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承娥
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由于温度急剧下降,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一些珙桐在受冰川活动影响较小的中国西南地区存活下来,成为了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
珙桐号称植物界的“活化石”“绿色熊猫”“林海中的珍珠”,被列入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珙桐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长江流域温润亚热带山地,常混生在海拔1 250~2 200米的湿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多呈间断性零星或小块状分布。
现在在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峨眉山、湖南张家界、江苏天平山以及云南西北部,都可以看到零星或小片的天然珙桐林木。不过,珙桐在被全世界引种栽培后,它的分布范围已远远超越其自然保存的范围,位置逐渐北移,海拔也越来越低。
珙桐的花朵盛开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白色鸽子,又被称为“中国鸽子花”。春夏交替之际是珙桐开花的时节,远远望去,一树的白花迎风飞舞,仿佛结伴的鸽群在空中翱翔,非常壮观,似乎在传递着中国人民期盼世界和平的愿望。
然而,这漂亮的白色“鸽子花”并不是珙桐真正的花,而是两片自然下垂的白色花瓣形状的苞叶。它由叶片变异而来,是一种变态叶,初为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后变为棕黄色而脱落。真正的花是藏在这两片白色苞叶下的点状紫红色小花,这些花聚集在一起,像一个棕红色的小圆球。
除了白色的苞片,2016年4月,生物学家首次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王家镇发现了近20株苞片为粉红色的珙桐,其叶片呈淡淡的猩红色。这为园林色彩布置、选育观赏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珙桐的花小而不起眼,大苞片醒目易见,在保护花粉不受雨水打湿的同时,吸引着昆虫前来采蜜授粉,完成繁衍过程。
有关珙桐的研究,自1869年一位名叫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传教士和生物学家在四川宝兴县首次发现珙桐,并将一份标本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珙桐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探究其起源、演化与濒临灭绝的原因,对研究古植物区系、系统发育以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如何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珙桐,也是我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工作。
古老珍稀的珙桐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植株可以观花赏果,种子和果皮能榨出味道清香的油,树皮可制备活性炭,木材可作为家具、建筑的原料,花是良好的蜜源。
如今,珙桐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已为世人所公认,是我国乃至世界备受青睐的宝贵资源,在欧洲和北美作为观赏树种广泛种植,被西方称赞为“北温带最美丽的乔木”。
正是因为其经济价值,珙桐正面临着生存威胁。肆意采摘野生苗、采伐树木、摘取还未成熟的果实以及实施项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人为因素,对其造成了致命的破坏,使得野外很难发现自然生长的珙桐树苗。
除了外在原因,也有许多内在原因导致珙桐数量急剧下降,比如生境范围狭窄、自然更新困难、种子败育现象严重等都让珙桐游走在灭绝的边缘。
为了保护珙桐,一方面,国家在其集中生长的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通过禁止滥砍滥伐,对环境加强保护,确保珙桐异交结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最大限度保留珙桐的遗传多样性。另一方面,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实践,实现了人工繁育技术。全国各地进行大量人工引种栽培实践,为珙桐的迁地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并逐步开展珙桐对干热气候的适应性驯化,深入研究其濒危机制,以保护其进化潜能。
珙桐被世界各国竞相引种,它若翩翩飞舞的“白鸽”,承载着祖国的友谊使命,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播撒于世界各地。珙桐曼妙的身姿和宝贵的价值值得人类用心守护,只有大家携手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欣赏到这古老物种的优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