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初探*

2022-09-07 03:07孙雪莹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课程

孙雪莹

(昆明学院,云南昆明 650214)

高校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推进的好坏,决定着新闻传播业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当今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要使命的新文科建设,具体就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例要求创新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样才能做到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追求卓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围绕新闻传播课程思政问题,学界和业界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

一是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体系研究。王咏梅、程磊从教学的内容、方式、考核评价机制、教学效果等方面论证了中国新闻史课程思政的政治建设的含义和实施;娄淑华、马超论述了新时代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地位与时代要求,提出型塑课程特质和思政元素相融合、构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支撑的教学体系等观点。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刘涛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模式,从地位、目的、任务、灵魂、路径等角度概括其核心要义并阐述时代价值;浦丽萍、何丽玲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由此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应对策略。

三是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研究。付海钲、潘悦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课程的思政创新,提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规划;张瑞静探讨了新媒体内容编创课程思政的创新,提出了基于OBE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构想。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视野和分析框架,例如韦伯经典的模式方法及其架构。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宏观视角较多,缺少区域性视角;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整体性、普遍性解读较多,而对地方性、特殊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有关以边疆、民族、山区为基本省情的云南地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尚处于零散状态。国外的研究又全都避免不了一个怎样才能契合中国国情的问题,涉及云南本土化的成果更是罕见。

相对于国内外理论研究和业务开展的不足,把地方化、区域化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模式创新视为在党和国家总体课程思政方略指导下的精准化、个性化实践,有利于巩固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政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理清全国性课程思政和区域性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找准发挥课程思政的云南区域特色的焦点目标和着力方向,为云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全面迈进提供新闻传播人才支撑。

一、创新云南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设计

(一)基本思路

一是基于新闻行业角色配置的特点,开发师生多元化身份,创新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二是基于当下媒介生态的变迁状况,设置模块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三是基于新闻传播业务的性质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四是基于新闻传播产品的内涵外延,构建学生成果的评价标准,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二)总体框架

以“四环联动 三维耦合”模式为中心,全面推动云南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四环联动指“多元身份”“模块内容”“信息技术”“成果评价”四个环节形成开放式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三维耦合指教学效果在“责任维度”“思维维度”和“实践维度”上的连贯交汇,高质量完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投入到产出、从理论到实践、从技能到素养的全过程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四环联动 三维耦合”课程思政模式图

1.内容模式创新

(1)围绕“思政教育模块+思政主题实践”,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每个模块教学完成后,配有相关的思政教育“课程实训”,即时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实践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把专业学习当作思政学习来对待。

(2)围绕校情校史和云南地方文化,挖掘思政元素

一是密切课程思政和校情校史、云南文化的关联度,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二是立足学生关注的周围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展延伸性的学习和实践。

2.方法模式创新

(1)为师生多元身份赋能,多向互动进行价值塑造

对师生的身份进行多元化赋能,学生既是学徒、又是记者、是投标竞标的“乙方”;教师的身份则去中心化,处于师傅+编辑+发布任务的“甲方”的地位。

(2)思政教学活动多样化,注重对不同等级水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的挖掘

通过课堂任务驱动、校内实训、校外拓展等教学活动,重点培植学生具备在不同等级水平下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

(3)根据专业的特点,运用先进技术实施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对先进技术高度依赖的特点,必须始终重视训练学生的技术设备操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起精益求精的“新闻工匠精神”。

3.评价模式创新

(1)多级主体评价视野+模块化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

教师首先基于教学大纲的评价标准进行点评,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任务场景,用“师傅”视野、“编辑”“甲方”的视野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在不同项目场景中,对自己进行点评,同时也对处于竞争关系的同伴进行点评。

(2)模块化过程评价

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特点,加入“平时作业(20%)”“课堂实践(30%)”“课外实践(30%)”和“公开发表成果(20%)”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

各门课程的终结性评价计算: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多级视野下的形成性评价+模块化过程评价)。

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尤其是纳入了校外实践、实习成果、竞赛成果的占比,可以实现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转变,激发学生生产课程成果和发表作品的动力,进而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估形成全新的导向。

(三)主要目标

1.确定巩固育人目标

针对目前新闻传播从业者素质能力参差不齐、零散化、波动大、本领恐慌蔓延的问题,旨在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后备队伍,让学生立志成为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2.挖掘转化育人元素

针对目前社会舆论嘈杂混乱、模糊旗帜和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有所弱化的问题,从依托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角度切入,教育学生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3.创新选用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应网页图文报道、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H5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算法新闻、新闻游戏、移动直播、沉浸式新闻等以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融合新闻生产要求的问题,注重体现设计性互动,把专业学习方法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完美结合起来,并将教学场地从普通教室转移到设施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处去,充分利用匹配性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服务品质、用户体验和媒介效果。

4.凸显推广教学效果

针对不少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实践应用属性发挥不够的问题,围绕促使学生多出成果这一核心优势,鼓励学生公开发表播出署名报道、争取获奖、申请项目。由于作品中常常涉及思政方面的内容,专业作品会与思政作品融合无间,能把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凸显出来、推广开去,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

(四)重点难点

创新云南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重点,一是总结云南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现状,聚焦云南地域文化的优势发挥,阐释讲好云南故事、培育云南新闻传播人才的意义,展现云南精准化、地方化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的特色亮点;二是揭示云南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与党和国家课程思政教育方略统领的逻辑内涵交织和深刻互动关系,搭建多元化协同推进的路径框架;三是坚持云南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模式创新的实践应用标准,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示范性。

创新云南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难点,一是勾勒国家课程思政部署与区域性、专业性课程思政整合发展、提质提效的范式体系与目标任务,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在研究方法、分析技术上要科学可行;二是对云南地区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挖掘归类,总结云南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和经验,确定深化云南课程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侧重点,在进行实地调研过程中可能伴随着诸多地理、人文的不确定性因素,给资料收集和案例选取带来困难。

二、云南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经验

根据党和国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精神,云南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中先行建设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逐步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以较早试行课程思政的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实践应用特色突出,是昆明学院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立项支持专业,其应用的准确含义之一就是把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应用于全部课程教学的始终。从学生就业数据看,年均就业率达96%以上,毕业生获云南省民族题材好新闻三等奖,云南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广东新闻奖三等奖,获推参评中国新闻奖。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学生整体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表现优异,在理论水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掌握等专业素质方面基础扎实、运用灵活,在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显示出较高的水平。迄今为止,广电专业毕业生无人犯有刑事案件,正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肯干、发展后劲足,在社会上及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口碑,致使出现了多起被自主用人单位点名招聘的情况,立德树人效果显著。

(一)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支撑,成果进课堂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专业上成熟的基础。面对课程思政的教学题目,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老师立足概念明晰、逻辑谨严的分析框架,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新实践,注重信息量、深刻性和学科交叉,积极发表课程思政教研论文,将问题讲深讲透彻讲全面。例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阐述了如下观点:

首先,党媒姓党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其次,人民性是党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讲党性,从始至终都是在讲人民性。最后,党性是实现人民性的基础与保障。没有人民性导向的党性是假的,没有党性依托的人民性则是虚的,落实人民的各项权利和开展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党性保障。

上述观点被纳入专业基础课《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共产党党报的章节中进行介绍并设计了项目式学习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若把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割裂开来,既背离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也会给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带来致命危害。

(二)扎根本土,无缝对接,润物无声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本土内容为黏合剂,增强贴近性,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可以做到无缝对接、契合无间。昆明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法路径就是直接在专业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出色开展课程思政的云南省省级一流课程《广电新闻采访报道》选用“马工程”教材,关注当今的时代楷模,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增强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力。在人物采访章节的讲授中,聚焦张桂梅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结合与理论学习配套的校内实训环节,引导学生以贴近身边的动态事件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提纲的提炼,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采访,完整经历体验新闻生产的采编制播全流程。由学生独立制作的“校园30分”“新闻时刻”等广播电视节目,突出深度挖掘特色,回应了“学习张桂梅”“校园疫情防控”“大学生考研”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其中,学生系列采访报道作品“学习张桂梅”还被学习强国云南平台3次转载推广。学习张桂梅活动采访报道等课程思政实践,收获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学生在业务技能不断精进的同时,还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三)把课程思政延伸到课外,扩大课程思政影响力

采访报道课程主讲教师把教学场所搬到校内外新闻现场,实地兑现课程思政成果。例如,配合2021年学校招生工作,指导学生拍摄了《传承伟大校友聂耳精神》《在昆院歌舞青春》等短视频,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向全国直播,观看人次高峰达6000以上,点评提问互动人数高峰达500以上。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延伸到课外校外,推动单一的课程思政朝着“大思政”转化。

昆明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拓展甚至远远超出了特定课程的范畴。播音主持主讲教师将专长视为课程思政竞争力,身体力行推广课程思政成果。例如,以《百年华诞 师德如斯》为题获庆祝建党百年云南省教育系统第十三届“红土地之歌”故事演讲大赛一等奖。

此外,专业教师重视对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进行无限二级传播处理,实施增值式资源生产策略。在传播分众化、差异化、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视频化既是其他传播趋势的汇聚点,其本身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在高清、超高清视频和5G高新视频备受关注的同时,短视频、H5视频、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全景视频风起云涌。老师们不断根据条件情况,结合资源内容推出不同版本,扩大课程思政影响。2020年,因爆发新冠疫情,不允许广电节目策划与创作会演在线下举行,师生们就把会演搬到线上,既规避风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以《梦一场》为名成功申报为教育部云南省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培育项目。目前,虽然优酷视频、微信公众号上的播出点击率都已破万、阅读量近7000,新的传播创意仍在酝酿之中。

通过实施课程思政,促使部分学生坚定了追求政治进步的意愿。截至2021年6月底,广电专业三届在校学生有35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入党10人,申请入党的学生都研读过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课程思政经典文献,有人获云南省公益广告大赛最佳新人奖、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三、创新云南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展望

当前,云南各高校纷纷制定了本院校服务云南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其精神实质都是鼓励相关专业主动融入并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云南省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按照价值引领、应用优先、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要求,不断创新云南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一点仍然是要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根据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合度高,便于从专业角度让学生受到思政教育的基本特点,立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云南贡献的价值取向,直面在依托互联网科技而产生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移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主导的新闻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通过梳理和分析云南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成效、问题及对策,探寻云南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模式、方法模式、监测模式、评价模式、应用模式的创新路径,是使命所在、是正当其时。

课程思政讲授方面,落实新文科建设精神。重点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全程全维度推进课程思政,例如通过介绍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新闻生涯,彰显共产主义者投身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先进性。二是更新内容,把握时代前沿动态,例如通过介绍党和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让学生树立起成为全媒体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课程思政师资方面,以高级职称教师授课为基础,不断推行高层次人才授课制度。授课教师应为引进专业建设对标院校优秀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省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计划入选者、校级以上教学奖励获得者和教研项目主持人等。

课程思政教材方面,拟把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适时更换成“马工程”教材,暂不能更换的也要选用规划教材、高级别出版社教材和精品优秀教材。在更换教材时还需参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等指标,创新甄别教材质量方法。把教师相关新著纳入拓展教材,让科研反哺教学。

课程思政考核方面,在教学工作责任制、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中细化课程思政要求,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评学时参考课程思政硬指标成为工作新常态。继续围绕突出实践应用、多出署名成果这一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在报考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书,报考研究生、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时取得更好地成绩,专业对口就业形成全媒体就业的局面,毕业生业绩优良,课程学习获得感强。

创新云南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应用优先、实践先行,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推动课程思政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尤其是在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应对出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亟须出现全媒记者、全媒编辑,生产全媒产品,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大显身手的新常态下,用丰硕的实践应用成果验证学生能够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以培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旨归,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可谓顺时应势,有所作为,不辱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