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小羊
因为疫情,朋友今年隔离了一段时间,上班后她非常失落,或者说是为自己的不自律而感到失望,让我帮忙把把脉。
她平时因为没时间,总觉得这也没干那也没干,立下豪言壮语,等有了时间一定要怎样怎样,结果隔离在家,时间大把抓,却只想微信聊天刷刷朋友圈。
忙的时候,时光如流水,至少你还知道它们流去哪儿了,并且尚存自我安慰的法宝:太忙了,没时间。
闲的时候,时光也如流水,却仿佛蒸发在茫茫宇宙,连自我安慰都没办法了——啥也没干,这一天天的啊!
“可能是因为隔离,心里慌,所以干不成事儿?”她自言自语。
其实,闲的时候做不成事儿,自古如此。说白了就是你日常幻想着等有时间再做的那些事儿,根本不是你的刚需。
每个人天然地就会把最需要与最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排在最前面,其他的事情统称为第二需要。一件事情做不做,什么时候做,取决于它在你的小本本里的排序。如果它的排序足够靠前,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想清楚这些,大家应该不会再去纠结了。因为那些“等有空再做”的事儿,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你也没想象的那么喜欢它们,没做有什么可惜呢?
人越忙,梦想越多,白日梦是最好的解压方式。在时间被工作、社交占满的时候,很多人都幻想等自己闲下来,一定要做一些只有闲人才能做的事,比如看完300 万字的《追忆似水年华》……但等真正闲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宁愿睡觉、刷剧、发呆——之前你不做是因为没时间,现在你不做是因为没心情。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外贸公司做高管,每天忙得像陀螺,但因为爱写作,就随时写。飞机上写、吃饭时写,甚至跑步的时候,只要有灵感,立刻打开手机备忘录进行语音输入,周末再花时间把文字整理出来。零零碎碎的东西加起来,他两年也写了有十多万字,出版成书后,圆了小时候的作家梦。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忙,还能写书,要是时间多点,那不得拿诺贝尔文学奖?”他笑笑不语。后来私下里他说,如果真闲下来,说不定什么都不想写了。人真正想做一件事,不是看有没有时间,而要看有没有渴望。“你没发现,很多人都是越忙越精神,越闲越慌乱!”他说。
我一琢磨,也是,问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好嘛,都说勤能补拙,本质上大家还是觉得自己是个“拙人”,不配闲。闲必心慌,闲必生事,做不到张弛有度。
对于忙碌的都市人来说,真做不到也不必勉强,告诉自己“不想做,因为它不重要”,休息的时候安心躺平,也是放过自己的有效“药”。
古人有一句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无论闲还是忙,这个信念都能让人心里不慌,精神倍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