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民族地区农林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挑战与实践

2022-09-05 06:58张焦焦孙鹏志金鹿潘乐
大学化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新疆

张焦焦,孙鹏志,金鹿,潘乐

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2019年,教育部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启动“新农科”建设。作为振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新农科”建设旨在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人才,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服务。新农科背景下的农林人才培养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方向高度契合[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因而,在农林类高等院校开展结合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以往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在时间、空间和效果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4]。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分离的情况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积极性不够,入脑、入心更是无从谈起。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主体,可有效推动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融合,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保障。但是,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农林院校的特色,挖掘好“田间地头”的思政元素,有效推进化学课的思政建设,进而服务好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新时代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化学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命题。

1 新农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开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新农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农林学科的重要基础课。近年来随着化学与农业、生物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化学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化、工程化特征。新农科建设提出要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新农本领”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成为可靠接班人的道德情怀,还要具备成为合格建设者的真才实学。新疆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牧业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仍然不足,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未建立起来[5]。

1.2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仍然不足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近年来,课程思政在多个学科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农林类高校化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融合化学知识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体系对两者协同促进的功效发挥不够、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生搬硬套等情况仍然存在。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结合新农科、地域特色和特殊学情的化学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仍然不足[6]。

1.3 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有待强化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如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引导等都与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的思考和组织密不可分。新农科背景下,化学课教师从专业角度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认识、思政教育能力及教师本人的思政涵养直接决定了化学课与思政教育能否有机融合[7]。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民族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方式,同时新疆农业大学在服务区域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棉花、番茄、马、牛、羊等多种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化学课教师需要紧跟区域新农科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要求,善于挖掘这些地域特色,强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开展好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改革实践。

2 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1 基于新疆特色、农林特色挖掘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思政设计

2.1.1 新疆特色及农林特色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地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业和畜牧业基地,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特色林果基地,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新疆农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八一农学院,是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由王震将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创立的。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牢记“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与人才”的办学宗旨,为祖国各地、天山南北的农牧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是一所具有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农业大学。

2.1.2 基于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设计

化学是我校农学、林学、动物医学等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团队始终面向学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积极弘扬“胡杨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新农本领”。在教学中,我们基于新疆特色和农林特色,以化学课程知识框架为出发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化学学科与不同专业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有机化学关于“碳水化合物”的授课环节中,以新疆两种重要的特色作物——甜菜和棉花为案例,知识目标上讲述葡萄糖、蔗糖、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思政目标上,结合“H&M恶意抹黑新疆棉花”事件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疆和产业报国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分析新疆特色作物品质形成的原因,鼓励学生们思考如何应用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关于“物质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授课环节中,以“‘功勋矿’——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中铍、锂、钽等金属的发现为案例,知识目标上通过类比方法讲述原子的结构,思政目标上讲述三号矿坑背后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自立自强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通过基于新疆特色和农林特色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显著提升,意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注重专业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2.2 因类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精准课程设计

在我校化学教学中,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 化学面向农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学生,专业差别较大;(2) 同一班级中学生基础差异大,高考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200分以上的情况非常普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劣势。针对以上情况,教学设计和执行中必须注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需求。一方面,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如果课程设计千篇一律,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偏离,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体现专业特色,促进化学课与专业课的交叉融合。例如,在讲“稀溶液的依数性——渗透压”时,针对农学、植物学的学生,以“新疆:种植‘吃盐植物’让盐碱地脱盐”“新疆农业大学植物工厂开展无土栽培”等新闻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而针对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以“人体血液的pH为什么能够维持稳定?”“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为什么又称为等渗溶液?”为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基础相差较大的情况,对特殊学情进行了充分分析,例如动物医学、农业科学两个教学班各由3个行政班(动物医学3个+农学3个)组成,学生人数总共为29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67人,占比为57.2%。班级内学生高考分数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高达260多分,学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上差别较大。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级促进,按照“保底+促中+导优”的方式开展因人施教、因类施教。“保底”是指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以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理论为核心要求。例如,在讲述“醇和酚类化合物”时,以新疆葡萄为引子,提出“葡萄籽中的活性成分白藜芦醇是醇还是酚?”的问题,通过类比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结构,避免出现混淆。“促中”是指针对班级中处于中游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自我驱动和目标驱动还不足,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知识以外,适当地增加案例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引导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不饱和烃”时,以南疆万寿菊产业为案例,提出“万寿菊生长过程中叶黄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采收最佳时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叶黄素的化学结构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转化特性,鼓励他们从化学角度思考相关专业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导优”是指针对班级中排名靠前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该类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驱动能力,可以引导性地提供一些难度较大的参考书、视频材料及练习题,鼓励他们尽早进入专业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为后续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了积极参与科研训练的氛围,约1/5的学生在大一结束时已经参与或主持大创或各类科研项目,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2.3 发挥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主体作用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成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重要主体。农林院校的化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好、发挥好“农林”特色。在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中,我们积极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三农问题”中挖掘思政元素。例如,我们以棉花、红枣、核桃、玫瑰花、万寿菊、香梨等新疆特色产业为案例,在授课中结合各章节内容要求,讲述化学在作物科学种植和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将专业知识用于服务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积极将思政育人贯穿于预习、教学、作业及考核多个环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研讨,在原有大纲基础上,在育人目标中增加“思政育人目标”,推动以课程为主体的思政课程教研教改项目,针对每一章节,以中国元素、新疆元素和农大元素为基础,搜集各种文字、视频和微课资源,针对每一章节的多个知识点创建案例库。其次,将课程思政通过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评价环节。我们采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手段开展过程评价,将思政目标作为考核目标之一,通过课后作业及单元测验发布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题目,主要从“四个自信”、爱国爱疆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考查思政课程开展的实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含氮有机化合物”这一章节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与全球粮食安全的关系”,从化学角度考察学生对“疫情及俄乌冲突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4 积极推进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堂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长期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秉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近年来,学校围绕乡村振兴、农林产业服务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支农实践”等第二课堂。农林学子们深入田间地头、涉农工厂企业,通过服务棉花产业、辣椒产业、番茄产业、马产业等新疆特色农林牧业,不仅积累了实践本领,同时在生产中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注重化学作为重要支撑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将化学理论教学与支农实践等相结合,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农林牧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农药化肥的减施增效?对农业生产中的生物质固废资源如何进行高附加值开发?从伊犁马尿中提取医用雌激素的工艺和产业困境有哪些?通过专业理论教学与农林特色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补优势,切实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强农兴农的本领(图1)。

图1 基于新疆特色、农林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流程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化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自己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显著提升,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地进入专业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主动将化学知识用于种子处理、减施增效、植物病虫防治、动物疫病防控等实践中,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强化。同时,学生的使命感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强农爱国、专业报国等方面的热情得到提升,“知农爱农”的新农人情怀得到进一步培养。

3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新农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林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挑战:课程体系的建设、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合、专业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情特点,本文提出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不同学科的专业需求,针对班级内学生的差异,要做好分级管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秉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充分挖掘中国特色、新疆特色和农林特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改革,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好案例分析和理论教学。通过以上改革实践,学生的道德情怀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为新农科背景下高级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新疆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