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铭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5)
文献数目的变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第一篇研究涉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文章出现在2001年,从2009年开始相关文献数量呈现翻倍增加趋势,直到2016年以后有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发文量保持在每年750篇左右。中国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声明,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论文发表数量方面,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及《统计与决策》分别刊登有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论文为111篇、58篇和45篇。从CNKI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包括环境、国民经济、数量经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
对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时,本文选择了碳排放影响因素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纵观前十名的被引文献。通常来说,高被引文献一般质量较高,且在学术界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对一个特定领域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深度研究,不但是对这个领域的知识进行基本了解与创新之处所进行剖析,而且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有一定的了解。如表1所示,引用频次第一的文章为林伯强和蒋竺均的文章《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用1431次,该文章于2009年在《管理世界》发表。大部分都是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尽管研究主体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单位方面,如表2所示,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系及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等在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领域中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如表2所示,已有11家研究单位发表了超过30篇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这些研究单位在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多个与之相关的学科领域也极具优势。这些研究所的地域分布,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及碳排放量较高的城市,例如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水平与这些研究单位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碳排放量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观点和高层次总结。该图包括266个节点和293条连线。碳排放、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低碳经济、二氧化碳排放所在位置的节点较大,出现的频次依次为1470次、263次、203次、158次和153次,且其首次出现于2008年左右。它们的出现伴随着各种关键词及聚类的加速发展衍生,全面揭示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可概括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及产业结构四个方面。
2.1.1 经济增长
邵帅等(2019)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会出现节能和减排的两种效应。刘习平(2013)利用EKC曲线发现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之间为倒
表1 排名前五的高被引论文
表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机构发文统计(发文量排名前五)
2.1.2 能源消费
马丽梅等(2018)运用CGE模型与跨国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能源转型可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2015—2025年,利用“温和”手段将中国经济引入“新常态”的能源转型中;第二个时间段为2025—2035年,为能源转型的确定期,将靠拢新一轮产业革命作为主要方向;第三个时间段为2035—2050年,这一阶段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更加广泛,且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被称之为能源转型的成熟期。
2.1.3 区域差异
门丹和黄雄(2019)通过对江西省2012—2016年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与产业能源消费强度为江西省碳排放量较少的主要因素,同时,碳排放效率与经济规模效率对碳减排工作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张丽峰和刘思萌(2021)利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法及分位数回归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姜博和马胜利(2020)使用1998—2018年东北三省的碳排放及能源消费情况,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研究。魏丹青和黄炜(2017)利用 STIRPAT模型,以1990—2015年浙江省的碳排放时序为基础,研究了浙江地区的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对一些主要领域的碳排放控制。
利用关键字时区的知识图谱,对一些范例文献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为了增加知识图谱在时区的区分度,以2年为时间切片,得到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热点演进时区知识图谱(见图1)。从研究内容来看,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上的地区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研究,再到从微观视角特定产业的发展程度与碳排放之间的研究,从研究碳排放强度和碳交易到研究如何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有效减排路径等。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与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及政策调整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从生态环境、国际责任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目标出发,在近年的政策不断调整下,从我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到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并提出了5大减排目标,再到中国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第75次会议上宣布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有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10年,研究方向较集中于关于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第二阶段为2010—2013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效率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第三阶段为2014—2021年,研究内容主要为具体分析各产业、各领域的碳排放量具体情况与趋势,同时提出明确有效的科学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等方面,在对区域碳排放情况的研究中,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上,对于市域层面的研究是相对缺乏的。一个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落脚点。此外,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影响碳排放情况重要因素的预测和评估,缺少对碳减排工作的具体科学的建议,应在梳理重要因素的发展趋势上对未来具体的减排工作进行分析与建议。
根据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机构多为高校的地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程度不高,科研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目前,国内的科研人员分布较为分散,研究小组之间的合作也较少,只有三支大的科研队伍。
根据当前的研究内容来看,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地区差异和产业结构四个方面;从宏观角度到微观角度、由浅至深的研究成果也有所显现,这些都与我国碳减排目标有着密切联系。
未来,低碳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又要对环保问题进行反思。因此,对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将区域范围研究具体到市域层面,将实证研究扩展到城市层面,以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市域碳排放情况进行具体研究,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减排路径。
图1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热点演进时区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