函数为指数函数=e,可知它们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学生观察,集体回答,有e>ln,>0.

如果加大难度,将函数=e的图像向右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得到=e的图像=e与=ln又有怎样的不等关系呢

学生6:从图像的角度,不难看出e>ln,但是如何严谨地证明它,我还要再想想.

请同学们来谈谈,要证明这个不等式:e>ln我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7:可以通过作差法构造函数.

学生8:可以通过切线放缩,由e≥-1,ln≤-1,不难得到e>ln

教师:都非常有想法!

从同一个对数函数=ln入手,引入它的反函数=e,再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入手,让学生亲历动态的变化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引发其基于问题的思考,为后续的动手演练打下伏笔.

基于刚才的思考,同学们是否可以写出严格的证明过程请动手操作.

全班同学动笔证明,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证明过程.

教师:请先回到自己的座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找找问题出在哪里了.

追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

学生9:隐零点的范围(1,2)找得太大了.

追问2: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范围?

教师:请同学们在学生7的基础上改进他的证法.

教师:回答得非常棒!

让学生用构造函数法这一基本方法来证明这个不等式,牵引出隐零点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隐零点灵活多变的用法,同时渗透二分法来改进问题.本环节通过不断追问将问题层层递进,推向高潮,也实现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同学们是否可以从切线放缩的角度给出严谨的证明呢

全班学生动笔证明,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证明过程.

学生8:设()=e-+1,>0,那么()=e-1,当∈(0,2)时,()<0,即()在(0,2)上单调递减;当∈(2,+∞)时,()>0,即()在(2,+∞)上单调递增,则()≥(2)=0,当且仅当=2时,等号成立,从而e≥-1.

要证明()≥(),可以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征,通过构造函数法来证明;也可以通过寻找一个简单的过渡函数(),通过证明不等式组()≥()≥(),从而证得()≥().尤其是当两个超越函数同时出现时,更需要对不等式进行转化,来降低做题的难度,这一方法实则是切线放缩的思想.

4.4 大道至简 小结课堂

一个主题: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两种方法:构造函数法和放缩法.

一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4.5 回归本质 检测课堂

(1)求,;

(2)证明:()>1.

3.已知函数()=e-ln-1.

(1)设=2是()的极值点,求,并求()的单调区间;

5 教学反思

利用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是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刻问题,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真实高效的问题情境,将问题融入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然生成概念、性质、法则等,并获得相应的思想与方法.

5.1 立足学生的问题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立足于学生主体的问题设计,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问题的设置和推进应贴近学生的客观实际.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立足于学生主体的恰到好处的提问既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思维、加速问题解决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串,并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效能最大化.

5.2 立足学生的教学设计

5.2.1 遵循课堂限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问题串,通过阶梯式的提问,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5.2.2 采撷课堂中的闪光点

数学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在课堂教学中,处处都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时时都可能有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或许是与原本的问题设计不一致的.此时,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它变为打开学生思维枷锁的钥匙.

6 结束语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一书中写道:“用有力的思考去解决工作当中的真正的问题.”我们倡导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其实质就是让问题为学习提供源动力,引发学生真思考、真探索、真研究,从而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生成.问题驱动让学习“基于问题、为了问题、在问题中”.通过这堂课,笔者认识到:问题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前,教师既要了解学科的知识特点,也要关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课后,教师要予以恰当评价,着眼长远,关注能力,重视品格,聚焦素养.如此,问题驱动教学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效课堂生成的有力抓手.

猜你喜欢
导数证明函数
二次函数
获奖证明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解导数题的几种构造妙招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关于导数解法
导数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
证明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