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霞
(东莞市光明中学 广东东莞 523000)
教学情境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推进教学流程而设定的,能够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从而达成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单元复习教学是在深度学习单元相关知识后,通过项目或主题的形式,对单元中重点知识梳理重构,形成知识框架,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解决真实问题的目标。在单元复习教学中,如何利用情境体验梳理碎片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值得教师思考和探讨。根据实践经验及学生认知特点,下文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基于情境创设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旨在提高中考生物学复习课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两个模块的知识,并且知道人体不断利用生物圈中的营养物质和O,以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求。但对于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O如何在体内运输,以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何通过血液循环排出,循环系统又有怎样的结构和功能来适应物质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问题,学生依然存在疑惑。本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现已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以就医为情境,以查看化验单、静脉抽血、输液、献血等具体情境分别进行血液的组成成分与功能、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血型等内容的再现,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网络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小组探究,描述并归纳血液组成及功能,ABO血型及安全输血,血管的类型和特点,心脏及血液循环途径;
②通过情境再现,尝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解决人体内物质运输;
③尝试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复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④能够根据安全输血原则,倡导无偿献血,培养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课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录制情境视频。视频内容分为三幕。第一幕:学生甲嗓子痛,头晕。在上体育课短跑时,学生甲奔跑途中心跳加快,四肢无力瞬间晕倒,不幸擦伤膝盖。老师紧急将学生甲送往医院。医生用听诊器检测学生甲的心跳,给其静脉输葡萄糖营养液和消炎药,并对膝盖处的伤口进行消毒止血处理。第二幕:学生甲苏醒后,按医生要求抽血做血常规检查,医生分析血检化验单。第三幕:学生甲出院时碰到大出血病人急需O型血,学生甲(AB血型)作为志愿者去献血,护士告诉他不能献血,且血型不符。
课上,教师播放录制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学生甲遇到的问题。并教师提出问题:①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②输液和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还是动脉?③心脏为何能搏动以及药物如何随血液进行循环?④如何进行安全输血?什么是无偿献血?
本环节通过情境视频的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回顾该问题涉及的相关概念(图1)。
图1 复习内容与对应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①时,教师除了引导其对化验单上各项指标的含义进行解读,还可引导学生对高原工作者体内红细胞的变化进行分析,学以致用。在回答问题②时,学生虽已通过导入视频对血管和心脏等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依然对“切脉”“青筋”对应哪个血管不能准确匹配。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手臂上的血管、触摸桡动脉等活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运用水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问题③是本章节复习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说出心脏的结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师可通过播放心脏工作时的动态图、让学生屏住呼吸感受自己的心跳等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出血流的动力来源是心脏,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输的途径依赖血液。针对问题④,教师通过分享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学生甲无偿献血的过程,回顾安全输血的原则和倡导无偿献血,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本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进行单元复习,学生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质疑、思考、分享、寻找答案、发表见解、归纳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师以上述情境中的学生甲为主角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甲暑假跟爸妈去了西藏旅游,意外受伤。他收集了自己的血液,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再次巩固血液组成和功能。
教师展示情境:学生甲想观察小鱼体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将一只小鱼放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教师展示观察到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血管类型,并探讨血液流动情况。
接着,教师展示情景三:学生甲血检报告显示贫血,且喉部患有炎症,医生为其注射消炎药。并要求学生说出药物到达患病部位经历的途径并画出血液循环途径(图2)。
图2 血液循环途径
本环节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把握。根据学生的分析,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启发与引导、解惑与答疑、评价与总结,最终达到重难点的突破。
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单元的重难点,但对知识的把握还不够系统。在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思维导图,以达到知识重构的目的。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复习教学围绕一个主角创设不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将碎片知识整合重构,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