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宁波市水利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化研究

2022-09-07 05:54贺立霞毛凯兵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危险源排查隐患

贺立霞 毛凯兵 徐 燕

(1. 宁波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16;2. 宁波市河道管理中心, 浙江 宁波 315192;3. 宁波市水利工程管理协会, 浙江 宁波 315000)

1 概 述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宁波市作为试点城市, 于2016 年出台了《宁波市开展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工作方案》, 明确了构建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建设的重点工作, 要求各行业、 企业构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 构建完善安全生产基础保障体系。

水利工程点多面广, 在制度管理、 设备设施、 作业行为、 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 以传统的人工为主的管理方式难以实现管理目标, 亟需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严防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因此开展水利工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信息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存在问题

宁波市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 工作家底不清楚, 责任落实不彻底。 部分水利工作人员不清楚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 不了解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 被动应付现象时有发生。

b. 风险管控措施不全、 可操作性不强。 相关工作人员对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不重视, 缺乏风险管控意识, 很少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未有效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或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不全面、不具操作性。

c. 危险源辨识不全面, 隐患排查流于形式。 部分工程管理单位存在重危险源辨识、 轻风险管控现象, 且危险源辨识不够精准细化, 安全生产检查比较粗放, 隐患排查不全面、 不规范, 缺乏针对性, 存在较多的盲点和死角, 导致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管控流于形式。

d. 管理手段落后, 长效机制不健全。 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依然沿用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方式, 信息沟通不及时, 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随意性强, 长效机构未建立或标准不高。

为改变宁波市水利工程建设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管控现状, 破解宁波市水利工程建设重危险源辨识, 轻风险管控, 管而不严、 严而无据等问题, 通过创新管理机制, 制定工作指南、 构建考核标准体系, 研发信息化平台等一系列举措, 切实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效率,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了扎实成效。

3 主要做法

a. 以信息化为手段, 研发一套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以开放性、 标准化、 参数化、 容错性、 安全性、 可靠性、 可扩充性、 易用性为设计原则, 采用B/S 结构系统, 即用户无须安装客户端程序即可直接通过网络浏览器访问的信息系统, 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普及。 系统设计采用三层结构, 即表现层、 逻辑层和数据层。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总览、 我的任务、 隐患管理、 风险管控、 元素总览等。 采集工程数据, 展示包括“风险四色图” “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清单” “安全风险公告栏” 和“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等风控信息。

结合现有的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 通过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管理缺陷、 环境的不利因素等四个方面, 以设定或有事故的方式, 进行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估与管控。

b. 利用元素化管理方法辨识危险源, 打造危险源名录通用库。 元素化管理源自基层单位管理, 其原理是把一个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及其管理对象层层分解, 细化为相对最小单位(称为元素), 每个元素落实责任人, 利用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手段, 把每个元素安全状况、 风险等级、 检查过程和隐患排查处理过程反映在网络上, 使各级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 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保障工程安全。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GB/T 13861) 相关规定, 利用元素化管理方法辨识危险源, 所有元素都是危险源, 且元素的设置随着管理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危险源通用名录库, 使危险源辨识全面、 精准、 快捷, 不留死角。

元素状态分为安全状态和运行状态, 即安全、 一般隐患、 重大隐患、 待查、 维修、 退出, 在系统中分别用绿色、 橙色、 红色、 蓝色进行显示(维修和退出不显示颜色)。 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安全等级颜色含义

c. 结合宁波地理环境特色识别危险源, 打造危险源名录特色库。 宁波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 长江三角洲南翼, 浙江省东部的东海之滨。 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480mm 左右, 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宁波地区地质状况大部分为软土, 总体上南部区域以淤泥质黏土或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 北部区域以粉质黏土为主, 西部山区以岩石为主, 东部沿海以软土为主。 通过对宁波地区地质条件、 气象和水文特点及工程建设外部特定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与梳理, 全面收集施工现场及施工可能影响的毗邻区域内供水、 排水、 供电(高压电线、 高压电塔)、 供气、 供热、 通信、 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及危化品管网情况, 及拟建工程可能影响的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下工程的相关情况, 补充识别《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 规定以外的危险源, 建立符合宁波工程建设实际的危险源名录特色库, 使危险源辨识更具有针对性、 更加全面精准到位, 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

d. 利用现行国家规范评估风险等级, 打造风险评估方法库。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 的相关规定, 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评价可采用直接判定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和风险矩阵法(LS) 等方法, 对每一个危险源(元素) 进行风险评级, 根据风险值大小, 划分为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类, 重点关注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两类危险源。 建立一个危险源风险等级评价方法库, 将常规的参数指标列入系统库中, 用户只需选择相应的方法, 并结合工程实际选择对应的技术指标, 系统即可自动划分风险等级。操作规范、 简单, 方法可靠, 成果可信, 可节省大量时间, 从而使管理人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程建设管理中来, 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

e. 结合风险类别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打造风险管控措施库。 根据梳理辨识出来的危险源, 评估风险等级, 针对较大及以上等级风险的危险源, 以及制度管理、 设备设施运行、 作业行为、 作业环境等情况,从“人的行为、 物的状态、 管理缺陷、 环境因素”等方面梳理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 基于风险评级的数据, 并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工程措施、 管理措施、 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 应急措施五种类型的管控措施,逐一进行风险管控, 形成风险管控措施库。

f. 以工程施工进度为依据, 实现风险四色空间分布图动态更新。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危险源演变规律,利用传感器自动监测危险源状态, 通过数据模型计算, 实时调整危险源风险等级, 实现动态调整安全风险空间四色分布图, 弥补目前四色分布图一成不变的缺陷; 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大数据梳理分析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 便于有效提醒、 有效防范、 有效处置, 做到重大风险重点监控, 重点问题重点督查, 更加准确把控危险源监管方向。

g. 以制度为准绳, 实现风险分级规范化流程化管控。 通过制定《宁波市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指南》 和《宁波市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标准》, 采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动态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按规范开展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分析、 预警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发展趋势, 实现风险分级规范化流程化管控,从本质上提高水利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避免传统方式下走过场、 一阵风弊端。

h. 以智能感知为基础, 实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 通过传感器自动监测危险源状态, 利用手机APP 功能完成危险源巡检和隐患排查任务, 通过列表的方式, 展示危险源巡查内容、巡查频次、 重点关注部位或事项、 发现隐患、 隐患排查整改情况、 巡检人、 巡检时间等危险源巡检记录。在巡查中可实时上传巡查情况, 上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危险源状态、 问题描述、 问题图片等, 设计了安全隐患处理的主要工作流程: 问题因素录入→问题因素确认→问题因素处理→问题因素排除→恢复到安全状态。 确保危险源管控精准有效, 隐患排查治理及时便捷。

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 多系统、 多领域、 多方位汇总处理制度管理、 设备设施运行、 作业行为、 作业环境、 管理基本情况、 工程质量安全、 项目现场管理、 巡检、 隐患排查等各类数据, 通过排查、 整改、反馈, 基本做到各类危险源统计及时、 状态有底, 使风险管控科学高效、 精准有力, 实现辨识评估排查治理闭环管理。

4 初步成效

引入危险源、 事故隐患、 安全事故叠加演进理论和元素化管理技术, 深入分析水利工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机制, 融合水利部有关规范, 从确定范围、 危险源(元素) 分解、 风险评估、 等级划定、 制定并落实管控措施、 隐患排查治理六大环节着手, 系统梳理安全风险现状和发展趋势, 形成了以精准化、 流程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模型, 推动了水利安全风险预控、 关口前移, 实现了安全风险自辨自控、 隐患自查自治, 大大提高了辨识危险源和风险管控的工作效率, 应用前景广阔。

系统建成后, 已在全市31 家单位(39 个项目)试点推广, 工程建设项目以楝树港泵为例、 工程运行管理项目以亭水库工程为例分析应用情况。 通过对宁波鄞州区楝树港泵站工程施工过程主要存在的模板工程、 围堰工程、 临时用电工程、 基坑作业、 脚手架安装和拆除作业等开展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 辨识35 类元素129 个危险源; 确定重大风险30 个, 较大风险49 个, 一般风险18 个, 低风险32 个; 工程可能产生的事故主要有火灾、 触电、 机械伤害、 物体打击、 淹溺、 车辆伤害、 高处坠落、 坍塌、 其他伤害12种; 制定危险源的管控措施203 条; 完成危险源巡检226 次, 发现并排除重大隐患8 个, 一般隐患65 个;为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实现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亭下水库管理站目前水库、 电站等工程现有的管理范围、 工作实际需求, 结合标准化、精细化、 元素化管理要求, 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辨识危险源102 个, 其中重大危险源16 个, 一般危险源86 个, 制定风险管控措施337 条, 完成危险源巡检任务39 次, 未发现重大隐患, 发现并排除一般隐患10 个, 确保了工程运行安全。 目前水库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双控预防工作, 使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建立了集实效性、 操作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水库双重预防体系新模式, 为实现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5 结 语

成果在楝树港泵工程建设管理和亭下水库工程运行管理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应用, 做到了处处辨识危险源、 及时评估风险、 随时管控风险, 建立了集实效性、 操作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水利双重预防体系新模式, 将水利工程危险源管控工作直观化、 清晰化、 精准化, 成果应用虽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仍然发现一些短板与不足。

今后的研究中, 将继续挖掘信息化、 精准化和元素化三者融合的管理内涵, 并有效结合到风险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中, 进一步完善软件系统功能, 拓宽成果应用范围, 为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危险源管控的信息化、 智能化和精准化做出贡献。 ■

猜你喜欢
危险源排查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排查情况及处理对策
高速公路机电交安施工危险源分析及防范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措施
配网二次回路故障的排查分析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如何排查并改错
TD-LTE网络F频段干扰排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