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芊,石丽丽
(北京印刷学院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北京 102600)
市场上常用的喷墨打印墨水主要是以水作为溶剂,黏度较小,流动性较大。在使用纸张类吸收基材时,墨滴喷射至基材上时往往会沿着基材表面的纹路流动,使墨滴的沉积面积增大,浸染到邻近的墨滴。当邻近墨滴为其他原色时,就形成了相邻不同原色的互渗,邻接处产生出两个原色的混合色彩边。这一现象不仅影响色彩的还原质量,也会降低图文的清晰度。因此,需从墨水、基材性能及工艺过程等因素的改进加以克服。同时,也需对此给予量化表征,以期在材料开发、生产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等过程中的墨色互渗程度给予正确评估。
目前,还缺少针对喷墨输出颜色互渗程度测评的国际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36598-2018(数字印刷喷墨印刷图像质量属性的测试方法-Digital printing-Test method for image quality attribute of inkjet printing)[1],以及相关研究[2],均参照了Briggs提出的方法[3],通过测量印品线条的宽度,以无底色时色墨的线条宽度与有底色时相应的色墨线条宽度之差,表征线条色墨和底色色墨间的互渗程度。其中,线条宽度的求解遵循国际标准ISO/IEC TS 24790:2012[4]。但实践表明,对于亮度接近的两个彩墨情况,该方法往往无法确定有底色时色墨线条的宽度,从而无法给出互渗数值,国家标准GBT 36598-2018中也明确互渗程度的测量不包含某些彩墨情况。为此,需建立更为有效的方法克服这一困难,使互渗程度的测量适应所有彩墨情况。
鉴于不同的彩墨互渗总会在互渗区域形成第三色的特点,本文采用的印品彩墨互渗程度,用彩墨邻接区域两彩墨混合而成的第三色宽度来表征。在这一宽度的求解技术中,与Briggs及国家标准相类似,亦是基于印品图像的数字图像及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出彩墨互渗形成的第三色宽度,但在具体的检测图案,以及相应的互渗宽度求解算法等方面具有特色。
设计含有至少一条两个彩墨实地色块(墨量为100%)无缝邻接的直边矢量图案,为检测用互渗图。如图1所示,为本文所用含有两个彩墨邻接直边的数字原稿图,即彩墨1实地色,两边紧密邻接彩墨2实地色。其中,两个实地彩墨区域相邻接的直边长L为6 mm,彩墨1与彩墨2的非接触边的长度为W1,两侧的彩墨2在彩墨1两边的非接触边长为W2,W1=W2=3 mm。彩墨1和彩墨2的不同组合,可构成M(品红)-C(青)、C-M、M-Y(黄)、Y-M、C-Y和Y-C共六种互渗图案,将该数字原稿图像存储为pdf格式。
图1所示图案的特点是:1)彩墨1与彩墨2相接触的两个邻边间有足够的距离(即距离W1),使彩墨1与彩墨2的两个邻边均能充分地展现其互渗程度,同时,足够长的邻边长度L也能充分地展现互渗性能;2)彩墨1与彩墨2的两个邻边同时用于互渗性能的测试与表征,提高了测试效率和结果的稳定性。
将互渗检测图案的pdf原稿文件打印输出后的印品图像,由一个性能稳定、颜色响应符合sRGB标准、分辨率不小于2 400 dpi的数字成像系统成像,所称数字图像称为检测图像。成像时,要求互渗图案中邻接直线段的方向尽量横平竖直,偏离角度不大于0.2°。获得的检测图像需存为*.tif或*.bmp格式。
利用检测图像,求解彩墨互渗所成第三色宽度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将成像获得的检测图像按照sRGB与CIE色度的标准关系[5],由RGB转换为色相角h灰度图像;
2)在色相角h灰度图像中,由图像的非邻近边缘区域确定墨色1的平均色相角h1和墨色2的平均色相角h2,并在h1和h2之间确定两个色相角阈值hth1和hth2,分别如式(1)和式(2);
3)对色相角h灰度图像中的每一行(沿彩墨互渗方向)像素值,确定h变化曲线中互渗区域内阈值hth1和hth2对应的像素位置X1和X2,如图2所示,由式(3)确定该行位置彩墨互渗对应的第三色宽度,即该行的互渗宽度Di;
式中,p为图样数字图像每个像素对应的物理尺寸,单位为“μm/pixel(微米/像素)”。
4)对色相角h灰度图像中所有行的互渗宽度Di求平均,得到式(4)所示的两彩墨互渗宽度D。
式中,i为色相角h灰度图像的行标记,N为色相角h灰度图像的总行数。
选用EpsonL1800喷墨打印机和四种喷墨专用纸张,纸张类型及对应的样品编号如表1所示。
表1 互渗检测实验用纸张Table 1 Papers for color ink interpenetration test
每种纸张分别包括图1所示的M-C、C-M、M-Y、Y-M、C-Y和Y-C六个图案的打印图样。
选用彩色扫描仪Epson GT-X970作为互渗印品图样的数字成像系统,该扫描仪具有稳定的、专业级的成像性能,颜色响应符合sRGB标准,能够有效区分打印用C、M、Y原色的色彩特性。此外,该扫描仪支持2 400 dpi以上的高扫描分辨率,获得检测图像的扫描成像即选用2 400 dpi,其他扫描参数为24位彩色、不做任何图像增强和优化等处理,图像存为*.tif格式。
首先认识互渗检测图像。如图3所示,为实验的4#样品品红色墨和青色墨互渗的检测图像及其不同色度和变化图。从图3(a)不难看出,两个彩墨邻接的两条直边处,出现了两条色墨互渗形成的视觉可见的蓝色线条,而其蓝色正是该两个墨色混合所具有的色相,该蓝色线条的宽度即为式(4)定义的互渗宽度。此时,=10.58(μm/pixel)(扫描分辨率为2 400 dpi)。
直观上,该互渗宽度表征的是两个彩墨在邻接处互渗形成的第三色区域尺度,实质上,反应的是因彩墨互渗所导致两个颜色区因紧密相邻形成的色彩缺陷,这正是将彩墨互渗性能给予量化考量的目的所在,因此,本文方法确定用互渗宽度表征色墨互渗的程度,是对该图像缺陷的一种量化表征。
按照2.2所述方法,首先获得检测图像的色相角h灰度图像,如图3(b)所示,为图3(a)的h灰度图像,其行平均的h变化曲线如图3(c)所示。同时给出了检测图像的亮度图像,如图3(d)所示,其行平均的亮度变化曲线如图3(e)所示。
按式(1)~式(3),可由图3(b)求解出图像每行的两个互渗区域的互渗宽度,其宽度界点标识图及其原图对比图如图4所示;其中,上半部分为标识了互渗宽度边界点位置的图像,下半部分为原图。上、下对比着观测,互渗宽度的边界点与视觉上宽度的截取位置较为一致。
若按照Briggs和国家标准GBT 36598-2018采用的方法,需基于检测图像的亮度变化特征,将中间的品红色(彩墨1)视为一段竖直方向的线条,求解其宽度,并将其与背景为基材时的宽度做比较表征互渗宽度。但若按照国际标准ISO/IEC TS 24790:2012的线宽求解方法,中间品红色墨到两侧青色墨的过渡,需要亮度值为单调的变化过程。但由图3(e)所示的亮度变化曲线看到,在两侧由品红色墨到青色墨的过渡区域,亮度值均出现了突变(向下的尖峰),不具备单调变化的特性,因而也就无法求解品红色墨线条的宽度,互渗宽度也就无法求解。
理论上,两个彩墨(颜色)混合色的色相角一定处于两个彩墨(颜色)色相角之间[5],因此,无论哪两个彩墨(颜色)组合,其互渗形成的第三色色相角均会在两个彩墨色相角之间变化,而随着混合墨色靠近哪个彩墨色,色相角就接近哪个彩墨的色相角,不会出现突变。这就是说,无论哪两种彩墨组合,在互渗方向上色相角的变化都是单调、连续的渐变过程,都能满足图2所示的求解要求。此外,对比图3(b)和图3(d)还易看出,色相角h图像较亮度图像噪声小得多,对应形成的图3(c)所示的行平均h变化曲线在非互渗区域非常平滑,易于位置点X1和X2的确定。无疑,这两个特征使得本文求解互渗宽度的方法更加可行和稳定。
对每个样品图样中的左、右两侧互渗区域的互渗宽度平均,并对中间彩墨1和两边彩墨2及其互换色样的结果再次平均,作为彩墨1和彩墨2的互渗宽度。如此,所测四个样品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为方便比较和说明,将表1中的纸张类型也列在了最后一行。几个有代表性色样互渗宽度的定位对比图像如图5所示。
表2 样品的互渗宽度 单位:μmTable 2 The interpenetration width of test samples Unit: μm
从表2数据看,2#样品的三个原色彩墨组合均有相对最小的互渗宽度,1#样品的与2#样品相当,表明这两个品牌的高光照片打印纸具有性能相当的涂层。3#样品M与C色墨和M与Y色墨的互渗宽度不及1#、2#样品,而C与Y色墨的互渗宽度与1#、2#样品相当,表明这种纸张对打印机M色墨铺展的程度较1#、2#纸张大。4#样品三组互渗宽度均较前三个样品大得多,表明该纸张对打印机三个原色彩墨都有大得多的横向(沿表面方向)铺展,特别是对Y色墨,铺展程度更大。合理的解释应是,4#样品为普通的喷墨打印纸,其表面对墨滴吸附的横向收敛性不及前三种纸张。
上述测量结果,由彩墨互渗宽度表征的彩墨互渗程度,与视觉感知的彩墨互渗程度相一致,也与纸张的表面质量等级相符合。
本文方法充分利用两个彩墨与其互渗区域颜色的色相变化规律,利用色相值变化特征点的间距表征色墨互渗宽度,并以此表征互渗程度。进一步,通过获取互渗图案印品图像的标准色度数字图像,确立了基于色相角信息求解互渗宽度的计算方法。实践应用表明,所测互渗宽度与视觉感知宽度相符合,能够量化表征彩墨互渗现象。此外,本文方法克服了基于亮度信息的互渗程度检测技术缺陷,对任何彩墨组合,均能有效求解互渗宽度,且因彩墨色相角图像噪声较亮度图像低得多,测量结果更加可靠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