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娟 梁春阁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自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来,“1+X”证书制度不断推进。随着试点方案的公布,“1+X”试点工作在高职院校中逐步实施[1-2]。各院校以专业(群)为单位组织开展,对接“X”证书的考核大纲和技能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3-6]。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每种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试点院校名单,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BIM职业技能证书的首批试点院校,通过深入探讨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院校推广中的课证融合、课证共生长等关键问题,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7]。
在“1+X”BIM证书试点背景下,依据考核大纲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从本专业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三教改革”,在教学中融入BIM证书的相关技能和内容,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依托社会评价组织将企业用人需求引入院校,重新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10]。我校建筑设计专业依据“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将考试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1+X”BIM证书试点背景下建筑设计七维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设计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岗位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分解,将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括在已有课程中植入BIM模块,如在“建筑工程概论”中添加BIM简介等,又包括基于职业标准开发独立的BIM课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基础”“BIM初级考证培训”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依托超星泛雅等线上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VR体验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我校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活页式教材、组建项目教学班、选派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企业导师进校园等,开展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1+X”BIM证书制度下,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对X证书的支撑连续性不够、课程深度和广度不够、实训内容设置单一陈旧等问题,而解决传统课程体系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行业主流设计软件不断更新优化,建筑设计师的职业岗位也在不断细分,单一、固定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从2019年开始我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立了“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自选岗位方向+技能证书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的划分,便于学生在修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单体设计模块、施工图设计模块、规划设计模块以及拓展方向模块,也可以选择技能证书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包括BIM证书模块和其他X证书模块。
为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X”证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基于学分制的“1+X”BIM证书试点背景下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入学开始分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课业咨询,学生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和专业基础课(绘图基础、建筑制图、构成设计、建筑设计初步等)以后,第三到第五学期可以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职业发展路径规划等选择目标就业岗位,根据目标岗位技能要求自主选择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和技能证书模块课程。我校建筑设计专业目前设置了4个方向:建筑单体设计方向、施工图设计方向、规划设计方向、拓展方向,学分制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学生可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修满125个学分即可毕业。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开发体系,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快速重构新的专业方向,既可以快速开设新的“X”证书课程模块,也可以及时删除陈旧落后的专业课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更新和与时俱进,以此构建“1+X”BIM证书试点背景下建筑设计专业七维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七维能力是建筑设计师所必须的技能和素养,包括专业核心能力、模型设计能力、作品表达能力、项目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任务理解能力、学习目标诊断能力。将目标能力的锻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因此,基于学分制的建筑设计专业七维能力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级的限制,每名学生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都可以实现动态重构,通过实行精细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天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建筑设计专业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制订了相应的课证融通方案,通过嵌入、补充、强化等方式将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新开设BIM初级考证培训、绿色建筑概论、BIM中级考证培训等课程,进行考前专项培训;在一些原有专业课程教学中补充相关BIM内容,如在建筑设备、建筑物理等原有专业课程中补充BIM证书考核相关内容,以此实现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证融通,保证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快速实施,见表1。
(续)
在以岗位技能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实施中,改变原有“理论+实践”的课程形式,以项目驱动、任务驱动为主导。同时,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学实施中融入思政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工匠精神等。在教学方法上,加入大量分组讨论、小组互评、项目演示汇报、VR体验等活动,以构建基础知识体系,融教于乐,拓展职业技能。技能实训以BIM证书为导向,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研制典型工作任务,共同确定实践知识典型工作任务的组织形式,每门课程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解,任务数量为6~10个,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演示汇报、模型构建、项目展板制作、BIM证书技能实操等。
学院层面统筹资源,校企合作共同成立院级BIM技术工程中心,开展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研究与实践,承接BIM纵横向课题,以课题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已立项为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包含的专业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物业管理。在专业群内开展BIM平台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群内教师共同开展BIM“金课”建设,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搭建“学院-专业-课程”联动体系,以联动体系的建立促进BIM教学工作及BIM技术应用工作的开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导师制+项目制”的协同育人模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建立了“1+1+N”的校企协同双元育人体系,即1名校内导师与1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N个学生,学生的人数≤15个。企业导师拥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校内导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这样学生可以得到理论和实践项目的双重学习[11]。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加入本专业建筑设计与房地产咨询工作室、庚润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室、BIM技术工程中心等,参与导师纵横向课题,以项目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班,本专业2020年开始创建了广科-光辉城市班就业加速营,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我校建筑设计专业以多种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的协同育人体系。
2018年,我校BIM课程已覆盖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为契合“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逐渐形成了“以训为主、战训结合、真题实战”对标“1+X”BIM证书的人才培养路径。“以训为主”是指BIM相关课程均以实训为主要内容,引入一套完整的工程实践图样,学生进行完整的工程建模。以训为主的教学实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BIM软件建模能力、BIM模型应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战训结合”是指选拔优秀的学生加入校内外导师承接的BIM纵横向项目,通过参与实践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题实战是指教师梳理建立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真题资源库,包括真题集、真题讲解视频等,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真题提高BIM模型构建能力和应试水平。
以建构学生动手能力、专业综合技能、思政教育、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建立课证岗赛多维融合型专业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建立“课上实践+课后实训+课外延伸”的台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台阶式实践教学体系下,课上,学生基于一套完整的图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综合建模;课后,学生自行完成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真题;课外,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BIM职业技能等级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创新性地进行BIM项目实践[12]。通过“课上实践+课后实训+课外延伸”的台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BIM建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为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以我校建筑设计专业为例,将BIM证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了一套“1+X”BIM证书试点背景下的“课证融通”七维能力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探索嵌入“1+X”BIM证书模块如何实现课证融通,如何实现课程和证书共生共长、共同服务。在此基础上,以产教融合助推双证融通,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导师制+项目制”、就业加速营等多种方式建立校企双元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