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技巧破瓶颈 严格训练促提分
——例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提分路径

2022-09-07 13:26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五象校区530000甘晓夏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3期
关键词:限时贸易额表格

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五象校区(530000)甘晓夏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中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学生得分普遍偏低,尤其在面对大段文字或大量数据时,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要么跳看材料,仓促作答;要么反复阅读,纠结表述,答题超时。笔者在研究近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卷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命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索出以“先泛后精、标注材料”为核心技巧、长期限时训练为提分保障的备考策略,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据统计,笔者所任教的班,2021年高考文综卷第41题(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平均分达到了16.49 分,超过了全区重点中学该题16.34的平均分。

一、析解题技巧

(一)技巧概述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圈画设问,明确要求

此类型题的设问往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句首是“指示项”,一般表述为“根据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指明设问的答案或直接源于材料,或源于教材,或二者兼具;句中一般会出现与材料主旨密切相关的限定词,包括时空、设问主题等信息,为“中心项”;句末为要求学生回答的具体问题,一般会使用“原因”“特征”“影响”等词语,是“求答项”。

在本环节中,学生首先快速浏览所有设问,厘清设问结构,透过“中心项”和“求答项”,把握本题考点,推测材料主旨。其次圈出“求答项”,明确答题方向。再次依据“指示项”的要求,将“求答项”标注在对应材料的左侧。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可简化“求答项”的表述。最后画出“中心项”的时空、事件等信息,辅助后续材料分层。

2.“先泛后精”,标注材料

(1)文字类材料

分两步阅读此类材料:

第一步是泛读,即快速浏览材料,判断其行文结构,用“/”标记分层。对于因果式材料,按背景(或原因)、措施(或内容)、结果(或影响)等分层;对于阶段式材料,常以时间为线索,按发展阶段分层;对于观点式材料,按观点分层。

第二步是运用“逐句分析、标注材料”的方法,精读材料及出处。首先,以逗号为单位,参照语文学科提及的“记叙文六要素”,理解分句句意。其次,思考该分句包含的历史信息可用于回答哪个“求答项”,但凡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历史现象的,都可能是有效信息。最后,画出体现分句主旨或包含教材结合点的关键信息,并在分句旁标注简化的“求答项”和序号。如分句包含了“求答项”中“原因”的第一点信息,可标注“因①”。这里所说的“教材结合点”,指分句中暗示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来解答设问的关键信息,包括时空信息、教材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等。研读分句时,可借助关联词判断句间关系,如“伴随”表示因果、“还”表示递进、“但是”表示转折等。

(2)表格类材料

解读此类材料同样可采用“先泛读,后精读”的方式。不同的是,在泛读时,重点画出表格标题和出处的关键词,明确表格的主题。而在精读时,一要“纵横驰骋找变化”,分别从纵向、横向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格中的时空信息,结合阶段特征,思考数据变化的深层原因。

3.规范作答,合理表述

答题时,一要遵循基本的答题规范,包括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字迹清晰等;二要合理表述。为了高效答题,优先引用上一环节中标注的关键词句。若引用后,参考该题的分值,答案仍显单薄,可再结合所学知识拓展思路,并使用术语作答。

(二)例谈解法

这里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卷第41题为例(题略),解法详述如下:

环节一:圈画设问,明确要求。

如前所述,快速浏览所有设问后,按表1 对设问进行分类及圈画。总览“中心项”和“求答项”可知,本题的考点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的对华贸易政策以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特征和对外贸易政策。然后,依据“指示项”,在各材料左侧的空白处,标注相应简化后的“求答项”。例如,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左侧标注“异因”(异的原因)、“同因”(同的原因)、“评中策”(评价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材料三左侧标注“特征”“评中策”。

环节二:“先泛后精”,标注材料。

1.处理材料一、二(文字类)

第一步,快速浏览材料,把握材料大意,判断行文结构。材料一属于阶段式材料,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50年12月”“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三个时期叙述美英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故可按上述三个时期将材料分为三层,用“/”标注;材料二属于因果式材料,按背景和措施可分为两层,用“/”标注。

第二步,通过逐句分析、标注材料,精读全文。限于篇幅,接下来以材料一为例进行说明(详见表2)。

表2 逐句分析并标注材料一的示范

续表

2.处理材料三(表格类)

第一步,泛读。快速浏览表格标题、行标题和列标题,明确表格的主题是“1950—1957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概况”,数据包括中国外贸总额,中国与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中国与亚非及西方国家的贸易额。

第二步,精读。

首先,“纵横驰骋找变化”。

逐列纵向看:其一,按年份对比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贸易额的大小。圈出最大值(详见表3)后可知,从1952—1957 年,中国与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额均超与非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额。其二,按年份估算中苏贸易额占中国与人民民主国家贸易额的比重(中西贸易同理估算)。显然,中苏贸易额一直占中国与人民民主国家贸易额的60%以上,远超中西贸易在中国与非人民民主国家贸易中的占比。

逐行横向看:观察中国外贸总额以及中国与不同地区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并用上、下箭头标注(详见表3)后可知,第一,1950—1955 年,中国外贸总额大幅上升,1956—1957 年略有下降;第二,1952年,中苏贸易大幅提升,至1955 年,稳步增长,但从1956 年开始下降;第三,1952 年起,中西贸易明显下降,1953 和1954 年有波动,1955 年以后逐渐上升。

表3 精读并标注材料三的示范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材料一,在美英采取不同程度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下,20 世纪50 年代前期,中国外贸总额大幅提升,这说明我国成功突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环节三:规范作答,合理表述。

整合环节二中标注的信息后,回答如下:

第(1)问:

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美英均要遏制共产主义;朝鲜战争的影响;美英结成军事同盟(北约)。

异的原因:英国实力减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灵活的外贸策略。

第(2)问:

1950 — 1955 年,中国外贸总额大幅上升,1956— 1957 年略有下降;外贸对象以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为主(苏联比重更大);中西贸易经历低谷后有所回升,但所占比例较低。

第(3)问:

有利于突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体现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体现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二、抓限时训练

任何考试都是限时的,任何考试技巧的形成也都离不开长期严格的限时训练。

在高考中,完成25 分的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合理时间只有15~18 分钟,故上述解题各环节也应有相应的时间限制:圈画设问,约30 秒;每则材料泛读约15 秒,精读约2~3 分钟;每个“求答项”的作答约2~3分钟。

备考期间,笔者严抓限时训练,要求学生每次做材料解析题都要看表分段计时,到点停笔。起初学生普遍超时,对此,笔者引导他们再次熟悉解题技巧,同时在习题旁写下超时的原因,并思考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细致分析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信息的思维习惯,成绩稳步提升。

总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是有章可循的,上文所述之技巧,不仅适用于文综考试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其基本思路还适用于新高考下的同类题型,具有普适性。高考历史备考中,教师需指导学生通过长期的限时训练熟练掌握解题的技巧,以帮助学生突破材料解析题的瓶颈。

猜你喜欢
限时贸易额表格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限时写作,由“扶”到“放”
统计表格的要求
中国与中东主要国家贸易数据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找茬儿
瓷砖识别
趣味阅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