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周春华,汪海,郑建萍
(杭州市西溪医院内镜中心,浙江杭州 310023)
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主要用于治疗胆总管梗阻的减黄治疗,如:胆结石、Mirrizz综合征和胰腺分裂,也用于因恶性肿瘤压迫胆总管下段造成的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ENBD操作简便,其过程为:准备1根7Rr或8Rr的塑料管,一端经内镜放置于胆管的合适位置,另一端经消化道和鼻腔引出体外。鼻胆管口鼻转换是将经口腔置入的鼻胆管从鼻孔引出的过程,也是实施ENBD 的关键步骤[1]。鼻导管插入的深度必须掌握得当:插入过浅,鼻导管容易从套圈中滑脱,导致牵拉失败;插入过深,易误入气道,引起恶心、干呕或呛咳。若反复尝试操作,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患者常因无法耐受而不愿配合,出现躲避动作,甚至躁动,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且多次无效的口鼻交换可能使鼻胆管在胆管内脱位,还可引起管体折叠,导致引流不畅。护士在配合医生完成导管的口鼻转换过程中,是否能一次性有效抓取引流管并顺利牵引出鼻腔,是减少患者不适的关键[2]。因此,精准套取鼻导管才能提高口鼻交换一次性成功率,避免鼻胆管盘曲打折或滑脱。本院对ENBD中行口鼻交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本院行ENBD 的患者72 例,操作前用抽签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36)中,男19 例,女17例,年龄28~92 岁;对照组(n=36)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8~83 岁。两组患者均通过静脉注射盐酸哌替啶和地西泮镇静镇痛。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纳入标准:术前确诊为胆道疾病,有ENBD适应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肺、脑、肾、肝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有食管肿瘤及其他上消化道狭窄、梗阻,内镜难以到达十二指肠者;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伴有出血倾向者;有其他内镜检查禁忌证。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TJF-260 十二指肠镜(奥林巴斯公司),括约肌切开刀(波士顿科学公司),各种型号的鼻胆引流管(莘昌医疗器械公司),斑马导丝(波士顿科学公司),医用吸痰管或尿管(12号),可视喉镜,其他内镜常用附件。
1.3.1 交换前准备鼻胆管放置成功后,退出十二指肠镜,内镜护士协助固定鼻胆管,将鼻胆管与内镜分离。告知实验组患者双手支撑上半身,并协助患者翻转身体,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左侧卧位患者无需更换体位。向患者口腔内喷涂利多卡因喷雾。
1.3.2 口鼻交换实验组:将患者头部后仰,操作者左手持可视喉镜,启动电源后,沿一侧口角缓慢滑至口咽,右手将废弃导丝盘曲成圈送至咽后壁,将导丝弹开盘踞口咽部,再将吸痰管涂石蜡油后经鼻腔插至鼻咽,调整可视喉镜的角度,在实时视频下将吸痰管准确插入导丝套圈内。向外拉出导丝环,将套环内的吸痰管带出口腔外,鼻胆管尾端塞入吸痰管5 cm左右,再从鼻腔拉出吸痰管和鼻胆管。向外缓慢匀速拉动鼻胆管,在可视喉镜下,见口咽部盘曲成a形的鼻胆管自然解襻,鼻胆管呈直线即可。对照组:按常规导丝法行口鼻交换。
1.3.3 口鼻交换后经透视确认鼻胆管在胆道内无移位后,用纱布擦拭鼻胆引流管,以去除表面胆汁等体液,用胶布妥善固定,并测量鼻胆管外露长度。
观察两组患者口鼻交换的总成功率和一次性成功率,记录鼻胆管滑脱移位和打折情况,统计患者恶心、呕吐和呛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选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口鼻交换一次性成功36 例,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30 例,成功率为8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0)。
实验组发生呛咳1例,无导管滑脱和导管盘曲打折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对照组发生呛咳4例,导管滑脱3 例,导管盘曲打折2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P=0.006)。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ENBD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内镜下引流技术,主要用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和胆道梗阻的治疗,可以对胆道减压,也可用于胆道内持续药物灌注或动态胆管造影。胆总管多发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胆瘘者[3],由于受体位、解剖、疾病和器械等因素的影响,鼻胆管口鼻转换一次成功率较低,反复操作加大了对咽喉部的刺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导致ENBD 失败[4]。鼻胆管口鼻交换是鼻胆管引流成功与否的重要步骤,既要提高操作成功率,又要减轻患者痛苦,其一直是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鼻胆管口鼻交换法包括导丝法、气囊尿管导出法[5]、创新摄取管导出法[6]等。也有文献[7]报道,可通过X 线辅助鼻导管取出器行鼻胆管口鼻转换,但增加了患者和术者在X线下的暴露时间,且现有技术手段取得的一次性套取成功率较低。
目前,临床上口鼻交换最常用的技术是导丝套取法:将口径大于鼻胆管的导引管经鼻腔插至口咽,用导丝套圈将导引管拉出口腔进行交换。但术者在术中不能看到患者口咽部的内部状况,操作全凭经验和感觉。在多次操作中,导丝反复触碰、刺激患者咽后壁,造成患者恶心和呕吐,甚至无法配合完成操作。解决操作中的盲视,提高口鼻交换的一次性成功率,是本文探讨的方向。
十二指肠镜作为侧视镜,视野盲区大,将其作为鼻胆管口鼻交换的视频工具需要多次调整镜头的角度。且十二指肠镜较普通胃镜粗大,人体口咽部区域狭小,十二指肠镜占据在咽部,不利于导丝的盘曲弹开,反复刺激咽部易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因此,将其用于鼻胆管口鼻交换对患者刺激大,也无法提高交换的一次性成功率。笔者采用可视喉镜来解决口鼻交换中的盲视问题。可视喉镜是一种新型的视频插管系统,能够直观、清晰地暴露咽喉部结构[8],其弧形插入部外径为3.5~4.5 mm,完美贴合人体口咽弯曲度,在直视下根据口腔解剖层次递进,扇形视野盲区小,能准确观察到口咽部实时动态,在高清晰度视频图像引导下,能实时观察导引管走向,判断进入咽喉的长度是否合适,以及观察导管是否被导丝套环套取等情况,从而降低鼻胆管转换的难度,减少医疗风险,让口鼻交换更加直观、准确。可视喉镜插管技术简单易学,对患者的损伤较小[9],且小巧便携,开启电源即可使用。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进行口鼻交换,可以使操作者和患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减少术者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液等污染物的接触。可视喉镜的镜头保护套为一次性使用,即用即抛,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行鼻胆管口鼻交换时,可使用口咽黏膜表面麻醉来缓解患者咽部不适感。具体操作方法:将利多卡因喷雾喷涂在可视喉镜镜片保护套表面,使用2%利多卡因喷雾分次循序喷涂患者舌背后半部及软腭,1 至2 min 后嘱患者张口发“啊”音,再喷涂咽壁和喉部。本研究使用可视喉镜(光棒)沿口角插入,对舌根的刺激小,在黏膜表面麻醉作用下,患者完全能耐受咽喉不适。因为可视喉镜视点前移,减少了患者头颈部的操作幅度,所以不需传统的嗅物位。王磊等[10]报道,侧卧位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安全可行。但俯卧位下行可视喉镜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鼻胆管在可视喉镜下进行口鼻交换,安全有效,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避免引导时鼻胆管打折和滑脱发生,且操作简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