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综合
目前,王羲之的存世作品中并没有发现其真迹,我们看到的都是后人摹本。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以《初月帖》《十七帖》最为著名。而《游目帖》就收录于《十七帖》和《淳化阁帖》,算得上王羲之书信中字数较多的一件了。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草书,纸本,11 行,102 字。摹本墨迹为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藏,毁于火。
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
右起首写着“得之神功”四个大字,这是乾隆题写的跋,跋的四周盖着乾隆的玉玺。
帖子上首留白处有“贞观”二字,这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印章,另一页上两跋之间印有“皇六子”和“恭亲王”两印,乃是道光皇帝死前谕封的皇六子奕訢之印。尾处另有日本汉学家内藤虎于1933 年题写的新跋。
跨版 王羲之《游目帖》全卷(又名《蜀都帖》) 纸本摹本 草书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看到足下写给别人的书信,详述了蜀地山川等奇异景象,觉得连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显得很不完备。知道了该地的诸多珍奇之后,更引发了我想前去一游的兴趣。如能成行,当告诉您并求您迎接,(迎接的人)少有几个人就够了。到时我再告诉您。在等待的时期内,真有度日如年之感。想足下在彼为官尚不至于有马上调动的可能,想借足下尚在蜀地的机会,游历一下汶岭、峨眉山,实在是一件不朽之举。当谈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早已飞到您那里去了。
本页 王羲之《游目帖》纸本摹本画芯
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
本页 左图:前隔水外题签“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
右图:帖尾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
这些历史的印记在表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将相都曾经与这个帖子有不解之缘。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永昌元年(322 年)为王敦爪牙。太宁二年(324 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太宁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326 年)周抚为王导所用。兴宁三年(365 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用“颠沛流离”来形容《游目帖》的“一生”毫不为过:出生于东晋乱世中,历唐、宋、元、明、清五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将其收为囊中宝物,不料世事无常,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时,未能幸免流亡海外的命运,最终在二战期间焚身于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
《游目帖》是件草书尺牍,卷后的几段题跋最早是明朝人所写,评此帖书法“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而且认为是“右军真迹无疑”。其实,明朝人见到的《游目帖》是一件摹本,至于是哪个时代的摹本,意见不一。见过墨迹本的罗振玉认为是唐初拓本,而日本学者内藤虎看作更早的陈朝拓本。
这封普通信件,由于主人书法之精湛,一完成即成珍品,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帝王将相觊觎之物。
唐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下诏命人拿出内府金帛到民间广泛搜集王书真迹,最终找到三千多张,其中就有《游目帖》。
宋朝的时候,《游目帖》墨迹本隐身不显。北宋初年摹刻的《阁帖》没有收刻《游目帖》;北宋后期徽宗朝《宣和书谱》著录的王羲之书迹亦无《游目帖》。读《游目帖》墨迹本后面的题跋,最早是明朝人所作。
明初洪武年间,《游目帖》被一个名为郑济的人所得,邀请方孝孺为其作跋。方孝孺称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跳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明末《游目帖》又流传到收藏家徐守和手上。此时的《游目帖》几经颠沛,灰尘蒙蔽,受损已经非常严重。徐守和收得此卷时“印识累累,眯目难辨”,洗去浮垢,重新装裱。徐守和在题跋中写到,此帖用晋代冷金纸写成,洗去浮垢后方见“贞观印硃晕沉着,深入纸肤,隐隐不没”,其余唐宋间诸印也一一辨明。
到清朝乾隆十二年时,乾隆帝又从民间重获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最喜《快雪时晴帖》,得此帖后称《游目帖》与其“难为伯仲”,并多次题跋钤印。咸丰、同治年间出赐恭亲王奕訢,后又传给奕訢次子载滢。
至此《游目帖》结束了它长达1300 多年的颠沛流离,入住恭王府,重登庙堂,被重重看护,和这个帝国共享最后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岁月。
据说《游目帖》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流出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购,流入日本后被广岛的安达万藏购得。
1913 年4 月9 日,日本京都的文艺界人士举行了“兰亭诗会”,纪念东晋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 年)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盛会。到会人士纷纷拿出收藏的珍品公开展览。安达万藏也带着他的《游目帖》赴会,当这幅帖子在桌上摊开时,全场震惊。来自中国的学者王国维、罗振玉当时也应邀到场。
这是《游目帖》有据可查的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
1933 年,安达万藏携《游目帖》拜访内藤虎,请求题跋。1934 年印行“珂罗版”的复制品。1945 年8 月6 日,美军一架B-29 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储藏在广岛市一座仓库里的《游目帖》和数万生命一起,顿时化为尘埃。
半个世纪后,很多人对《游目帖》依然念念不忘。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心畲在解放后回忆当年恭王府内藏品,依然对《游目帖》被毁耿耿于怀。
2006 年,中国文物出版社文物修复复制中心主任赵力华向日本二玄社提出了复原《游目帖》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帮助。日本二玄社当即表示了支持,文物出版社和日本二玄社的专家针对《游目帖》各部分所用的材料以及材料的颜色、质地和年代,墨迹的颜色、各方印章的主人以及印章的颜色,尺寸及装裱形式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细致的考证和对比。
本页 晋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纸本 24.7×46.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07 年3 月,二玄社提供了1934 年安达万藏委托京都的小林写真按照原作大小印刷的黑白色《游目帖》,上有全部题跋。加上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庭坚《寒山子题居士诗》《远宦帖》《奉橘、何如、平安帖》以及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吴镇《松泉图》的卷首作为用纸材料参考,其余部分的纸张、绫布等以《游目帖》同时代的材料为参照,通过中国最为著名的装裱大师的协助,采用古代工艺,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复原,终于在中日双方的不断努力下,《游目帖》于2007 年7 月10 日被成功复制,其中各种细节都达到了几乎跟原作毫无差别的状态。
2007 年5 月16 日,文物出版社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书画鉴定家傅熹年汇报了《游目帖》的复原进程,傅熹年在观看了样品后称赞这件“起死回生”的工作很有意义。
2007 年7 月10 日,《游目帖》栩栩如生地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摊放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台上,一如1600 多年前王羲之书写的真迹,人们不禁感叹现代高科技的复原魔术。
《游目帖》的“老家”恭王府在近代以来一直为艺术界的专家学者所瞩目。这座宅邸先后入住过一代权相和珅、乾隆之女和孝公主、庆郡王永璘等权贵,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誉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心畲是这座宅子的最后一位主人,他曾这样描述恭王府的收藏:
本页 元 吴镇 《松泉图》 纸本水墨 轴 105.3×31.7cm 南京博物院藏
对页 明 陈洪绶《王羲之像》 轴 绢本设色 70×42cm 天津博物馆藏
本页 北宋 易元吉《聚猿图》 40.1×141.6cm 绢本设色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余旧藏晋陆机《平复帖》九行,字如篆籀。王右军《游目帖》,大令《鹅群帖》,皆廓填本。颜鲁公自书《告身帖》,有蔡惠、米元晖、董文敏跋。怀素《苦笋帖》,绢本。韩《照夜白图》,南唐押署,米元章、吴傅朋题名,元人题跋。定武本兰亭,宋理宗赐贾似道本。吴傅朋游丝书王荆公诗。张即之为《华严经》一纸。北宋无款山水卷,黄大痴藏印。易元吉《聚猿图》,钱舜举跋。宋人《散牧图》,纸本。温日观《葡萄卷》,纸本。沈石田《题米襄阳五帖》。米元晖《楚山秋霁图》,白麻纸本,有朱子印,元饶介题诗。赵松雪《道德经》,前画老子像。赵松雪六札册。文待诏小楷唐诗四册。周之冕《百花图卷》。”
恭王府所藏字画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这些字画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都被溥伟或溥心畲零零散散售出。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去向不明。去向为后人知晓且有据可查的,只有少数几件作品:
宋·易元吉《聚猿图》,1927 年溥儒将该作品售予日本人,先由阿部房次郎收藏,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明·文征明《园池图册》,1928 年时由日本斋藤悦藏收藏,现收藏地不详。
唐·颜真卿《告身帖》,至少在1930 年前,此作品便由溥伟以高价典给日本三菱公司,后一直无力赎回。1930 年7 月,日本书画家中村不折以三万日元从三菱公司买下。该作品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
明·祝允明《临黄庭经卷》《和陶饮酒诗册》,明·仇英《梅花公主图立轴》,清·方琮《设色山水图》,清·李世倬《仿赵千里听泉图立轴》,清·张照《临米天马赋帖》,此六幅作品1931 年时都曾为山本悌二郎所藏,现收藏地不详。
北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1931 年时由山本悌二郎藏,后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西晋·王羲之《游目帖》,义和团事件时从恭王府流出,辛亥革命后到日本,被广岛县安达万藏收藏,1945 年被毁于原子弹轰炸,现仅1925 年的复制本留下。
部分
赵力华《再现被美军原子弹炸毁的中国国宝》
赵力华《王羲之手迹重生记:高科技复原〈游目帖〉》
杨春《王羲之〈游目帖〉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