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背景下构建学校“大”体育策略

2022-09-09 07:00文/梁
体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团校本技能

文/梁 翔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会、勤练、常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路径,将课堂内外与学生体育教育相关的活动依据“教会、勤练、常赛”路径进行整合设计,形成“大”体育工作策略,使学校体育工作融为一体形成闭环,更科学、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学校“大”体育策略的关系

在体育“一体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福建省厦门市松柏小学结合自身优势,遵循“乐动会”课堂与“学、练、赛”课程模式,将学校原本独立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以“学、练、赛”模式进行分类融合,形成闭环,打造符合“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大”体育策略(图1)。

(一)“学”是“常赛”的基石

“学”,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体育学习需从教师的“教”传递给学生的“学”,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期望学生经常性参与体育竞赛就要求其需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这种技能水平就需要从学习中获得,所以“学会”是参与比赛的基础。运用“乐动会”体育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二)“练”是“学会”的途径

“练”是一个自我主导的过程。运动技能形成需要具有持久、定量的刺激练习。技能形成的快慢与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练习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所以“多练”是学会技能的必经之路。学校体育工作中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均能提供学生“勤练”需求保障。

(三)“赛”是“勤练”的舞台

“赛”是由内而外的展示。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需经过竞赛活动展示出来,由此获得成就与喜悦,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真魅力,体现体育育人的真价值。因此,“常赛”才能不断让学生获得展示的舞台,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常赛的机会,通过课课赛、班班赛、年段赛、全校赛等不同形式的赛事安排,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舞台。

二、“大”体育策略,基础在“学”

“乐动会”体育课堂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学定教的“生本性”、寓教于乐的“趣味性”、少等多动的“实践性”、以体育人的“教育性”等方面。基于“乐动会”体育课堂的特点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特长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一)有衔接的“教”

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体育教学内容衔接有更高的要求。技能形成从泛化、分化再到自动化需要有一个长期坚持学习的过程。根据学校现有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在三个水平分别设置“2+1”(水平一是“3+1”)体育课程模式,即一周2节基础课程+1节校本课程。基础课程以发展学生基础身体素质与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校本课程以掌握1~2项专项技能为宗旨,通过每周持续的学练,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项目的运动能力。

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围绕比赛需求进行设计。例如篮球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衔接设计为“行进间运球-防守有球队员-行进间传接球-防守无球队员”,学生学会行进间运球后,在比赛中对如何防守有球队员产生学习需求;当学生被防守难以摆脱时,对行进间传接球以摆脱防守产生了学习需求,围绕比赛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衔接做到技能教学与实际情境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解决技能低级重复教学的问题。

(二)有目标的“学”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不仅目标维度需要更加清晰,而且,目标要更加具体和易评价。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要清楚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教师需明确告知学生具体学习要求与做法,让学生带着易评价的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依据“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这“五会”的要求,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侧重不同,明确本课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例如一节篮球行进间运球新授课,侧重于技能的教学,“五会”目标定为“会说出行进间运球手触球的部位,会做出沿直线行进间运球的动作,会观察和说出同伴技术动作的优劣”分别对应“会说、会做、会学”三个目标。又如篮球行进间运球复习课,侧重于技能的熟练与运用,“五会”目标定为“会持续行进间运球躲开追击者,会与同伴探究游戏策略并合作,会遵守游戏规则,诚实守信”,分别对应“会用、会学、会做人”三个目标。“五会”目标并不一定在一节课中全部呈现,根据课的内容不同、课型不同,选择侧重的目标进行学习评价,但课程总目标及单元目标需要有“五会”明确具体要求。目标清晰明确,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更好地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三)有维度的“评”

学生体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应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情况,是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成果的集合表现。使用“知、能、行、健”四维评价体系,对学生认知与知识、技能与运用、行为与习惯、体质健康进行数据收集与评价生成。数据采集方式分为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分别对应日常教学行为和各项测试数据。

评价的内容基本属于常规的教学评价内容(表1),但将评价内容按维度分类并能够尽量以电子化形式采集评价信息,例如理论测试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或者到计算机教室进行网络考试,课堂表现数据可以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等即时评价APP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数据收集,让评价内容转换成评价的数据,并按“知、能、行、健”四维进行分类,从而转换成为学生体育学业综合评价数据。

三、“大”体育策略,保障在“练”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活动形式。

(一)大课间活动练“基础”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参与性”为前提,从教育性、趣味性、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创新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针对学校人均活动面积小的特点,在大课间活动上以原地操化类练习为主,其他内容为辅。结合学校健美操校本课程与田径传统项目为依托,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花球啦啦操及有趣的素质与拉伸练习,配合欢快动感的音乐,使学生在移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保障锻炼密度与强度。

在啦啦操及素质练习的动作编排上以简单实用为主,取消较难的技术动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动作设计环节有所区分。例如啦啦操跳跃动作中,四至六年级做提膝弹踢动作,一至三年级只做提膝动作。又例如,四至六年级在移动过程中有交叉互换增加方位变换,一至三年级则为同一方向移动。

同时关注大课间科学的锻炼效果,通过多次监测调整,最终学校大课间运动数据为:运动密度95%,平均最高心率156次/分,平均心率为126次/分,符合小学生身心锻炼的运动密度与强度要求。

(二)课外体育活动练“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与同伴一起,自发组织进行自己喜爱的运动和游戏的黄金时间。所以对于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不做统一强制性的内容限制。学校在器材、时间、场地与项目指导上予以安排保障。

器材保障方面,课间学校有部分器材放置于借用处,学生可以随手取器材进行活动,课前将器材放回原处。体锻时间学生可以以班级名义到器材室借取活动器材,活动结束后进行归还。

时间与场地保障方面,由学校统筹安排体锻时间与场地,保障场地合理分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班班都有专属活动场地与固定活动时间。

项目指导方面,学校每日安排体育教师进行巡视与指导,同时结合学校学期赛事安排,指导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练习。在学校四方面的保障下,能够有效地给予学生自主发展体育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赛事的驱动与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校外体育活动练“习惯”

校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有利于弥补校园体育活动的局限性,增加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持续的体育锻炼习惯。校外体育首要解决学生锻炼的“练什么”“在哪儿练”的问题。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体育课也要像语文、数学课一样留课后作业。体育作业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练什么”“怎么练”,体育作业的时效重在教师的评价与反馈。根据水平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布置作业方式。例如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天天跳绳”APP布置作业,内容充满游戏与趣味,还能自动排名,与同学进行PK,能够吸引中、低年级学生主动参与。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QQ群或者“体能天天练”APP进行更多体能与技能的作业布置,学生能够及时提交上传作业,利于教师批改及时反馈与指导学生校外运动情况。

学校在保障日常教学活动下,每日对社会开放体育运动场。为方便学生及周边居民到校参与运动,学校新增设了运动场地开放的出入口、厕所、照明等必要设施设备,为周边居民和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锻炼场所。

(四)体育社团活动练“爱好”

专业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运动爱好、提高体育特长学生运动水平的作用。每个体育社团以品牌化运作,拥有自己的团名、团徽。如“飞毛腿”田径社团、“小飞侠”篮球社团、“小精灵”体育舞蹈社团等,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文创品,增加参与学生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社团依托各自项目特点,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教学形式。如田径队教练员开发出许多富有趣味性的练习方法和游戏,摆脱田径枯燥无味的训练感,吸引学生参与。又如篮球队以运动教育模式作为训练方法,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培养有技能、会运用、能比赛的篮球少年。

学校体育社团均呈开放化,社团不是少数特长学生的专属,只要学生对体育社团感兴趣,都可以向社团教师申请加入,社团对于学生始终保持开放状态。以“飞毛腿”田径队为例,每天上、下午都进行训练,周末寒暑假常年无休。学生每日可以任选时间段参加训练,只要想参与训练的学生随时都可以加入。

四、“大”体育策略,活力在“赛”

“常赛”是“三位一体”学校体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在“大”体育策略构建中,以人人能参赛、人人会比赛、人人爱比赛作为目标。依托校本课程开展课内联赛、年级联赛、田径运动会等赛事。各项赛事统筹分布于一整学年,让学生在长期的赛事中展示技能,健全人格。

(一)人人能参赛

所有赛事以全员参与为宗旨,制定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规则与要求。例如篮球赛规定,每节比赛上场人员不能重复,比赛结束时所有学生需有上场记录,否则判定为负。又如在团体比赛中,如遇人数不均等时,在裁判的监督下,人数少的班级随机抽取本班学生予以补齐,被抽中的学生重复参加比赛一次,形成人数均等,重视人人参与,让比赛真正成为每一名学生的舞台。

(二)课课有比赛

依托体育校本课程,在课内开展班级内部的联赛,以达到经常性比赛的目的。以篮球校本课为例,每班男女学生固定分为6~8队,以赛季为主线贯穿一学期体育校本课程。每节课预留10分钟作为联赛时刻,球队按赛程表自主开展篮球比赛。比赛时非上场球队需负责裁判员、记录员等岗位工作,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篮球联赛情境中去,体验篮球运动的真正魅力。

(三)班班常竞赛

体育教育需贯穿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学校每学年围绕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校体育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等方面,制定一学年校、年级体育比赛安排表,每个班级在每学年至少有两项体育比赛需要全员参与。班级参与比赛的名次与班级评优评先及班主任量化考核挂钩,提升教师重视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需求。

五、结语

基于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及以“教会、勤练、常赛”为主线的学体体育工作整合,将学校整体体育工作融合统一,使学校体育工作更科学、更有序、更合理,真正使每一名学生受益。学校体育工作整合之路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学业评价各个维度还处于分散收集再汇总的阶段,暂无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能完成所有评价采集工作。又如当前校本课程受人均运动面积小的限制,还处于学校统筹安排学习、未能达到学生走班制按兴趣选择的要求,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和激发存在一定的限制。相信随着改革的更进一步,学校体育工作将更加合理与完善。

猜你喜欢
社团校本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拼技能,享丰收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