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流动人口健康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
李 睿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1978-2022年CSSCI和核心中的420篇流动人口健康文献为数据基础,从文献时间分布、研究作者、研究热点和前沿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健康领域进行分析。结论:第一,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发文量逐渐上升,具体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二,该主题研究的作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弱;第三,国内学者主要从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着重研究,未来关于流动老人、影响因素等将成为该主题的研究热点;第四,未来研究过程中应重视核心作者的力量,创新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模式。
流动人口;健康;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我国高度重视人民健康,致力于实现全民健康。健康是保障人口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2016年,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实现全民健康。
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的发展存在薄弱环节,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全民健康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度相对有限,面临更高的传染病、过度劳动等多种健康风险,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健康养护,再加上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薄弱等,这不仅影响到流动人口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且影响到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1]。此外,身处后疫情时代,流动人口的健康首当其冲。
在上述背景下,该文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8-2022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旨在综合考察该领域研究脉络。一方面,为有关流动人口健康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点;另一方面,为促进流动人口健康、实现“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思路与启示。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为数据来源。在CNKI中检索条件设置主题为“流动”并含“健康”或者“迁移”并含“健康”进行检索,文献类别设置为学术期刊,检索结果显示共有420篇符合检索条件,文献起止时间为1990-2022年。使用CNKI导出功能,导出“Refworks”格式,以备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计量领域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可视化被我国学者所熟知,并被运用到多种研究领域[2]。学者利用其对当前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和判断,并识别研究热点,对其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
表1 CiteSpace初始设置
以年份(年)为横坐标,发文量(篇)为纵坐标,对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978年至2022年我国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健康研究领域论文年度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见图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正起步发展,为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而降低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化水平,政府采取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通过行政手段构筑分割城乡壁垒,对人口流动严格把控,人口流动数量稀疏。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政府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3],我国人口大流动势头显现。到1992年,人口流动出现高潮,政府引导人口规范流动。但与此同时,人口扩大流动给城市带来的社会卫生问题开始显现,如生殖健康、疟疾等传染病的流行,而流动人口健康首当其冲。1997年,万加华等[4]开启了流动人口健康的研究。此后该领域研究一直处于初探状态,研究主体和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发文量少。
图1 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1978-2022)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颁布。文件指出综合关注流动人口职业病、传染病等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因素;因此,2003-2009年间的研究成果爆发式增长,发文量显著上升,研究热度不断升高,达到最高点是2009年29篇。此后,2009-2014年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发文量平稳波动。
在2014-2019年处于波动时期。在本阶段我国对流动人口健康研究发文量波动性比较大,在2014-2016年,发文量直线下滑,2016年我国首次提出在“健康中国”战略,2016-2018年,发文量又直线上升,达到年度最高点(40篇/年),2018-2019年,发文量又下降,整体呈现的是不稳定的波动状态。
从2019-2022年处于再发展时期。2019年,我国遭遇了新冠疫情(COVID-19)的侵袭,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健康遭遇严重威胁,此时期的发文量在逐渐上升。可以预见,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热度将持续延续。
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发展,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核心研究者密不可分,因而需要从作者发表文献数量和作者合作分析等指标对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加以考察,见图2。
图2 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根据图谱结果显示,杜洁、林钧昌、王娜、俞文兰、纪颖、石淑华、程怡民、常春、谢立春、李孜、刘智勇、候丽艳、曾序春等研究作者构成了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的合作图谱是独立成一簇一簇,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强,说明这些核心作者之间的交流不紧密,并未形成由核心作者组成的核心队伍。对核心作者具体发文量进行测算(见图3),在流动人口健康研究领域的论文篇数中排序第一的俞文兰作者发文16篇。
图3 作者文献发布数量图
通过CiteSpace机构贡献分析,得到各个领域中的研究布局,见图4。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机构众多,高等院校和人口研究所担任主要和重要支撑力量。其中,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发文量最多(46篇),其次是潍坊医学院心理学院(45篇)、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7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7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7篇)、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5篇)等。此外,对流动人口健康进行研究的也包含各个研究中心,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15篇)、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7篇)等。
图4 发文机构共线图谱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可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5。该网络能够体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方向,中介中心性能够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通过进一步对排名在前20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2。
从图5可知,作为流动人口健康研究领域的标志性词汇,“流动人口”“健康”出现的频次必然高。此外,其余关键词频次位居前列的有“生殖健康”“心理健康”“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流动儿童”“影响因素”等,是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热点。“生殖健康”“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教育”等作为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健康领域研究集中于这些主题。从表1可以看出,“生殖健康”“健康素养”关键词和中介中心性排名重叠,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健康领域研究形成了较明显的热点。
图5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2 健康领域高频关键词与高中介中心度关键词对比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热点的具体演变,我们采用突现词研究。突现词代表研究主题在某一段时间内研究热度高,表现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突现词可以对主题词的演变路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利用CiteSpace进行突现词分析时,参数设置与前面一致保持不变,选择控制面板的Burstness进行view,通过调节Minimum Duration参数为0.80得到15个关键词,见图6。关键词突现可以从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和关键词的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图6 关键词突现强度排序的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突现词频图
从关键词的突现强度维度进行解读,通过sort进行关键词强度进行排序,得到图7。突现强度最大的为“公共卫生”,强度达到14.7795,突现强度最小的为“自评健康”,强度仅为3.0965。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关注的流动研究对象主要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流动妇女和流动老人,对流动人口健康研究前沿热点主要为心理健康、生殖健康、职业健康等。从关键词的突现时间维度进行解读,“生殖健康”是突现周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关键词之一,整体的时间跨度为十年,“职业流动性”“流动妇女”等关键词时间跨度仅为2年。认为突发性是具有延续性的,因此,“影响因素”“流动老人”及“自评健康”关键词是在未来可以成为前沿的研究热点,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分支。
总体来说,在早期阶段,人们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研究大部分在生殖健康方面;到中期阶段,学者们开始逐步关注到流动人口的健康需求,更加关注流动人口的职业健康问题;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少数民族、流动老人成为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同时更加关注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
图7 关键词突现时间排序的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突现词频
通过CiteSpace对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文献进行时间线图谱分析。时间线图本质是有时间的聚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聚类里关键词的发展情况。“健康风险”“健康素养”“健康不平等”等聚类关键词在2007年后才开始出现,未来可能会成为研究的前沿热点。
3.4.1 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主题是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张苹等[5]研究流动青少年发现,该群体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存在显著的弱质性;张建端等[6]通过对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进行研究发现,该群体有较强的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并期望通过多途径学习。因此我国必须要重视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以促进流动人口的健康发展。郭静等[7]通过对线上教育研究发现,线上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中可充分发挥优势;朱海平[8]研究发现改良的宣传干预可以提高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正确率,从而全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
3.4.2 心理健康
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是健康的巨大隐患。刘衔华[9]、孙崇勇[10]等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打工时间对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也有学者认为,打工、经济收入等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1,12]。在城市长期居留对该群体心理健康也会有影响。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差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合度不足[13]。因此,心理等健康教育对该群体尤为重要。于丽平等[14]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接受率较低,建立健康档案、有医疗保险的少数民族接受率更高。
3.4.3 社会支持
对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已有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流动人口群体,社会支持对该群体的健康有积极影响。王懿程等[15]研究上海流动人口发现情感支持、社交支持和实际支持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有学者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现,社会支持对该群体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17];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流动老人的健康状况发现,家庭支持、情感支持等对流动老人健康福祉有正向影响[18]。在现有条件约束下,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增加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等[19,20],是促进流动人口健康的可行方法。
3.4.4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流动人口职业卫生服务和职业病危害因等方面。房新柱等[21]对西安市流动人口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发现存在用人单位未依法履行职业健康监护责任、流动人口缺乏有关卫生防护知识、监管部门对职业病防治监管不足等问题。面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健康问题,俞文兰[22]提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模式是保障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的必要途径。还有学者对流动女工的职业健康进行监护研究,发现流动女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普遍低于男性,流动女工的职业健康监护不容乐观[23,24]。这与其接受教育程度以及自己生理特点等有关[25]。我国要改善流动女工的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就需要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用人单位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26-28]。
通过CiteSpace从发文时间、重要作者与研究热点和前沿等方面分析1978-2022年的流动人口健康相关优秀研究文献[29],对该时间段的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有了总体性的了解,得出了如下结论:
(1)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领域大致经历了1978-1994年的冷淡期、1994-2003年的初探时期,2003-2009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09-2014年的稳定发展时期,2014-2019年波动时期,及2019-2022年的再发展时期。从文献的数量和时间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在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深化的时期后,研究成果发展迅速,质量更求精炼,内容更加丰富[30]。
(2)从作者和研究机构图谱及表格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还未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的合作不足,研究力量主体为各个高等院校。除发文量最高的核心作者之外,其余差距不明显。而研究机构的重心主要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发文量15篇)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7篇),且研究机构间未有明确的合作关系,整体呈现碎片化的格局。
(3)关键词分析得到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动态。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热点包括“影响因素”“流动老人”“社会融合”及“自评健康”等[31]。我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促进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研究重点转变为流动老人、流动儿童等,这也推动着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更迭。
伴随着“流动人口健康”在我国的缘起、发展到再发展,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健康研究也经历了由宏观到围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等。因此,对该领域研究的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核心学者力量。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作者间以及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大部分仍处于独立研究的阶段,长期过后不利于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深远发展。作为促进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持续深入的重要力量,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必须加强核心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为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2)创新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模式。“健康中国”战略说明我国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民将进入“大健康时代”,也意味着流动人口健康的发展将迎来新契机。
[1] 祁静. 迁移流动与健康的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 兰州学刊,2020(8): 160-174.
[2] Hull D. Migration, adaptation, and illness: a review[J].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Medical Psychology and Medical Sociology, 1979, 13(1): 25-36.
[3] 左学金.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理论模型及政策含义[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4): 101-109.
[4] 万加华,威其玮,李日坤,等. 青岛市流动人口中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1997(5): 43-49.
[5] 张苹,胡琪. 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家庭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14(3): 116-121.
[6] 张建端,张静,石淑华,等. 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04(13): 106-108.
[7] 郭静,朱琳,郭宇濛,等. 线上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21,37(2): 228-232.
[8] 朱海平,郦秀丽. 改良的宣传干预对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的改善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6): 985-987.
[9] 刘衔华. 春节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6(10): 1926-1927.
[10] 孙崇勇. 东北地区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四川精神卫生,2007(1): 17-19.
[11] 刘亮,高汉,章元. 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基于社区融合视角[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0(4): 158-166.
[12] 高迎浩,程永佳. 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困境——城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 71-75.
[13] 祁静,郑笑. 健康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数据的分析[J]. 调研世界,2018(4): 32-38.
[14] 于丽平,王娜,柴钰霖,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2022,38(7): 917-921.
[15] 王懿程,张健明,于海燕.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作用[J]. 医学与社会,2021,34(11): 83-86.
[16] 杨会芹,刘晖,周宁. 社会支持在城市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6): 1120-1122.
[17] 白春玉,张迪,牟均,等. 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1): 5099-5102.
[18] 于海燕,俞林伟. 社会融合、社会支持与流动人口全人健康——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18(6): 86-95,157-158.
[19] 刘越,尹勤,黄惠娟,等. 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8): 631-632.
[20] 严征,彭安辉,刘丰丰,等. 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客观健康、自感健康的关系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5): 892-894,899.
[21] 房新柱,曹晓晓,王维清. 西安市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1): 1077-1079.
[22] 俞文兰,梁友信. 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模式是保障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的必要途径[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11): 676-678.
[23] 周荐佼,陆蓓蓓,王建新,等. 流动女工职业健康监护现状与对策[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36(3): 186-187.
[24] 晏月平,方倩. 试析女性流动人口职业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 103-110.
[25] 张艺婧,罗娟,张凯丽. 基于职业稳定视角下流动人口参与医疗保险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0,10(5): 55-59.
[26] 李秋竹. 试论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监护状态与发展趋势[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3): 195.
[27] 滑明辉. 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监护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29(2): 64-65.
[28] 罗进斌,何晓庆,陈强,等. 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监护现状与服务对策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 2942-2943.
[29] 李红娟,徐乐. 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前沿[J]. 中国数字医学,2018,13(6): 118-120.
[30] 汪斌. 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 理论基础、实证进展与前瞻思考[J]. 兰州学刊,2021(1): 65-77.
[31] 杨莎莎. 流动人口健康问题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分析[J]. 劳动保障世界,2020(2): 80-81.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 Spot Analysis of the Health of Domestic Floating Popula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the data of 420 floating population health literatures in CSSCI and the core of CNKI from 1978 to 202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eld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ealth from the aspects of document time distribution, research authors,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Conclusion: First,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health research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which is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seco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of the subject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is weak; third, domestic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reproductive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future, the floating elderl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ill become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this topic; fourth, in the future research proce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wer of core authors and innovate the health research model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 health; CiteSpace; atla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924
A
1008-1151(2022)08-0173-05
2022-03-15
李睿(1998-),女,山东青岛人,桂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