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永涛 龚一卓
西安交通大学部分西迁老教授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启动“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百家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聘用千名工程科技专家担任导师,培养万名卓越工程人才。这是该校构建产教深度融合、试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探索,也是近年来陕西高等教育在追赶超越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目标,以一流建设为引领,按照“办学有特色、发展有优势、工作有亮点”的思路,着力强机制、破难题、提质量,走过了从弱到强、从大到优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资源投入、内涵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西迁精神’作为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扎根西部,服务全国,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着。”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陕考察,先后给陕西多所高校回信或批示指示,全省高校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延安精神、西迁精神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
“发端于陕西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上升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主赛道。”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说,去年岁末、今年年初,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疫情,陕西高等院校凝心聚力打赢了“长安大学疫情阻击战”“研究生考试攻坚战”“跨市学生转运隔离突击战”“百万学子寒假返乡大会战”等四大“战疫”,广大师生齐心同心上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大课”。“近年来,我们还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连续四年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每年有8万师生积极参与其中,这项活动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鼓励肯定。”刘建林说。
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西北大学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实践教学、构筑“文化思政”体系,探索构建了“课堂厘理—实践修身—文化铸魂”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觉意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形成了思政教育的“西大方案”。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学校引导教师把鲜活素材、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打造“家国情怀+校史文化”的立体化育人资源,“特别是疫情期间,学校推出‘开课第一讲’系列活动,把疫情‘危机’转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说,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学校潜心育人,创造了业内知名的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为党和国家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
据了解,十年来,陕西有3所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3名高校教师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5名高校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个教师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涌现出了侯伯宇、何雅玲、郝跃等一大批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杰出高校教师代表。
2020年9月,2020-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成立,旨在充分发挥专家组织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推动高校专业共同体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陕西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坚持遴选和发布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和“育苗”科技基金项目,以一流专家智库和示范项目引领一流学科专业发展,这是陕西高等教育十年来聚焦“一流建设”采取的有力举措之一。
据了解,陕西坚持分层分类发展,建强建优国家级省级一流学科专业,让高原崛起、高峰显现。新增碳中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相关学科292个、专业659个,建立了黑白名单学科专业制度,优化更新的学科专业数占比近40%,实现了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双轮驱动”。十年来,一批学科专业跻身全国前列,12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7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10%,84个学科进入ESI前1%,2022年3月ESI前1%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我校主动布局基础学科,积极落实‘强基计划’。”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秋旺介绍说,学校依托工科优势牵引数理化生及哲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打造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课程融合的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制订“本硕博”贯通培养的长线规划,实施小班制、导师制、国际化、学分制的个性化教学改革,助力学生成长与科研创新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思维能力。“学校目前有数学、物理、生物、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哲学等6个专业进入该计划,每年招生210人。”王秋旺说。
此外,陕西还积极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率先推出“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首创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上升为全国赛事。聚力打造特色优势课程和教材,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五类“金课”288门、入选首批全国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18部。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69个,打造高校“院士工作室”177个,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00个,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即: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查显友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刻把握这一时代特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方面持续发力,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探索。
据了解,自2018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开始统筹体制机制、流程模式、工具手段,体系化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基于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传统,学校确立了打造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大学的战略目标;以师生成长成才需求为牵引,把应用摆在优先突出位置,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和全面开花,重在为师生提供能用、好用的应用和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把握三大关键:释放数据的生产力、形成融合的创新力、用活技术的支撑力。”查显友说,经过4年多的建设,目前在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育人环境,支撑高效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能力证书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校管理治理体系等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西北大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实施“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坚持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品格,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在修养,使大学生具有理性力量的深厚基础以及文化创新的原始动力。
这是陕西高校在改革创新中践行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从课改与教改、教材与教法、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后、学生与教师,全方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一方面,充分发挥完全学分制下的学习自由,包括自由选课、选专业以及选择学习进程等,把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同时,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推进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体系衔接和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专业分流、准入准出与多元培养”机制改革,为学生的复合发展提供机制支撑,近10%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转入相关专业。“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形成以国家基础学科专业为特区、一流专业为重点,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郭立宏说,“比如,为体现文理深度交叉和学科的丰富内涵,我校创新性地构建了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的考古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陕西省教育厅陆续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组建了陕西数理基础科学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学组建了陕西化生基础科学研究院,依托陕西师范大学组建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建设,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支持高校建设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研平台。目前,以秦创原建设为牵引的高校科技改革态势已经形成。2021年,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较十年前翻一番,专利授权增长近3倍,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数量和经费分别是十年前的24倍、41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据了解,近十年来陕国际留学生的规模超过10.3万人,“留学陕西”品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至41个,办学规模超过了1万人,公派留学人员突破1万人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达到新高度。积极组建区域性大学联盟、共同体,未央联盟、临潼联盟、长安联盟、咸阳联盟等已成为高校间要素流动、优势互补的“示范样板”,西部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西部医学教育联盟等已成为中西部高校联动发展的新纽带。关中平原、黄河金三角、呼包鄂榆等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一批服务西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在国家战略和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们将围绕‘五个聚焦’(即:聚焦陕西省重点产业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聚焦高等教育开放合作),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激发高等院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打造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为引领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铺石奠基。”刘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