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2-09-03 06:44陈弘李玮琦
关键词:兴旺农户精准

陈弘,李玮琦

产业扶贫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陈弘,李玮琦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采用CiteSpace软件呈现2014—2020年国内产业扶贫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等功能对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扶贫领域的研究以2018年为节点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聚焦于产业扶贫模式、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产业扶贫中的农民参与、产业扶贫绩效研究、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对比不同产业扶贫模式的优缺点,借用DEA、熵权法等模型研究影响产业扶贫绩效的因素;在已有对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机制的研究中,侧重于政策、路径、机制的研究,未来应重点关注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提升、衔接机制的实际可操作性研究。

产业扶贫;文献计量;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列为10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要加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要求产业尽可能多地覆盖贫困农户后,学术界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研究成果不断丰富。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工作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产业兴旺的基石,梳理2014—2020年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演进、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有利于产业兴旺。既有产业扶贫研究述评侧重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也有对总体发文量、高产作者及作者合作情况、研究机构及合作网络、发文期刊、基金来源等进行大量分析,但对研究热点、研究演进的分析篇幅较少[1,2],鉴此,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从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可视化分析角度出发,对产业扶贫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研究热点,梳理研究进展,以期为产业兴旺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14—2020年,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CSSCI”“CSCD”数据库,检索文献类型为“期刊文献”,使用高级检索,以“产业扶贫”“扶贫产业”为主题,得到653篇文献,剔除重复及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献,最终得到571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保存为纯文本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可以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软件较多,相较其他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有较好的包容性,可以直接转化中文数据,无需通过其他软件转换数据格式。

本文使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可以发现热点关键词及关键词间的关联程度,使用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说明,使用时间线图谱功能可以将学科研究热点可视化,有助于把握研究方向的变化。在导入数据后,将时间范围设置为2014—2020年,时间切片选择一年,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N30,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等,对产业扶贫研究的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和演进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可视化分析和文献综述,探讨2014—2020年产业扶贫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发现产业扶贫领域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

二、产业扶贫的研究演进

为直观了解2014—2020年产业扶贫研究热点的动态演进情况,绘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1)。

以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节点,将产业扶贫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14—2017年、2018—2020年。

2014—2017年,产业扶贫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对产业模式进行总结,并概括不同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产业扶贫模式的过程中,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对模式概括表述也不同。在产业发展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未形成产业链,未能形成配套机制,规模效益较低,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3,4];发展的产业多为农业产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在以基层政府为引领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扶贫工作推进手段行政化,其他参与主体对政府依赖程度高[5,6];在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中,贫困户相对企业处于弱势地位,易出现企业扶强不扶弱的现象,不利于贫困农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7,8];在利益联结机制中贫困户受益程度不高,难以达到脱贫效果[9]。(2)对产业扶贫减贫机制、运作机理进行研究。主要从产业扶贫内部运行方式及影响脱贫效果的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展开研究。如从金融服务助力产业扶贫入手,分析扶贫产业项目无法有效获得金融支持的原因,总结金融服务的转变方向,以更好助力产业扶贫[10];从环境因素入手,论述产业扶贫与生态减贫二者的内涵、模式等方面的异同,从宁夏地区的扶贫案例出发,提出减贫与环境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11,12];从资源配置入手,提出应打造跨区域产业扶贫区,实现资源统一配置,提高规模效益、资源配置效率和扶贫效果[13]。

图1 产业扶贫领域时区图

2018—2020年,产业扶贫发展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研究集中在:(1)对产业扶贫绩效进行测量并发现影响产业扶贫绩效的因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量方法,借助定量模型得出影响产业扶贫绩效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14-16]。(2)关注贫困户在产业扶贫实践中的参与意愿及参与积极性。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其参与意愿、参与积极性关系到其自身脱贫能力的提升及产业发展的持久性[17,18]。有研究发现贫困农户的参与意愿不强烈、对政策的依赖程度高,建议加强农户的主体意识培育,提高农户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积极性[19];(3)重点关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过渡及二者的衔接研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二者的过渡中要注意主体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渠道转变,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衔接研究中,主要对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衔接的理论、衔接的制度、基层实践的衔接进行研究[20-23]。

三、产业扶贫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1. 高频关键词提取及共现分析

关键词可以体现文章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产业扶贫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571份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图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以此形成网络图。节点表现为年轮形式,由里向外代表时间由远及近,且每一个年轮的宽窄代表该关键词在某年度出现的频次高低,节点半径越大,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结合关键词的频次、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等指标可反映产业扶贫领域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及前沿问题。

如图2所示,共有114个节点,163条连线,体现了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可以看出,“产业扶贫”“扶贫模式”“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长效机制”“贫困治理”等是高频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节点的大小及它们间连线的粗细,能够发现学界研究“产业扶贫”主要聚焦在产业扶贫模式选择、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等方面,根据政策变化,在中央政策提出“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后,出现了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关系研究及产业扶贫与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

图2 产业扶贫领域高频关键词共现图

2.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使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共有节点316个,连线649条,网络密度0.013,指标Q=0.5467,大于0.3;S=0.8808,大于0.5,表明该聚类结果合理。

图中共有9个聚类,聚类顺序按#0~#8排列,数字越小,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按照关键词的数量排序,这9个聚类分别是“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扶贫开发”“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合作社”“贫困治理”。根据聚类内容,将关键词意思表述一致的聚类概括为一个热点,因此可将其概括为3个热点主题,分别是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及其模式、乡村振兴、贫困治理。

图3 产业扶贫领域关键词聚类图

四、2014—2020年产业扶贫研究的热点讨论及述评

1.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优势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24]。产业模式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以引领主体所有制为标准划分、以土地利用方式为标准划分[25]、以市场在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为标准划分[26]、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标准划分、以产业扶贫模式对贫困人口的作用机理为标准划分[27]等,本文将产业扶贫模式根据引领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三种:

(1)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行政介入型模式。贫困地区农业由于内外部条件的缺乏,使龙头企业、合作社无法实现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需要政府发挥带动作用,因此出现了“第一书记”嵌入式扶贫模式[28],这种模式在我国多地都有出现,如广西、湖南等地,第一书记嵌入后可强化基层组织,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29],产生新的“接点”,联系贫困农户,可精准有效脱贫,“接点”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出现治理失效,呈现出其脆弱性,为有效规避接点的脆弱性,再造“接点”,最终实现治贫的目标[30]。

(2)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资本介入型模式。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资金与各类资源[31],企业连接贫困农户,与农户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下订单给农户并进行产品收购,农户则按合同要求完成产品生产任务[32]。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通过扩大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就业、降低农户直接售卖农产品市场的风险等作用方式,促进贫困农户的收入增长,带动其逐步走出贫困[33]。

(3)以“合作社”为代表的组织介入型模式。农民合作社扶贫涉及的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政府、银行、贫困户,其以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为目标,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34]。农民合作社具有益贫性,是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和农村反贫困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35]。

2. 产业扶贫实践困境及出路研究

(1)产业扶贫实践困境。在产业选择过程中,部分村庄为了尽快实现脱贫目标,选择“短、平、快”的产业[36],在以“第一书记”为主导的扶贫模式中,“第一书记”开展工作面临权责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受到村庄自身资源限制,难以融入原有关系结构,不能有效开展乡村治理活动[37];在以“龙头企业”为标志的资本介入型模式中容易出现“精英俘获”现象,合作社的益贫性减弱[38];在以“合作社”为主导的模式在实践中存在投资收益率低、减贫效果有限的问题[39]。根据产业模式对贫困人口的作用机理,将产业扶贫归纳为产业发展带动扶贫模式、瞄准型产业帮扶模式和救济式产业帮扶模式。在产业发展带动扶贫模式中存在贫困户识别精准性不足、贫困农户难以受益的问题;救济式产业帮扶模式不利于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背离了产业扶贫的本质是“能力扶贫”的初衷[27]。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存在与产业发展不适配的情况,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产业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是产业扶贫资金无法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40]。

(2)产业扶贫困境破解路径。由于合作社内部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从整合多方资源的外部视角对合作社扶贫方式的偏差进行矫正,政府管理部门联合通过项目合作、资源支持、资格认定、精英吸纳和党群嵌入五个路径对合作社益贫性的提高进行外部支持和治理[41]。在产业选择上应与当地规划、资源特色相统一,将“产业链条”与“生态链条”相结合[42]。在产业模式选择上,应提高产业政策与贫困农户需求契合程度[43],构建需求导向的产业模式。在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较弱的贫困地区可以推行以“第一书记”嵌入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自然禀赋丰富、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可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在路径优化上,需构建整体性的治理模式,将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完善扶贫绩效动态监测和考核机制。进行制度设计应注意避开“精英俘获”等制度设计缺陷,产业扶贫政策应瞄准底层贫困人口、改善产业扶贫领域不公平现象以及完善产业扶贫机制对返贫的阻断机制[20]。

3. 产业扶贫与农民参与研究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贫困户出现参与意识较低[44],参与程度不高,对产业信心不足等问题[17]。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贫困户的参与能力不足,无法自主决定选择产业,更多的是根据政府制定的产业计划来推行[45];从农户自身因素来看,农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增收的概率受个体特征、资源禀赋、产业组织模式和项目特点等因素的影响[46],其中家庭健康人力资本对产业扶贫效果影响突出,户主技能与职业状况通过影响家庭社会资本进而影响产业扶贫效果,贫困心理通过影响贫困家庭经济行为进而对其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47]。

针对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强贫困农户培训,从文化水平、技能两方面加强针对性培训,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48]。破解贫困心理陷阱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产业扶贫项目需兼顾贫困户心理预期,选择周期短、见效快且收益稳定的项目,既要通过利益分配实现贫困家庭的持续增收,又要通过成功的产业培育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逐步消融贫困心理对农户经济发展的阻力[49]。同时也应找准项目风险来源,从根本上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激发内生动力[50]。

4. 产业扶贫绩效研究

产业扶贫绩效的研究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扶贫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51],采用定性分析研究的学者通过案例对比研究的方式来展现产业扶贫的效果。

产业扶贫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52]。指标体系构建各有侧重,有从经济状况、生活水准和精神依赖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指标[14],也有从产业选择精准、经营方式精准、支持方式精准、贫困人口受益精准等指标进行构建[51]。在对产业扶贫资金绩效进行研究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发现扶贫资金使用率不高、扶贫项目过度依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情况,这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扶贫产业的发展。在项目绩效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熵值法、层次分析法(AHP法)[52]、三阶段DEA[16]、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发现产业扶贫整体绩效在不断提高,部分地区扶贫效率已最优,在微观个体层面上对产业扶贫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贫困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可投入劳动力、生产性支出等因素[53],在宏观层面上,财政支出也会显著影响扶贫绩效。也有学者从农户感知视角出发,对生计资本、地理资本和经济包容性等情况的改善方面进行了产业扶贫绩效的感知性评价[54]。

采用案例研究的学者,通过多案例对比的方式,对基层组织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三种产业扶贫模式进行单维度的纵向比较及多指标的横向比较,发现各模式总体扶贫绩效差异不大,但各有其优缺点,能人+合作社型资金使用效率最高,本地投资主体比外地投资主体的扶贫绩效更加稳定和均衡,资源禀赋型扶贫项目比市场需求型整体扶贫绩效更好[55],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利益联结机制是影响产业扶贫成效的关键因素[56]。

5.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研究

产业扶贫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后,需接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目标,继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农村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1)产业扶贫成果的巩固。产业扶贫已取得显著成效,巩固产业扶贫成果能为产业兴旺打下坚实基础,但巩固产业扶贫成效仍受许多制约因素,包括产业自身发展特性,部分地区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可持续性不强;参与主体能力不足,农户自身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能力有待提升[57],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不足、带贫能力不强[58];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单一、使用效率较低等等多种因素[59]。

(2)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逻辑与机制研究。在全面脱贫后原有的产业项目需与产业兴旺政策目标对标,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过渡,因此需要梳理二者的衔接逻辑与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产业兴旺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是产业兴旺的前提,产业兴旺是产业扶贫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60]。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衔接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内容,学者们从参与主体、制约因素[61]、长效机制探索构建[21]、衔接逻辑与路径[22]等方面展开研究。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在主体上存在一致性,主体包括村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农户,但产业带动主体由政府主导逐渐演变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并重,政策覆盖地区由原来的贫困地区扩大为全国农村地区[23]。产业发展方式由“输血式扶贫”的短期效应向“造血式振兴”的长期稳定转变,产业发展渠道由以财政扶贫为主逐渐朝多元化发展[62]。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衔接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理念互融、体制互通、主体一致,因此应从主体、内容、工具三个维度进行衔接[63]。在衔接过程中应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短期与长远、“输血”与“造血”这三对关系,推动政策深化调整、工作体系转型[64]。

已有文献研究重点建立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关联,但是产业兴旺的“黑箱”尚未完全打开,需要从产业多样性、产业布局科学性、农业结构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利益联结带动农户增收等角度入手,加大细化措施的研究。在二者衔接过程中既要考虑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在基层项目衔接上出现项目规划协调难的问题,也要考虑制度衔接的理论诉求,在制度衔接上出现机制衔接不畅,包括衔接政策匮乏、组织衔接难等问题[65]。

五、结论与展望

在2014—2020年,学界主要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对产业扶贫进行研究,形成了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及其模式、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及产业扶贫与相对贫困治理等3个研究热点。但对于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研究、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及产业振兴政策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关注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提升研究。影响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因素有:村庄自有基础条件欠佳、农户致富信心不足、产业自身发展弱、资金依靠财政拨款等。在政策转变下,财政拨款减少,需要乡村产业提高“主动造血”能力,降低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带领农户致富,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从农户自身特质及技能、产业发展现代化、基层组织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寻求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提升路径。

(2)聚焦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机制实证性研究。产业扶贫研究自2014年始至2020年不断深入,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即成为研究热点,热度持续增长,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这两大战略在时间上有接续性,内容上有连续性,但目前对二者的衔接研究集中在政策衔接、机制衔接、路径衔接,但对于二者衔接政策、机制、路径等方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验证,因此需重点关注二者衔接的现实可操作性,需用实践来检验衔接机制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3)聚焦产业振兴政策效果的研究。已有的对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中关注产业扶贫政策效果占大多数,目前学术界对产业振兴政策效果关注较少,产业振兴政策是否借鉴产业扶贫经验,构建更有效的产业兴旺政策还未有结论,应在后续研究中关注产业振兴政策的效果研究。

[1] 张蒙蒙,刘天平,杨建辉.精准扶贫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和CiteSpace可视化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8):11-19.

[2] 陈升,唐云,何增华.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7):226-233.

[3] 李春晓.产业扶贫如何精准发力[J].人民论坛,2017(34):72-73.

[4] 申红兴.构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动力机制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4(4):54-59.

[5] 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5):7-15.

[6] 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03):14-21.

[7] 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99-107.

[8] 古川,曾福生.产业扶贫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以湖南省宜章县的“四跟四走”经验为例[J].农村经济,2017(8):45-50.

[9] 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02-112.

[10] 赵红艳.金融助力产业扶贫的制约因素及消解路径——兼析银行利率+政府补贴+扶贫项目模式探索[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2):146-148.

[11] 李永东.产业扶贫与环境扶贫:内涵、模式比较及公共政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7(4):91-95.

[12] 黄承伟,周晶.减贫与生态耦合目标下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贵州省石漠化片区草场畜牧业案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6(2):21-25.

[13] 巩前文,穆向丽,谷树忠.扶贫产业开发新思路: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5):736-740.

[14] 王立剑,叶小刚,陈杰.精准识别视角下产业扶贫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113-123.

[15] 周鹏飞,沈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甘肃省31区县马铃薯产业为例[J].西北人口,2020,41(3):57-68.

[16] 东梅,王满旺,马荣,等.陕青宁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和TOBIT模型[J].软科学,2020,34(9):72-78.

[17] 匡远配,易梦丹.产业精准扶贫的主体培育:基于治理理论[J].农村经济,2020(2):40-48.

[18] 傅安国,吴娜,黄希庭.面向乡村振兴的心理精准扶贫:内生动力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04):25-33.

[19] 焦芳芳,刘启明,武晋.基于“权力-利益”框架的农户参与问题研究——以L县“企业+基地+农户”香菇产业扶贫模式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6):93-103,128-129.

[20] 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4):137-144.

[21] 李冬慧,乔陆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困境与创新趋向[J].求实,2019(6):81-91+109-110.

[22] 朱海波,聂凤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产业发展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15-25.

[23] 何龙斌.脱贫地区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现实难点与实现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20(4):67-72.

[24] 王兴国,王新志.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J].东岳论丛,2017,38(1):82-88.

[25] 曾庆捷,牛乙钦.乡村治理中的产业扶贫模式及其绩效评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7-96.

[26] 宫留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27] 林万龙,华中昱,徐娜.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实践困境与解决对策——基于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若干贫困县的调研总结[J].经济纵横,2018(7):102-108.

[28] 徐旭初.农村产业脱贫中组织创新典型模式探究[J].人民论坛,2021(21):51-53.

[29] 兰奎,王洪辉.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效能提升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W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2):1-16.

[30] 谢小芹.“接点治理”:贫困研究中的一个新视野——基于广西圆村“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基层实践[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3):12-22,153.

[31] 张延龙.信任困境、合作机制与“资产收益扶贫”产业组织发展——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垂直解体过程中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81-97.

[32]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35(4):158-162.

[33] 易法敏.产业参与、平台协同与精准扶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6):12-21.

[34] 张梅,王晓.精准扶贫中农民合作社扶贫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6):209-214.

[35] 柏振忠,李亮.武陵山片区农民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5):160-164.

[36] 郭晓鸣,虞洪.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5):142-150.

[37]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县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82-89.

[38] 尤琳,魏日盛.“村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实践困境与政策建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1-10.

[39] 袁伟民,唐丽霞.农民合作社资产收益扶贫:理论阐释与路径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48-55.

[40] 施海波,李芸,张姝,等.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资产管理与收益分配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9(3):92-99.

[41] 周海文,周海川,王志刚.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的整合治理机制及效果研究——基于陇、川、黔三省连片特困地区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20(7):28-34.

[42] 李志萌,张宜红.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7):61-67.

[43]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的地方实践困境及乡土逻辑——以云南玉村实地调查为讨论中心[J].河北学刊,2016,36(6):184-188.

[44] 李金龙,董宴廷.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与治理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52-61.

[45] 许汉泽,李小云.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其对策——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9(3):130-136.

[46] 王华书.如何提升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基于贵州贫困村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9(9):128-135.

[47] 王卓,胡梦珠.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效果——兼析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9):124-130.

[48] 黄祖辉,陈露,李懿芸.产业扶贫模式及长效机制瓶颈与破解[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6):25-32.

[49] 兰世惠.产业扶贫中贫困农户的赋能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22(3):95-96.

[50] 侯昭华,宋合义.“顽疾”还是“误诊”?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44-51.

[51] 舒银燕.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6):206-210.

[52] 段洪波,刘金辉.产业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J县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2):66-78.

[53] 蒋永甫,李福泉.扶贫对象异质性、产业扶贫与脱贫绩效[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7):95-101.

[54] 蒋辉,刘兆阳.农户感知视角下的扶贫政策成效评价与优化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2):78-84.

[55] 陈忠言.产业扶贫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云南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J].兰州学刊,2019(5):161-175.

[56] 修兴高.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福建省产业扶贫模式典型案例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88-194.

[57] 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16-25.

[58] 刘慧,杨波,朱宁,赵一夫.民族地区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12个贫困嘎查(村)、209个贫困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84-91.

[59] 刘明月,冯晓龙,冷淦潇,等.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51-63.

[60] 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113-117.

[61] 仲德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21(2):119-124.

[62] 郭俊华,卢京宇.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42-51.

[63] 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4):137-144.

[64] 刘学武,杨国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J].甘肃社会科学,2020(06):87-93.

[65]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19-29.

The status quo,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CHEN Hong, LI Weiq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iteSpace software was used to presen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of domestic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arch from 2014 to 2020,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visualiz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functions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keyword clustering, and timeline mapp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development stages with 2018 as the node,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cracking paths,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dustrial prosperity convergence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s through case studies, borrow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study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by using DEA, entropy power method and other model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mechanism betwee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dustrial prosperity, i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policies, paths and mechanisms, so the next step should focus on the enhancement of endogenous power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operability of the interface mechanism.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Bibliometrics;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10.13331/j.cnki.jhau(ss).2022.03.008

F301.24

A

1009–2013(2022)04–0076–09

2022-04-12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ZDB016);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性项目(CX20200657)

陈弘(1964—),男,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

责任编辑:黄燕妮

猜你喜欢
兴旺农户精准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