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评估联合针对性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1 03:29:36程娟唐燕雷勤勤商云静
关键词:上肢偏瘫功能障碍

程娟, 唐燕, 雷勤勤, 商云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 神经内科,湖北 武汉,430000)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且50%以上的脑卒中幸存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和远期生活质量[2]。但由于治疗周期长和患者治疗依从性低等原因,常规康复护理已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阶段性评估联合针对性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需求,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10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对其开展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① 确诊为脑卒中;②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4分;③ 初次发病且病程<6个月;④ 单侧肢体偏瘫且伴有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 存在沟通障碍;② 合并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7例)。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针对性康复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对性康复护理,护理至患者出院。

1.2.1.1 疾病宣教和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及早向其阐述脑梗死相关疾病知识,内容包括脑梗死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与患者积极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时长15~30 min。

1.2.1.2 强化信心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表扬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让其看到康复的希望,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1.2.1.3 康复护理 ① 被动训练:患者取仰卧位,由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包括肘关节屈伸运动和伸展运动等,每次10~15 min,3次/d。② 待患者肌力恢复至2级,指导其进行床上主动训练,包括翻身等,每次 20 min,2~3次/d;待患者肌力恢复至3级,帮助其进行坐位训练;待其坐立平衡后,开展站立训练,包括床边站立、扶床行走,每次20 min,3次/d。③ 待患者完成坐位和站立训练后,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包括洗漱、穿衣等。

1.2.2 阶段性评估 观察组患者基于针对性康复护理采用阶段性评估,护理至患者出院,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阶段分为卧床期、卧坐期和离床期。

1.2.2.1 卧床期 患者进行被动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同对照组,直至患者肌力恢复至2级。

1.2.2.2 卧坐期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和坐位训练。① 上肢取物: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置在桌面上,在矢状面范围内滑行移动上肢,完成取物或传递物品操作。在握住物品的同时将患肢前臂置于中立位、旋前位,分别做腕关节屈伸运动训练,每组5次,3次/d。② 肩部主动控制:患者取坐位,将躯干紧贴于椅背,双手握住双肘,肩部前驱90°,以肩胛带前驱的姿势触碰桌上的治疗球,维持姿势5~8 s,每组5次,3组/d。③ 关节活动训练:嘱患者对患侧手指进行分离卫生纸等精细运动,每次15~20 min,3次/d,直到患者肌力恢复至3级及以上。

1.2.2.3 离床期 患者从坐位训练向站立、行走训练过渡。① 站立平衡:包括健侧单腿睁眼站立、健侧单腿闭眼站立、患侧单腿睁眼站立、患侧单腿闭眼站立,每组2次,3组/d。② 上下阶梯:护理人员将患者的患侧膝关节固定,嘱其借助健侧手扶住栏杆,按患侧先迈上台阶、健侧先下台阶的方式进行上下阶梯训练,同时注意保持踝关节的屈曲,2次/d,每次5~10 min。

1.2.3 随访 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1次/月,以及电话随访,1次/周,每次5~10 min;建立微信群,要求患者坚持上述训练并将训练日记发布于微信群;特殊患者每月进行1次家访,20~30 min/次。整个随访过程持续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上肢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上肢功能部分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MA上肢功能部分包含33个项目,总分为66分;ARAT包含4个项目,总分为0~57分,上肢功能与2个量表的得分均呈正相关[4]。② 下肢功能:采用FMA下肢功能部分和步行功能量表(Holden)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5]。FMA下肢功能部分包含17个项目,总分为0~34分;Holden量表将步行功能分为6个等级进行评估,总分为5分,下肢功能与2个量表的得分均呈正相关。③ 躯体平衡功能:采用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与Brunel平衡量表(BBS)[7]评估患者的躯体平衡功能。PASS包含12个条目,总分为12~36分;BBS包含14个项目,满分为56分,躯体平衡功能与2个量表的得分均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不同时间段上肢功能比较

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后,2组的FMA(上肢部分)和ARAT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FMA(上肢部分)和ARAT评分分)

2.2 2组不同时间段下肢功能比较

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后,2组的FMA(下肢部分)、Holden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不同时间段下肢功能比较分)

2.3 2组不同时间段躯体平衡功能比较

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后,2组的PASS、BB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不同时间段PASS和BB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多数脑卒中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8]。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力减弱、异常协同运动等,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康复护理的重点内容。有研究[9]表明,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尽早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后,2组的FMA(上、下肢部分)、ARAT、Holden、PASS及BB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表明阶段性评估联合针对性康复护理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功能,以及躯体平衡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有研究[10]表明,脑卒中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其脑细胞并未完全坏死,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恢复其患侧肢体神经功能。但在溶栓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需卧床静养,不适合进行自主训练。此时,被动式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可有效促进患侧肢体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采用的阶段性评估主要是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肢体功能康复状态进行评估,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护理干预。卧坐期患者肌力处于2级水平,主要存在上肢功能障碍,故对其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和坐位训练。而取物、肩部主动控制及关节活动训练可集中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患者对患侧肢体肩部和上肢的控制力,从而改善其上肢功能。处于离床期的患者肌力处于3级及以上水平,主要存在平衡障碍和下肢功能障碍,需从坐位训练向站立、行走训练过渡。站立平衡训练可提高患者的身体控制能力及各肌群的协调性,进而改善躯体平衡功能。上下阶梯训练可提高伸髋和屈膝的能力,强化膝部肌肉离心收缩控制力,起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阶段性评估联合针对性康复护理可加快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其肢体功能和躯体平衡功能。但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太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日后将考虑扩大样本量、纳入更多观察指标对本研究结论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功能障碍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4