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华 邓晓雯 周海洋
金融科技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的发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推动了金融科技时代的快速到来。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要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和增效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这份引领性文件的发布实施,有力推动了金融科技良性有序发展。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到2025年金融科技发展的愿景、原则和重点任务。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向“积厚成势”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金融IT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和金融科技阶段,金融科技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其可以通过将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科学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极大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自身经营发展模式,积极将金融科技融合到自身业务发展中。在大数据时代,金融科技推动着金融创新与变革,商业银行在利用金融科技提高自身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要将数据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有效解决金融服务领域中的各项短板,使金融创新点更多、线更长、面更广,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成为真正的数字化银行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更迫切需要的银行。
那么,作为新技术、新理念的金融科技,到底是如何作用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以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即通过技术进步给商业银行带来积极影响;但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会让更多的金融科技企业进入市场,挤压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产生冲击,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加速推动作用,进而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存贷款的息金差额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并且对大多数非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甚至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银行利差,商业银行收入变少,盈利水平下降。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会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资金成本,从而使银行倾向于选择更高风险的资产,来弥补成本的增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主动作为,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理念、引入新兴科技人才等方式,拥抱金融科技,努力构建“虚拟化银行、数字化银行、信息化银行、智慧化银行”,形成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格局。
总体来看,虽然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文献众多,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微观层面的基础上来研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鲜有学者从金融科技发展这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不论是从“技术溢出效应”还是“竞争效应”角度来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抑或从银行风险角度,本质上考虑的都是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目前关于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文献研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互联网金融阶段,对金融科技阶段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金融科技关键词初始词库,再通过因子分析法合成2013—2018年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第二,基于2013—2018年118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从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两方面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冲击效应,同时对金融科技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路径进行检验。第三,按照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将我国的银行进行分类,并就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冲击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
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很多,从宏观层面看,现有文献研究了银行业市场结构、金融 衍 生 品 交 易、金融 服 务 多 样 化、市 场 势力、互联网金融等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微观层面看,学者们主要从非利息收入、高管薪酬、股权结构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上述关于宏观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分析中,更多地集中于外部环境、互联网金融、金融自由化等,而缺乏关于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
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主要由绩效水平来衡量,而绩效水平主要包括盈利和风险两大方面。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带来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竞争效应”影响。当商业银行所受到的“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时,金融科技发展便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反之亦然。通过运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原有的信息收集方法、风险评估模型和投资决策过程。但商业银行在利用金融科技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不论是研发,还是产品创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不确定性和新的经营成本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技术溢出效应”。另外,我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针对本地经济发展制定了差异化的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计划,使得不同地区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应用程度很难达到统一,减弱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主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一方面,伴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系列具有利率市场化、操作便利和高收益等特点的新型金融科技理财工具开始兴起,由于这些产品的利率不受中央银行管制,一经推出便受到人们热捧,这些金融产品具有交易方便、利率市场化的特点,比受利率管制的银行存款更具有投资导向性,为居民提供了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渠道,吸引了大量居民储蓄存款,导致商业银行从传统存款市场中获取资金更加困难,存贷利差减小,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开始以保持自身的盈利水平为目的,不断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进一步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合作推出多种理财产品,通过发售高盈利的理财产品来扩大资金来源,抢占市场份额。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效应”,高额的资金成本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压力。
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来看,金融科技发展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利率市场化水平,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从理论上讲,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信息的收集和披露更加经济和便利,从而减少乃至消弭信息不对称,但实践中通常并非如此,甚至有可能与此恰恰相反。在金融科技引导的金融交易中,往往是一对多、多对一,或者多对多交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制、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机构的行业监管和自律机制还不完善等,交易双方对交易对手信息的掌握都相当局限,在这种情况下,尚未发展完善的金融科技的泛化应用反倒会给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的存贷利差,从而改变银行负债端结构,导致其资产端的风险偏好上升,增加其破产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复杂的金融体系,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技术风险与系统性风险,最终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1:金融科技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绩效提升。
假说1A:金融科技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大。
假说1B:金融科技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变革加快,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盈利模式在不断变化。其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仍主要依靠存贷款差额。随着金融科技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金融科技工具开始迅速崛起。与银行存款相比,一些金融科技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凭借其高收益、利率市场化等优势,一经推出便受到人们热捧。为了聚集资金,抢占市场优势,这些高收益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为居民提供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渠道,将大量资金引导向银行间市场,导致传统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的份额大量流失,面临着严峻的存款竞争。与此同时,面对金融科技工具对存款市场份额的挤占,各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资金来源也会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进行资金竞争,并通过这种方式绕开利率管制、满足存贷比等监管要求,由此更加重了银行间存款竞争。银行间存款竞争的加剧在提高银行从传统市场上吸收资金难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间吸收存款的利率,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在资金来源减少、资金成本上升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被挤压,这对其保持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
随着存款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其不得不通过增加发放贷款总量来维持自身较高的利润水平,从而使得信贷市场中贷款供给增加,贷款竞争更加激烈。而商业银行为达到其增加发放贷款总量的目的,只能放宽抵押品、信贷要求等贷款条件,导致不良贷款率增加,银行经营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存款竞争会降低银行的特许经营权价值,而特许经营权的价值减少会鼓励银行进行高风险投资,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存款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增加了企业的信贷成本,使企业更有动机从事高风险投资,这会提高借款企业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并增加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2:金融科技发展会加剧银行存款竞争,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绩效。
假说2A: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加剧银行存款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假说2B: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加剧银行存款竞争,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3: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假说3A: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影响存在异质性。
假说3B: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影响存在异质性。
表1金融科技指数初始词库
1.核心解释变量
金融科技发展指数(FINTECH)。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程度指标的度量,本文借鉴郭品和沈悦的做法,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金融科技关键词初始词库,再通过因子分析法合成2013—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确定关键词词库。借鉴金洪飞等学者的经验,从支付清算、资源配置、信息渠道、风险管理和技术支持五个维度构建金融科技的关键词词库。二是关键词词频的计算。本文利用百度指数搜索引擎,获得各初始关键词的月度词频,然后利用年化算术平均的方法将月度词频转化成年度词频。三是关键词的筛选。先利用标准化过程对初始关键词词频进行处理,然后计算初始词频与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年度均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参考Larson & Farber的做法,将0.3作为弱相关的临界值,然后剔除相关系数小于0.3的关键词,最后保留23个关键词。四是合成金融科技指数。利用综合因子分析对剩余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计算出最终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技术支持”维度合成技术支持指数,并作为本文稳健性检验的替代指标。
2.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有文献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度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不良贷款率(NPL)和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银行风险水平和绩效的代理变量;另一种是利用资本回报率(ROE)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但Haw等人提出资本回报率会受到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总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性指标,将不良贷款率作为风险性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第三,在资源优势学科上研发产品,针对行业特点,引入词表、百科全书等,进行全文内容结构化处理,以应对行业特定需求。
3.控制变量
本文主要从银行特征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选取相应的控制变量。银行特征层面我们考虑到资产结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规模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而选择贷款资产比(LA)、权益资产比(EA)和资产总额的对数(LNTA)作为相关控制变量。考虑到经济发展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银行经营绩效也会相应提高,因而将实际GDP取对数(LN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仍然以利息收入为主,利息收入水平对利率市场化的变化较为敏感,且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收窄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进而压低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大其经营风险,因而选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虚拟变量(POLICY)作为控制变量。同时,通货膨胀率也会影响银行绩效水平,故本文选取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相应控制变量。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及变量的计算如表2所示。
4.中介变量
关于存款竞争的度量,本文采用2013—2018年各银行的利息支出与平均付息负债的比值来衡量银行存款竞争水平。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及变量的计算如表2所示。
表2变量类型、名称、定义和测算
从表3(下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差异都较大,特别是不良贷款率,最小值低至0.130%,最大值高达13.250%,这为实证部分的异质性分析提供了依据,说明研究我国的银行经营情况需要考虑银行的异质性问题。
考虑到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存贷业务可能受到前一期的影响,即当期经营绩效可能会受到前期值的影响而表现出惯性特征,且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可能与银行个体特征变量(如贷款资产比、资产总额等)存在互为因果的内生关系,因此,为了有效刻画银行经营绩效的持续性动态过程,充分利用样本数据信息,本文使用二步法系统广义矩估计(Two-Step System GMM)方法,在计量模型(1)、(2)中引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并建立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如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银行和年份;Controls表示所有的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
为更好地考察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采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分别估计方程(1)和(2),结果如表4(下页)所示。Hausman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1、0.682,因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模型选择随机效应估计,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模型选择固定效应估计。可以发现,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NPL)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ROA)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了与之形成对比,进一步对SYSGMM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动态面板估计结果中的AR(2)值均大于0.05,Sargan检验p值也均大于0.05,说明模型的设定合理。接下来主要针对SYSGMM的回归结果展开分析。
从表4列(5)和列(6)可以看出,不论是将经营风险指标还是盈利能力指标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代理变量,二者滞后一期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金融科技的系数分别为2.080和-0.497,且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科技发展会明显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降低其盈利水平,进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假说1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来看,商业银行利用新型金融科技促进创新与应用转化的费用较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成本负担,并且由于我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制定了不同的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计划,使得不同地区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应用程度很难达到统一。同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型金融理财产品凭借其高额收益吸引了大量居民储蓄存款,导致传统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下降,存贷利差缩小,传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其经营绩效降低。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来看,金融科技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会减少银行的资金来源,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其更有动机从事高风险活动,提高其破产风险。同时,对于复杂的金融体系,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技术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加剧商业银行存款竞争降低银行的经营绩效。为验证这一影响渠道是否存在,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验证,具体构建的递归计量模型如下:
表3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4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基准回归
其中,中介变量(Competition)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存款竞争水平,本文采用2013—2018年各银行的利息支出与平均付息负债的比值来衡量。β和α反映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总效应,θ和δ表示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直接效应,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若系数β、α、γ、θ、δ均显著,则表明存在中介效应。
表5(下页)报告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渠道检验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步中,金融科技发展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分别显著为正和显著为负。第二步中,金融科技发展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商业银行面临的存款竞争越激烈。第三步中,商业银行存款竞争水平(Competition)的回归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分别显著为正和显著为负,表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加剧,会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同时意味着银行存款竞争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起着中介效应的作用,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存在“金融科技发展→存款竞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渠道。由此,假说2得证。
表5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机制分析
在总体商业银行样本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研究金融科技对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差异,外资银行在此不作详细讨论。在表6(下页)中,AR(2)均大于0.05,Sargan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模型设定合理。从表6的列(1)—(8)的结果来看,与表4所得到的结论类似。即使将商业银行进行了细分,在将经营风险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代理变量时,两者滞后一期的系数依然显著为正,且至少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银行的发展同样受到“棘轮效应”的影响。
一是金融科技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如表6的列(1)和列(2)所示,金融科技发展(FINTECH)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对其经营盈利性产生正向影响。一方面,与大多数银行一样,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推动利率市场化,缩小银行的存贷利差,使银行的利润减少,进而改变银行负债端结构,导致其资产端的风险偏好上升。另一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且遍布全国各地,资金实力强大,在金融科技应用与创新方面有足够实力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从而强化金融科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是金融科技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如表6的列(3)和列(4)所示,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中,金融科技发展(FINTECH)的系数在列(3)中显著为正,在列(4)中则显著为负,这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提升。可能的原因是,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分布范围广泛,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大,导致风险来源多、敞口大,并且随着资金来源的竞争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
表6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异质性检验
三是金融科技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如表6的列(5)和列(6)所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中,金融科技发展(FINTECH)的系数在列(5)中显著为正,在列(6)中则不显著,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但对其盈利能力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一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缺少数字化人才,且在转型资源、科技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约束。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员工平均素质方面存在短板,这就导致金融科技不能高效地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涉足农村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强化了金融科技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效应”。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与业务规模较小且客户结构单一,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使其更易受到金融科技风险的影响。
四是金融科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如表6的列(7)和列(8)所示,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中,金融科技发展(FINTECH)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不显著。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不尽相同,在经营方面也不像国有银行,在没有国家担保与政策偏向的情况下,其经营表现得更为谨慎,风险偏好程度较低,因而受到金融科技的影响较弱。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打破银行主要通过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其盈利越来越多地依赖中间业务。但与存贷利差相比,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不够稳定,且其扩张会增加银行的固定成本,因而金融科技通过存贷利差渠道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通过对上述商业银行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对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而假说2得到验证。总的来说,金融科技会冲击银行的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从而造成流动性创造的业务基础发生变化。一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资金规模、技术人才和经营经验等优势,其在利用金融科技发展升级风险管理技术和流程方面更加顺利。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其资产结构迅速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受发展战略、科技人才、资金、业务范围、地域和客户群体等限制,金融科技投入有限,难以跟上金融科技发展步伐;还有一部分中小规模的银行较为重视数字化转型,且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但是短时间内还未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用技术支持指数替代金融科技指数来进行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下页)和表8(下页)所示。整体而言,金融科技能显著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说明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的估计结果基本相同,因而可以说明实证分析较为准确。
随着金融科技进入数字化阶段,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在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挑战其传统盈利模式、提高其经营风险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模式和内容,全面满足客户需求,构建银行、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共存、繁荣并实时互动的金融体系。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其经营模式与业务转型,在新时代承担更大的金融市场主体责任。
本文采用文本数据挖掘法合成了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然后使用2013—2018年118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选取了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盈利水平,从两个方面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影响渠道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中在金融科技的“竞争效应”较“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的情况下,存款竞争在金融科技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第二,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盈利水平来看,虽然金融科技发展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但是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经营风险来看,金融科技发展主要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则并不明显。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来拓展客户群体,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在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其更重视大客户的需求,而对小客户则缺乏关注,这种“逐大舍小”的经营策略导致金融科技企业更容易凭借其信息优势,将闲散在社会上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较大的资金规模,进而给传统银行业业务带来直接的竞争和正面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更加重视中小客户,充分合理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挖掘潜在信息,拓展客户群体,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表7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全体样本稳健性检验
表8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类样本稳健性检验
第二,为缓解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竞争效应”,并强化其“技术溢出效应”,商业银行需要利用其自身优势,创新业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同时引进专业人才,增加研发创新投入,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与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具有政府“政策偏向”、服务范围广泛、信用度高等优势。商业银行需利用这些长期以来积累的优势,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渠道、全接触、全周期、全程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业务绩效。
第三,加快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减少各类隐性干预或窗口指导,将存款定价权赋予银行。在各类金融科技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定价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依然没有存款定价的自主权,而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必然会促使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套利,从而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的资金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应赋予商业银行更多存款定价的自主权,缓解其面临的资金竞争压力,在稳定银行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可以确保银行的收益稳定,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
第四,商业银行应加快信用风险管理转型,实现决策支持智能化、风险处理与识别自动化。既要顺应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明确金融科技驱动业务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符合自身优势的行动方案,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体系;又要依托金融科技,从技术层面根据客户多样化需求开发金融服务产品,全面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体验;还应全面强化银行员工的数字分析和应用能力,重点提升员工的数据甄别和数据挖掘能力,提升银行盈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