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琦瑛
湖北省宜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加强各会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各会员单位之间的利益与联系,引导会员单位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在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中形成“1+1>2”的效应。
农村合作经济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对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北省宜昌市作为农业大市,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一直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全市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益。
宜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全市在工商局、农业农村局、供销合作社等部门备案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8916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475家、基层供销合作社105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36家,合作经济成员达到60余万人,平均每个村有6.2个合作社,每个乡镇有1家供销合作社。
城乡融合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宜昌市既有全国百强县,也有发展困难的山区县,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大的难题在“乡”。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无人种等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是常态,对于山区农村留守的农民来说,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思路,提高经营收入成为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为解决乡村发展短板,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宜昌市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合作社,带动了“五峰采花毛尖”“秭归脐橙”“谷雨春优质大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发展。
新世纪以来,全市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4年规划前的自发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发展的层次低、规模小。此阶段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入社社员2300余户,带动农户13300户。二是2004年发展规划的编制至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这一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稳步推进,但在规范建设及大规模发展上仍存在诸多不足。这阶段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入社农户9603户,带动农户41520户。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的大规模发展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合法地位,一批农村种养大户、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基层组织负责人等纷纷牵头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无论从数量、覆盖范围,还是社员数量、入股金额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社员分布区域来看,由主要集中在一个村组发展向跨村、跨乡镇甚至跨县范围转变。夷陵区南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五峰、长阳、当阳、夷陵四县市区社员跨区域组建而成。从生产经营范围来看,已经由原来局限在柑橘、蔬菜、茶叶、粮食、棉花、畜禽、水产等种植养殖业逐步向加工、流通、服务等多个领域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势头;从合作生产要素来看,由一般的资金入社向劳务、固定资产、土地经营权、技术入社转变;从合作层面来看,已经开始由单个专业合作社向集团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目前,全市从事种养服务的合作社占80%,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的占15%,从事其他专业服务的占到5%。其中,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组织达到6100个,占经济合作组织总数的67.2%。25%的经济组织实行了行业分工分业,累计组建技术服务队1300个、采摘服务队806个、农资及农机服务队共520个。
瓦仓谷香农产品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插秧现场。
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部门规范化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效应、品牌优势持续增强,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也越来越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规范,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据调查,2016年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追求发展数量转入追求发展质量阶段,按照自愿参与与退出、民主管理和收益分红的原则,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逐步规范已有和新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会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宜昌市提出要用“大农业”的思路抓“三农”工作,要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思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带动“跨越式”发展。
当前,宜昌市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强产兴城。宜昌市以信息化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不论是党中央、湖北省,还是宜昌市对“三农”工作部署,都可以看出农业农村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拥有广阔舞台,大有可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社员分拣柑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缺乏现代设备应用和农业科技支撑,同时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盘活小农户手中的农地、农具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形成规模效应,突出地区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但目前,宜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面临着生产规模不大、经营实力较弱、产品深加工少、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等问题。
为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5年,宜昌市供销合作社联合全市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共同组建了宜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旨在引领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规范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的紧密联系。
这个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在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中充分发挥了联合合作的作用。对此,农合联成员宜昌市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舒德华感触很深。“当时合作社就是在夷陵区供销合作社的帮助下成立的。原先我们只是个柑橘协会,我最多就是个柑橘商贩。夷陵区社入股成立晓曦红合作社后,我们统一了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打造了‘晓曦红’品牌,在市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当地橘农收入也有所提高。”舒德华告诉记者,在得知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发起成立农合联后,合作社主动申请加入成为会员,而这一举动为合作社未来发展提供了帮助。
这几年,不仅是宜昌本地柑橘,全国各地柑橘产量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如何稳定柑橘市场,提高变现能力成为合作社下一步发展的方向。2019年,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全资企业联合晓曦红合作社成立了宜昌市晓曦红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打造宜昌供销·惠农产业园,助力宜昌柑橘产业转型升级。
雨后,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社员为柑橘树剪枝。
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合作是精髓、是灵魂。农合联通过加强各会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各会员单位之间的利益与联系,引导会员单位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在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中形成“1+1>2”的效应。
当前,宜昌市农业产业的痛点、难点在于知名品牌缺乏、产业链缺失、农产品加工产值低。宜昌市农合联会员中有不少是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柑橘、茶叶等八大主导产业,整合内部资源,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对《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的落实。
如今,城乡融合发展已由过去乡村对城市的被动依赖转变为更加依靠乡村自身内生动力的主动作为,通过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农民是振兴乡村的主体,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要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中,宜昌市农合联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